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舱含油污水,多年依靠常规的两级油水分离器使排出水含油低于15 ppm。近年来,船舶燃、润油广泛使用多种添加剂,机舱含油污水中含有更多性能相对稳定的化学乳化油,因而靠常规的二级油水分离器分离难度增大,分离效果变差。国际海事组织意识到超标排放的可能性、普遍性和严重性,第49次环保会通过了MEPC.107(49)决议《船舶机器处所舱底水防污染设备指南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2.
控制含油舱底水排放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限制军用船含油舱底水排放浓度15ppm,与国家排放浓度一致。而国际工业排放标准似乎是稳定在5ppm。为了达到制定标准的预期效果,必须强制执行,以不断提高和改善处理技术,减少含油污水排放。本文综合介绍含油舱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着重讨论应用正交流动膜片技术的过滤器和灌注亲脂聚合表面活化剂过滤器,以及应用综合控径雷达(SAR)包括追踪技术探测船舶含油污水排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莹  周晓君  叶熙 《船舶工程》2008,30(2):31-33
文章介绍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的特性,讨论了船舶油水分离器的现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旋流器对船舶舱底含油污水进行预处理,以改善进入船舶油水分离器的水质及减轻管理人员负担.  相似文献   

4.
正含油污水滤油装置通常系指油水分离器,是目前船上用于处理含油污水的主流设备,可将含油污水中的油分基本滤除,以便排入水域中的污水中含油不逾一定浓度,而不对水域环境造成影响。IMO与各船旗国政府均对注册在籍或挂旗之船舶分别有有关油水分离器的法定要求。法规要求主要围绕滤油装置性能、油污浓度监测功能以及相应的检验标准。一、豁免申请概况近日,新西兰海事局收到一则豁免申请:某航运公司要求免除对其所属某船的现有油水分离器的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高效率油水分离器的试验研究。根据重力分离及粗粒化技术的原理,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机械重力分离结构型式及九种材料构成粗粒化元件,分别进行了试验,确定了以小波纹板峰谷对置构成重力分离,确定了粗粒化元件的最佳材料及构造参数。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试验样机,按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MCO)A393(X)决议案中推荐的油水分离器及油份浓度计试验规程进行试验室试验和实船试验,其结果说明了粗粒化材料具有将细微油株进行聚合的特性,这是将污水中含油浓度有效地降低到10 ppm的关键。它与作为前置处理的重力分离相结合,对成份复杂和含有细小固体杂质的含油污水的处理具有效率稳定和粗粒化元件使用周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程伟国 《船艇》1989,(5):9-9
绿洲机器厂最新研制的LYSC型系列陆用油水分离器是一种新型真空分离式处理各种含油污水的防污染设备,1988年12月通过了江苏省国防科工办主持的省级鉴定。绿洲机器厂是国内油水分离器主要生产厂家之一。LYSC型系列油水分离器是在原  相似文献   

7.
按(IMO)MEPC107(49)决议的要求,2005年1月1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类似建造阶段的船舶所设装置以及2005年1月1日以前安放龙骨或处于类似建造阶段的船舶于2005年1月1日或以后所设的新装置,排放极限为15mg/L。而国际商业所规定的排放标准为5mg/L。无论按哪个标准,都必须改进现有的技术或开发新产品来满足新的排放标准。新技术和新产品不仅必须能处理含油废水,而且还必须能处理乳化混合液。本文回顾了船舶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新的技术。油水分离器新技术必须满足排放浓度由原来250mg/L降低至新标准15mg/L的要求;目前开发的新技术主要集中在膜过滤技术以及使用表面活性剂的亲油聚合物过滤装置。本文还介绍了使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对船舶含油废水排放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8.
船舶舱底水系统是船舶的主要系统之一,能够:在应急破舱情况时排水抗沉[1],被称为主舱底系统;在船舶平时营运工况下收集船舶机械处所各种机器泄漏或管路破损产生的含油污水,并经油水分离器处理达标后排放至舷外,防止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被称为常规日用舱底水系统(以下简称"日常舱底系统")。  相似文献   

9.
故障现象一:在特别检验中对一艘船进行油水分离器的效用试验,在15ppm时持续报警。原因分析:发现油水分离器排舷外管有拆过的痕迹,拆下油水分离器排舷外阀前的一段管子,发现油迹,拆开油水分离器发现内壁干燥无油迹、分离元件发霉堵塞,显然油水分离器长期没有使用,判断该船长期私  相似文献   

