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解决单向共享汽车系统中用户无车位可还车的问题, 提出2种灵活还车策略, 分别是临时车位和空余车位还车策略。前者允许用户将车辆停放在还车站点处由企业租赁的临时车位处; 后者允许用户将车辆停放在与还车站点同区域其余站点的空余车位上。并以最大化企业利润为优化目标, 构建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 用大M法将非线性约束转为线性约束, 采用精确求解软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 用户还车到临时车位还车和空余车位均可为企业带来利润提升, 最高利润提升比例分别为25%和37%。当且仅当供小于需时, 空余车位还车策略的利润提升效果最佳; 而在同样的供需条件下, 企业租赁的临时车位越多, 临时车位还车策略带来的收益越大。   相似文献   

2.
如今汽车数量日渐暴增,现有停车位尽管满足了一部分泊车车主的需要,然而还是存在停车位资源利用紧张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提出共享停车位设计理念。建立在共享经济背景下,这一设计措施在保证固定停车位数量的前提下,改善先前停车紧张的状态,其最大的特色是可以使私有停车位共享,以施展停车位的最大价值,从而使私有车位在空闲时,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并便利其他车主临时泊车需要,推进停车资源的错时利用。本文从我国现有停车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共享停车位系统的必要性。在视觉观感设计和技术创新方面阐述了共享停车位的设计系统。作为共享停车系统的平台为解决私家泊位共享提出实现途径,并对共享停车系统进行了完整的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私人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私人汽车将大规模的进入家庭。但现有住宅小区大部分缺少必要的停车库,小区内的空地面积又少,小轿车到处乱停乱放,严重影响小区内的居民出行、交通和生活质量,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影响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停车问题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参考国外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措施,提出了解决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可行性措施建议:落实新小区车位配套标准、多种途径增加居民区停车位供给、提高停车费用以及推广立体车库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时长选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宏志  姚胜永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1):144-146,158
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供给不足是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利用停车政策,调节停车者的停车时间选择行为,提高停车位周转率是增加停车供给的一项重要方法。本文以停车时间长度选择行为为对象,利用在北京市商业区———西单地区的停车行为调查数据和Logistic模型,建立了停车时间长度的选择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分析了各种政策因素对停车时间长度选择的影响。文中提出的模型将有助于旨在提高停车位周转率的停车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增多,直接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停车位空间的减小。随之而来的就是泊车安全性问题,新手驾驶员或疲劳驾驶人员如何能在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快速安全地泊车入库,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对全自动泊车系统展开研究。基于B样条曲线设计出泊车路径,基于滑模变结构与预瞄方式进行泊车路径的跟踪。最后通过搭建SIMULINK与CARSIM仿真模型进行联合仿真。  相似文献   

6.
停车诱导信息系统(Parking Guidance Information System,PGIS)被认为是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一项有效技术,不同的PGIS市场占有率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是不同的。文章将出行者分成两类:使用PGIS和不使用PGIS,考虑了PGIS对出行者道路和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以及PGIS的市场占有率,构造了随机用户均衡模型来描述PGIS条件下的道路和停车选择问题,设计了相应的算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模型及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根据驾车者出行目的的不同,将其停车行为划分为通勤出行停车、非通勤出行停车和居民区停车。在对大连市中心城区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商业中心以及居住区进行停车行为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种停车行为的停车需求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3种出行目的的停车行为的需求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路侧停车带来的进出停车位排队延误、低速巡游降低通行效率、过量停车加剧交通负荷等问题,研究了路侧停车对路段动态交通流的影响分析方法。基于视频识别算法,提取路侧停车车辆在驶入车位过程中的运行轨迹和速度波动数据,解析路侧停车过程中的驶入行为特性,并按照行为差异将停车车辆停车全过程细分为进入路段、寻找车位、找到车位、驶入车位、静止停放、驶离车位、汇入路段和错失车位8类状态;分别依据停车车辆和通行车辆的实际驾驶行为,从跟驰特征、速度矫正、换道规则和位置更新等方面对路侧停车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了改进;在选择目标车位时综合考虑了步行至目的地时间和驶入车位耗时2个要素。与常规通行车辆相比,深入分析了停车车辆提前换道和停车完后汇入路段行为对后车的影响。基于实际交通流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参数标定,经验证,模型拟合度为77.6%;仿真分析了在差异化的停车需求强度下,巡游速度对道路通行能力和延误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固定的巡游速度和停车需求强度下,道路延误时间随道路交通量先增加后减少;在低停车需求强度下,巡游速度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微弱,在高停车需求强度下,当巡游速度从30 km/h降低至20 km/h,外侧车道饱和流量降低500 veh/h,最高延误时间增加105 s。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在传统D型车位锁的基础上采用ATmega 328p芯片作为微控制器,SIM900A作为通讯模块实现与云平台之间数据传输,设计基于城市私有车位共享理念下的物联网智能车位锁,在私有车位拥有者设置的开放时间段内社会车辆可以付费使用,不仅有助于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同时可为私有车位拥有者增加额外收益,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0.
路内停车是缓解城市停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路内停车泊位的有效管理对城市交通状况乃至城市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停车问题,在分析我国路内停车的主要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从停车管理机构、停车收费标准、收费手段、停车管理设施、违法停车处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现状的路内停车管理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特殊活动的停车选择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特殊活动下的停车问题,提出了出行者选择行为的效用模型和针对各部分效用的标定方法。在原理设计中,考虑了特殊活动下小汽车出行者的行为约束因子,建立了特殊活动下的选择行为模型;在实现方法上,对效用因子进行了标定,并应用最大似然法对出行者停车选择行为时间效益模型作了计算。该研究可以用于进行特殊活动下基于停车选择行为的出行选择分布预测,解决特殊活动下的停车预测和管理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回顾以往的交通行为分析模型,多半隐含片面假设:个体决策是独立于他人行为的.因此,在分析社会互动作用较大的交通行为时,无法准确地反映出交通的宏观态势.有鉴于此,将"出行方式选择"视为一种集体行为,在考虑社会互动效应的前提下,分析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均衡转移状态.将停车收费水平视为政策干预变量,利用出行方式选择行为阈值模型对消除劣势均衡(私家车无节制出行)的政策干预阈值进行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停车收费水平提高至每次15元以上,将使集体行为达到均衡转移阈值,导致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由现状的19.3%提升到约72.3%.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一种基于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开发的集约型地下智能停车库的主要设计要点和关键技术,该种形式的停车库能作为城市公共车位配建不足的补充,较好地缓解了城市静态交通问题。分析了集约型地下智能停车库的主要构成,以及不同智能停车模式车库空间利用率、经济性、存取车行程时间、排队等候长度等,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该类车库的适用范围及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路内外停车设施合理分布,减小停车成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保证城市动、静态交通的整体效率,从路内外停车设施的关系出发,比较路内外停车设施的车辆停放特性及泊车者的停车行为特性,得出路内停车行为发生的特点;并且通过分析路内停车设施对动态交通的影响,建立了离散和连续的延误评价分析模型。假设停车需求与路外停车场已知,在综合考虑路内停车设施对动态交通的影响、绕行距离、步行距离及泊位供应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层次、多目标优化模型。用遗传算法求解,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与路外停车场协调设置路内停车带,不仅能满足停车需求,而且能使平均绕行距离和平均步行距离分别减少80%和65.5%。  相似文献   

