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经纬仪测设曲线,一般采用偏角法。在偏角法中,经纬仪起控制“偏角”即弦切角的作用。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偏角法比较呆板,因为这种方法必须在中线上架设仪器,而且要测完一个弯道,至少要在线型变化点如 ZH、HY、YH 或 HZ 点上置仪。实际上,这些点的位置一般是不够理想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可编程序计算器对公路测量中的缓和曲线,圆曲线测设数据进行编程计算,外业工作中,只需输入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转向角及相应的弧长,便可快速,准确地获得曲线综合元素数据以及偏角法或切线支距法详细设曲线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采用复曲线时经常遇到的副曲线(第二圆曲线)半径的确定问题,推导出了副曲线半径的迭代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用切线支距法或偏角法测设中间缓和曲线时其坐标和偏角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有助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复曲线的设计和测设  相似文献   

4.
谭国祥 《公路》1990,(3):45-46
在公路测设中,一般采用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进行缓和曲线的测设,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但在测设过程中均不够简捷,尤其是在恢复定线和施工测量中更为不便,因为切线支距法中的 X 值为零数,y 的方向常用十字架定出,难以控制准确,左右偏差较大,同时在量距中也不便。用偏角法架设仪器较麻烦。因而笔者用一种较简单而又适用的弦长斜距交会法来代替。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带缓和曲线的长大曲线实用测设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缓和曲线的长大曲线在实际测设中,为了避免由于曲线过长造成的测设误差,通常采用双交点或多交点分段测设的方法测设;针对带缓和曲线的大偏角长大曲线(α>90°)和小偏角长大曲线(α≤90°)的不同情况,给出了一种用双交点测设的实用、简便、快速的测设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在公路路线的测设中常遇到大半径长曲线的施测工作,按常规的偏角法,支距法或弦线偏距法尤其不足。 本文测设方法,采用分段施测,逐段闭合;先整体后局部。把大半径长曲线分段为200m-300m为宜,找出曲线的分段点;然后根据道路沿线导线点放出分段点;最后在相邻的分段点内,利用分段点放出各加密点。这既保证了测设质量,又加快了测设速度,具有十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用全站仪坐标法测设带缓和段平曲线,解决了用传统的支距,偏角等方法测设中线时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测量精度,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为公路测设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林区公路测设中,除测设越岭线较困难外,合理选配圆曲线半径,也是不那么容易的事。如何选配好圆曲线半径呢?根据我多年的测设实践,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根据林业部颁布的“公路规程”,乙类地区,林区三级公路的圆曲线半径尽量选用75米以上。大于或等于75米的圆曲线半径,不设超高和加宽;小于75米的圆曲线半径,必须根据“公路规程”的要求,设置超高和加宽。  相似文献   

9.
通常我们在测量实习时,对中桩弯道放样都是采用新切线法与延线支距法的,如果这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用经纬义偏角法来测定的。可是目前我们的经纬仪还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我们试行用小平板作图法来代替经纬仪的偏角法(注)。这种方法经过测量实习,认为速度快,操作简单,不受新切线法及延线支距法的条件限制;又不多计算和查表,虽精度不及经纬仪高,和上述相比,适合于低级公路,现介绍于下: 一、图的绘制以设计的半径R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一半圆弧,依据R的大小确定整弦长度,以折线的一段弧长AB=K(曲线长)见图1。A点B.C.作为曲线起点,  相似文献   

10.
许娅娅 《东北公路》2000,23(1):92-94
本文介绍一种曲线测设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测站点到曲线上任意点的直线距离和此直线方向与测站点到曲线起点的方向线的夹角,用角度和距离极坐标法交会定点,同时测设缓和曲线和圆曲线。  相似文献   

11.
铁路和公路的勘测和定线必须测设横断面。在路线的直线部分,该项工作可用通常的方法来完成;在曲线上横断面的测设较为复杂,横断面应当是曲线半径(法线)的延长线。应当记得,在多山坡地区的路面横断面就连离半径不多的偏差也可能引起断面显著的变化,因而设计土方的计算将不正确。在有关勘测问题的文献中,几乎没有涉及这类问题,同时在实际勘测和修筑道路时,曲线上横断面的测设对钉出椿点和加点有时将引起不少困难。在曲线上横断面的测设通常是由切线或者最好由相当于纵座标Y及К—Х(取自Важеевский,федоров等所编用表)值的点子连接而成的直线来进行,但在这两种情况下横断面方向都有一定的容许误差,而通常只按照半径的大致延  相似文献   

