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减轻心脏手术的创伤 ,采用局限性低位胸骨劈开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为 2 0例患者施行了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 7~ 9(7.2± 1 .8) d。表明该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 ,恢复快及伤口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 (CPB)可以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失调 ,除了血小板功能损害和数量减少及凝血因子消耗外 ,细胞外基质成分纤维粘连蛋白及Ⅷ因子相关抗原也在凝血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探讨促凝物质Fn和Ⅷ R Ag在体外循环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很有必要。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选取心脏直视手术患者 43例 ,手术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包括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 2例 ,房间隔缺损 8例 ,法鲁氏四联症 4例 ,瓣膜手术 9例。使用美国Sans70 0 0型人工心肺机和西京 90型鼓泡式氧合器。体外循环采用中度稀释 ,…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数字化塑形钛网与术中手工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塑形效果,评价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技术在颅骨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颅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数字化钛网修复组和术中手工塑形对照组,各30例,前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快速自动成型技术,将钛网制成个性化颅骨修复体进行修补,后者采用术中手工塑形钛网修补。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长短、术中所需螺钉数目、术后随访患者满意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数字化塑形钛网组手术时间比手工组缩短约60 min(P<0.05),钛钉用量明显少于手工塑形组(P<0.05),患者满意率(96.7%)优于手工塑形组(86.7%),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结论与传统术中手工塑形相比,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复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快捷、塑形的钛修复体高精准度恢复生理曲度外形、术后并发症少等多重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严重的并发症。我院最近抢救1例成功,现报告如下:患者女,11岁.于1988年9月14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当血温降至32℃,阴断上下腔静脉,主动脉,升主动脉根部穿刺加压灌注4℃含钾停跳液时,液平面排空,致使大量空气急剧的灌入冠状动脉,引起空气栓塞。心脏已停跳于舒张状态,其表面各枝冠状动脉内充满小气泡。迅速切开右心房,心脏表面冰屑降温。探查三尖瓣隔瓣与前瓣间有一直径为0.5cm 缺损,加垫褥式缝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右侧小切口剖胸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方法 从 1 999年 4月至 1 0月 ,经胸部右侧小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 7例 ,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 4例 ,室间隔缺损 (VSD) 3例。结果 手术无死亡和并发症 ,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其手术径路具有创伤小、胸液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心脏房室管畸形15例,其中单纯型4例、部分型9例、完全型2例。术中先修补二、三尖瓣裂口,后用Dacron补片修补心内膜垫缺损。Koch三角区近三尖瓣隔瓣处间断浅缝合。13例冠状静脉窦口留在右房,2例在左房。术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死亡1例,2次手术及残留分流各1例。13例恢复良好。术后常规应用临时起搏预防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术期治疗,分析术前准备与诊断、体外循环与麻醉技术、外科操作以及术后监护等对手术治疗的影响.130例中男98例,女32例.平均月龄为(15.82±6.93)(2~36)月,平均体重为(8.82±0.91)(3~12)kg.本组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39例,法乐氏四联症26例,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7例,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10例,法乐氏三联症、房室管畸形各6例,单心房、单心室及右室双出口各5例,室间隔缺损伴二尖瓣脱垂、肺静脉异位连接及三心房各3例,三尖瓣闭锁及左房黏液瘤各1例.124例患儿在全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根治性手术,6例行姑息性手术.结果 治愈126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3.1%.结论 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在围术期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在围术期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处理及疗效随访。49例经右心行窦瘤破裂及合并畸形修补术;2例经主动脉行窦瘤破裂修补的同时分别行主动脉瓣悬吊成形或主动脉瓣替换术。结果显示∶51例中,住院死亡3例;术后随访有3例可能仍有轻度主动脉心腔间血液分流,余病人疗效良好。提示:主动脉窦瘤破裂均应尽早手术,必要时行急诊手术,其中多数经右心均能修补,必要时可同时行主动脉、右心联合切口。  相似文献   