10.
船舶在航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水的混合物,如果直接排放对海洋环境构成威胁,而采用油水分离器对船舶舱底水的处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此设备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本文主要介绍USMN5000-J330油水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调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前,船舶机舱含油污水处理设备在使用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该文在总结作者处理污油、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油、水分离器的污油、水进行预处理,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前言机舱舱底水混有各种漏油,在无条件地向船外排放时,就成为海面的污染源。为了防止它,根据船舶的有关法令,必须设置油水分离器。此外,为极力减少油轮的洗舱水或压舱水排放时流出的油分,可采取各种手段,其中之一应考虑设置大型的油水分离器。最近,已在这方面作正式的研究。上述船用油水分离器可分为舱底水油分离器和油轮用的大容量油水分离器。人们之所以把油水分离器看作为个问题,是由近十年来众述纷云的油污公害问题引起的。而且,对油水分离器的要求条件也是在每年变化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油水分离器业已有许多产品在市场上出  相似文献   

13.
鉴于目前船用油水分离器使用状况监控困难的现状,创新提出了流量鉴定法、浓度鉴定法、运行时间鉴定法、视频鉴定法的监控措施,以防止船上工作人员偷排污油水而污染海洋行为的产生。针对船用油水分离器的分离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污油水的前期处理,把船用油水分离器系统供水泵由恒量泵改为变量泵、船用油水分离器和船用焚烧炉科学联合使用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和措施提高了船用油水分离器环保性能,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在全球范围内,蔚蓝的海洋正遭遇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各个国家、地区、船级社和海事组织对船舶含油污水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多数船舶采用油水分离装置来处理舱底水,使其达到国际海事组织MEPC.107(49)规定的要求.探讨了通过舱底水澄清舱结构和管路布置的优化设计,利用油轻于水的物理特性对含油舱底水进行预处理,减轻油水分离装置的工作负荷,减少能耗,优化处理效率,降低排放水中的含油量.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国际上制定了有关的公约确定了含油污水的排放规定。巴尔特厂从1979年起就制成排水含油量小于15ppm 的油水分离设备;本文简单介绍它们的这类产品。  相似文献   

16.
船舶机仓含油废水是我们造、修船行业普遍存在的污染源,以前,国内多采用油水分离器,即离收-吸附的方法进行治理,但这种方法并不过关,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需经常更换蕊子及清洗离心盘,特别在处理含油浓度较高的废水后。2、设备的处理效果随着时间增加而降低;3、设备维修复杂不便,并且使用时间越长,维修越频繁。4、操作及管理烦琐,往往由于管理原因而影响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船舶机舱内的污水含有多种油污水,如果直接排放到海洋中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海事组织对船舶的污水排放有明确的规定。油水分离器是指将污水中的油与水分离的设备,也是大型船舶的重要设备。为了提高船舶油水分离器工作效果的监测水平,防止出现船舶的污水偷排等问题,本文基于PLC硬件设备和海上船舶远程通信系统,设计了一种海上船舶的油水分离器动态监测系统,并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船用油水分离器使用状况监控困难的现状,提出流量鉴定法、浓度鉴定法、运行时间鉴定法和视频鉴定法的监控措施,以防止船上工作人员偷排污油水这一行为的产生。针对船用油水分离器分离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加强污油水的前期处理,把船用油水分离器系统供水泵由恒量泵改为变量泵、船用油水分离器与船用焚烧炉科学联合使用的技术方案。结果表明,这些技术方案和措施可以提高船用油水分离器的环保性能,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海洋船舶运输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船舶含油污水的排放对海洋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对船舶油水分离进行动态监测可以有效减少含油污水的排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菱Q系列PLC的船舶油水分离器动态监测系统,使用油份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对船舶污水进行监测,并通过以太网络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监控中心。本文对传感器数据采集过程以及PLC和监控中心的网络通信进行详细设计,设计的系统经过测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应用于各类型船舶。  相似文献   

20.
机舱含油舱底水在排放之前必须经过检测和处理,使油含量降低到限值之下。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油水分离器,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是一项繁重负荷。如果机舱污水井中进入大量浓稠油份,并放任其进入舱底水舱,就会明显加重油水分离器负荷,进一步增大维护负担,干扰舱底水正常排放。为降低船舶运营成本和风险、防范污染,需要能够选择性的将污水井中高浓度的油污从舱底集水系统驳入集油系统,以保护油水分离器。而基于管路的操作具有规范、安全、快速的特点,是比较理想的实现方案。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管路设计,为该应急操作的实施提供兼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