12.
复曲线中间缓和曲线插法通解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张作容 《公路》1991,(3):10-13
两个同向且半径不等的圆曲线直接相接,中间不插直线段,这种曲线称为复曲线。由于两圆曲线半径不等,且两端设有缓和曲线,内移值不相等,因而在两圆曲线接口处平面上错开一段距离,曲率半径突变,外侧纵断面上超高也发生突变。因此两圆曲线中间必须用一段缓和曲线连接起来,这个问题的解,已见到的有:①《铁路曲线测设用表》(第三册);②童大埙著《铁路曲线与土方》。前者是一种误解,后者是一种特解,要求三段缓和曲线等长。本文导出这个问题的通解以及中间缓和曲线的测设方法并附实例。  相似文献   

13.
王守彬 《国外公路》1994,14(6):8-10
在公路、铁路、渠道及管线定位测量中,转点处采用的平曲线常为圆曲线。描述圆曲线有7个基本要素,在常规测量时,先给定曲线半径并实测转点偏角来计算其余的曲线要素。然而曲线半径和偏角在野外有时是求知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牛顿一拉裴逊数值计算法。应用此法,只有给定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计算出曲线半径和偏角。  相似文献   

14.
用电子计算器直接按公式计算圆曲线的各要素,不仅较用曲线测设表方便简捷,而且不受曲线表内容的局限,同时可以完全避免误差。特别是在野外施测时,只要随身携带一块袖珍计算器,便能随时计算出测设工作中所需的一切数据和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现举例说明于下:例一:设有一圆曲线,其交角α=18°17′,半径 R=400米,如图1所示,曲线起点 B.C.的桩号为 K6+411,02,规定每20米测设一桩,求各桩点之偏角。  相似文献   

15.
贺国宏 《公路》1989,(11):32-37
一、前言我们知道,公路中线测量一般包括定线、偏角、定中线桩、基平、中平及横断面等的测量工作。传统的做法是按以上测量的分类设立相应的测量组分别地进行工作。在定线中,一般用经纬仪定直线桩;曲线中桩测设中,一般采用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由于切线支距法简单易行,许多中线测量作业组尤喜使用。而在基平、中平测量中,一般用水准仪测量方法。这种分组方法和测量方法主要是根据当时的设备条件而提出来的,它的缺点是分组多,用人多,各组独立工作而又相关,而且受地形、地物影响较大。例如在山地,基平、中平测量常较缓慢;切线支距法也较费力。特别是精度较低,难以达到规范的要求。对于要求较  相似文献   

16.
低级公路上的曲线一般采用简捷的放样方法,也可以满足质量上的要求。如采用偏角法,使用经纬仪来施测,效率不高,同时有些低级技术人员(领工员)对仪器的使用不够熟练,如采用这种简捷的放样方法,则是比较方便的。一、应用的范围在交角I=40°和半径为500公尺以内时,采用这种简捷放样法为宜。“六级”路一般是在此范围以内。如果角度大于40°、而半径小于500公尺,或半径大而角度小时,也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17.
朱芳芳 《中外公路》2012,(3):172-176
由于缓和曲线是一条曲率不断变化的曲线,缓和曲线段内桥梁各桥墩既不平行,也不指向同一个圆心;缓和曲线段内装配式板桥各孔各块板长均不相同。因此,缓和曲线段内桥墩放样及板长预制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该文介绍了在任意点测设缓和曲线内桥墩的一种灵活放样方法,从现场测量放样的角度推算了装配式板桥各孔各块板长,使设计、测量和梁板预制三方能相互效验,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实践证明:从测量角度推算缓和曲线内装配式板桥板长的方法,数据准确、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用光电测距仪任意测站点圆曲线及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测设方法,给出了各种放样数据的计算公式。用本法测设曲线,不必测定路线转角,只需安置一次仪器,能够完成圆曲线及缓和曲线的主要点及细部点的全部测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现行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采用不同设计速度、不同标准路拱横坡的公路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进行了规定.在道路几何设计过程中,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大于对应规定值时,一般习惯不设置缓和曲线及超高.该文针对这一设计习惯对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某高速公路事故高发路段处治案例,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圆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也宜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的设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道路设计规范相比,在我国道路设计规范中,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数值显得过于偏大.一方面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模型不一致,但主要的还是我国的规范采取了更为保守的态度.为了验证我国规范采用较大数值是否合理,考虑道路线形设计指标的不确定性,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建立设计指标极限状态下功能函数,利用一次二阶矩法和蒙特卡罗法求解可靠指标.通过可靠指标来分析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的取值,并与目前道路规范中的取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取值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