9.
Lutembacher综合征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房缺月槐的临床症侯群.近期我们行二尖瓣替换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7岁.劳累后心慌、气短5年,加重4月.有关节肿痛、咯血和阵发性呼吸困难史.查体:颜面肿胀,二尖瓣面容,心率90次/min,律齐,心尖区闻及中度隆隆样舒张期杂音,SI增强;胸骨左线第二助间有巨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示左房、右房及古室增大.心动超声报告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和卵圆窝型房缺.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经右心房和房缺部位切口。探查:二失瓣增厚、狭…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纯自体心包片作心房间隔缺损修补和右室流出道加宽24例,术后早、晚期各死亡1例,均与心包片应用无关。随访4~26个月,22例疗效满意。主要介绍手术方法的改进,认为单纯心包片材料具有可靠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于 1 997年在我国开展以来 ,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成人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中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我国老年人腹股沟疝有其自身的特点 ,完全采用美国巴德公司推荐的手术方法 ,仍可能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我们科自 1 998年 5月至 1 999年 2月完全采用美国巴德公司推荐的手术方法对 1 6例老年人腹股沟疝进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 ,2例近期复发 (1 2 5 % )。 1 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采用改进的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3 8例 (41侧 )老年人腹股沟疝 ,无一例复发 ,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经验。方法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1 0例 ,2例左前外侧小切口 ,1例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 ,7例胸骨正中切口。搭桥支数 1~ 4支 ,平均 ( 2 3± 1 3)支 ,均应用左侧乳内动脉搭于左前降支。结果  1 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费用下降。 2例出现并发症 ,经治疗痊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安全 ,但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 ,需要特殊设备 ,且应具有一定的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利用自体心包片作为修补或管道连接材料用于心血管畸形或病变矫治中的临床经验。方法850例患者在全麻下实施心脏、血管直视手术。术中获取大小合适的心包片,应用于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重建、流出道加宽、外管道制作与吻合,以及瓣膜成形等手术。结果手术死亡11例,均与心包片应用无关。痊愈出院839例,术后3~6个月内门诊体检,心动超声图检查218例(约占26%),2例仍存在术前的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右心功能不全,其余疗效尚满意。无1例发生因选用心包所致的相关并发症,如动脉瘤样膨出、补片残余漏等。结论自体心包片是心血管疾病矫治中不可多得的修复材料,早期疗效良好,晚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成人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而传统的手术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局部创伤均较大,术后恢复慢,且其15%~40%的复发率[1],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重要问题。Lichtenstein[2]在1986年开展了无张力的疝修补术,使用人工合成的MarlexMesh补片代替张力缝合,被誉为疝修补术的一次革命。我院从1998年5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2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结合有关资料及手术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患者,年龄55~84岁,平均62岁,男性18例,女性2例;斜疝15例,直疝5例,复发…  相似文献   

15.
<正>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常规径路是经胸骨正中纵形劈开。但此入路在小儿术后早期往往出现胸廓的“鸡胸”样改变。我们观察了两组病例,对照组84例术后发生鸡胸11例,占13%。防治组42例无1例发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着重讨论术后并发“鸡胸”的防治方法。两组病例术前均无鸡胸畸形,对照组手术操作程序同成人无异。而防治组则强调: 1.正中劈开胸骨,尽量保护骨膜和皮下血运,适度地采用电凝和骨腊止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意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 892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意外并发症分别为 :胸主动脉出血 2例 (占 0 .2 2 % ) ,经修补缝合止血 ;奇静脉出血 4例 (占 0 .45% ) ,显露静脉后结扎裂口远近端止血 ;支气管损伤 5例 (占 0 .56% ) ,均予及时修补 ,3例行术后气管切开 ,1例术后死于ARDS,4例愈合良好 ;胸导管损伤 1 2例 (占 1 .35% ) ,缝扎胸导管 ;胃左动脉出血 3例 (占0 .34% ) ,经缝扎残端止血 ;脾脏出血 3例 (占 0 .33% ) ,2例胃短血管回缩出血行脾切除 ,1例包膜撕裂压迫局部止血。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沉着冷静和扎实的外科基本功对防治术中意外并发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人类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研究核转录因子-kB(NF-kB)的激活与心肌白细胞浸润及损伤的关系,并观察氧自由基清除剂辅酶Q10对NF-kB激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7例接受CPB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17例。治疗组手术前5 d口服辅酶Q10片剂。在体外循环转机前、心脏缺血45 min和再灌注45 min时取右心房肌组织,做心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及NF-kB活性观察。术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临床指标。结果在缺血45 min及再灌注45 min后,对照组心肌毛细血管腔内可见嗜中性白细胞聚集并黏附于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细胞胞核和胞浆内均可见NF-kB阳性表达;而治疗组心肌可见少数嗜中性细胞浸润,超微结构损害轻微,细胞胞核和胞浆内有微弱的NF-kB阳性表达。术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临床指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NF-kB在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辅酶Q10对NF-kB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特点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间在本院实施ASD介入封堵术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经胸、经食道超声术前对房间隔缺损的测量值及其与所选封堵器大小的关系。结果169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TEE评估适合实施封堵术者65例,最后成功实施封堵者60例(86.96%,60/69),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2成功封堵患者中ASD缺损径的TEE测量值均显著大于TTE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缺损径的TEE测值显著大于TTE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最大径的TEE测值与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高于TTE。结论 TEE对ASD缺损口大小、残缘情况的评估更接近缺损实际且优于TTE,但对整体评价存在不足;在房间隔伸展径的评估中TTE优于TEE,建议ASD封堵术前应行TEE作为TTE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作者总结了102例空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转流的体会。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应加强以下几点:转流平稳:灌流量2.4L/m~2,灌注压在5.3~10.6kPa。加强围术期全方位心肌保护。中度血液稀释HCT20%~30%,减少血液破坏,应用微栓过滤器,常规使用扩血管及正性肌力药物,以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肌有效收缩,增加心排出量。  相似文献   

20.
<正> 外伤性脾破裂,在闭合性腹腔损伤中比较常见。本院从1960年~1986年收治脾外伤144例。其中男111例,女33例。年龄2.5岁~68岁,平均年龄29.38岁。多脏器损伤40例,占27.78%。治疗:手术120例,占83.33%,其中脾切除109例;脾修补术10例;其它1例;非手术治疗22例。2例住院后即死亡,手术死亡10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