15.
梁静  李星 《时代汽车》2021,(7):190-191
西安市已经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十大最拥堵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西安长远发展的顽疾,2020年初以来,西安市的交通问题有进一步恶化态势,为了缓解这座城市的交通压力,保障城市竞争力,本文针对当前西安市交通亚健康程度严重、停车位严重短缺、交通通勤时耗过长等问题,剖析了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推理的车辆跟驰模型实现了用数学方法描述驾驶员的主观判断、推理和执行的过程,但现有的这类模型通常未考虑驾驶员行为特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在基于模糊推理的跟驰模型中引入期望车头时距,不同行为特性的驾驶员具有不同的期望车头时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车辆跟驰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跟驰模型能准确描述不同类型驾驶员的跟驰行为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会影响驾驶行为及行车安全,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对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与驾驶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利用大型8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实验平台展开实验研究.实验选取15名驾驶员,在250~1 500 m(间隔为250 m)的间距水平下记录其驾驶行为.单因子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横向偏移及速度的检验p值均远远小于0.05(p=5.3e-06<0.05;p=1.7e-13<0.05),表明港湾式紧急停车带不同间距水平与车辆横向偏移量、速度显著相关.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水平为750 m时,驾驶员横向偏移量(偏移量O=0.657 m)较小,车辆的横向稳定性最好,同时此间距水平下的车辆运行速度(速度V=96.99 km/h)也最接近设计速度,驾驶行为较为协调;超过1 000 m后,横向偏移量及速度不再明显变化,间距对驾驶行为的影响较弱.实验中模拟道路场景为单一平直路段,未来可考虑研究复杂场景下(存在线形组合、交通流)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与驾驶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中心区路内停车调查分析——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路内停车调查的基础上,对比路外停车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路内停车特征和停放行为特性,得到路内停车时间短、对步行距离要求高、路内停车场利用率较高且与周边用地属性有很大关系;简单分析了当前城市路内停车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用停车收费调整停车需求的有效性。最后,指出路内停车场的设置除了考虑其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还要考虑区域路外停车的供应量、服务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停车者对步行距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汽车保有量超百万。目前,在已经形成的城市布局下,我国的停车基础设施供应难以满足停车需要,路边停车成为一种缓解路外停车位供应不足的有效方式。但路外停车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交通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具有代表性的西安市兴善寺东街路边停车位,并基于发现的问题,对西安市路边停车位做改善分析,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平行式泊车效率、节能减排、规范停车秩序,本研究在现有路侧平行式停车泊位施划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机动车"一把轮"平行式泊车轨迹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数学模型及MATLAB软件对多种车型进行了平行式泊车过程的仿真,从而得到了停车区域、共用区域、引导线的位置和尺寸等参数,提出了新型平行式停车泊位施划的方法;设置了共用区域,缩短单个停车区域长度;并将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实车试验;本研究提出的路侧平行式停车泊位施划方法的优化方案,不仅可以节省停车场占地面积,还能降低驾驶员泊车难度,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泊车所需时间,使路侧平行式泊车更加方便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