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新成果     
我国水运7年创新成果1200余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共完成水运工程科技研发项目1200余项,获得2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这些创新有力支撑了我国水运建设的快速发展。自2001年以来,水运系统坚持以科学理念引领水运工程技术进步,不断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对交通科技经费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运》2012,(6):65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以一流的科研水平为内河水运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取得了不俗业绩。(1)联合重庆交通大学成功申报国家内河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内河航运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相似文献   

3.
《水运工程》2007,(7):I0001-I0002
2007年7月7日,交通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水运工程技术创新会。会议由交通部水运司司长宋德星同志主持,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同志做了重要讲话。科技部,建设部、水利、石化和海军的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全国涉及水运管理的省级和计划单列市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水运行业主要勘察,设计,施工、教育、科研和建设等单位的代表,以及从事水运工作的院士和科技创新先进人物近17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坚持科教兴交,注重推进创新,是水路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对水运工程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更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望毅  陈青红  刘松 《水运工程》2018,(8):109-112
针对传统的水运工程技术体系不足以支撑以BIM为工作方式的勘察设计企业的运行等问题,以某水运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为例,从标准、关键技术、平台和软件、人力资源、配套的管理体系及项目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一套合适的水运工程BIM技术体系,为国内外水运工程勘察设计企业BIM技术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运》2012,(10):8
秉承"科学、严谨、创新、一流"的航研精神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内河航道科研基地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以一流的科研水平为内河水运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取得了不俗业绩(1)联合重庆交通大学成功申报国家内河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内河航运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研发平台。(2)交通运输部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通过认证,是交通运输部首个行业研发中心。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获悉,2015年1月15日,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荣获科技部授予的国家水路绿色建设与灾害防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证书。水路绿色建设与灾害防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我国水路交通领域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此次证书的获得标志着该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正式落成并进入建设运行阶段。近年来,该院坚持"走出去"战略,在东南亚、  相似文献   

8.
导读     
交通部日前召开全国水运工程技术创新会议,总结"十五"以来我国水运工程技术创新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两个重点"和开发"四大关键技术"的重点任务。这次重要会议的召开,将有力地指导我国水运工程建设领域技术创新工作,立足"三个服务",加快实现水路交通现代化。本期杂志摘要刊发了交通部徐祖远副部长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并在"科技创新"栏目中介绍了备受瞩目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如果没有观念、技术和管理上的全面创新,就不可能取得这一我国空前、世界罕见的巨型工程的成功。工程中包括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在内的全套技术都是我国独创、国际领先的。可见,在世界科技创新潮流中,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才智,攀登全球科技最高峰。  相似文献   

9.
各位代表、同志们: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前天,盛霖部长在“加快推进水路交通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有力保障”的报告中指出,坚持科教兴交,注重推进创新,是水路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都对我们的水运工程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更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31(4):246-246
<正>2010年7月8日上午,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与天津临港工业区管委会隆重举行大型水动力实验室项目投资签约仪式。自此,大型水动力实验室正式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并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大型水动力实验室项目是解决我国水运行业建设工程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的国家级行业技术平台,是开展水运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项目位于临港工业区珠江道  相似文献   

11.
《水运工程》2015,(2):2-7
<正>(按反馈时间排序)1、愿《水运工程》立行业技术潮头,成交流展示窗口;做学人良师益友,领精品成果一流。——刘怀汉教授级高工、《水运工程》理事会常务理事、长江航道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2、读编携手孕育《水运工程》,四十春秋诠释水运项果。——吴兴元教授级高工、《水运工程》理事会常务理事、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3,水泽四方,运通八迭。恭贺《水运工程》500期出版!——曹湘波教授级高工、《水运工程》编委会副主任、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4,《水运工程》,500期载中华水运工程文明;水运杂志,39年铸华夏工程技术丰碑!——董志良教授级高工、《水运工程》编委会编委、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2.
邓延洁 《水道港口》2005,26(Z1):4-6
西部交通建没科技项目启动4年来,共安排了水路项目41个,科研经费总计约1.62亿元,已有15个项目通过了鉴定验收,解决了水运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技术、通航枢纽建设关键技术、内河大水位差码头建设关键技术、内河船型标准化技术、水上交通安全支持保障技术及内河船舶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西部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西部水路交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交通水运环境保护工程包含港口码头建设和航道建设中的生态防护、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环境管理、应急反应预案和水生生态补偿等。我国交通环保从水运起步,三十年来已取得巨大成效。水运工程竣工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尽管面临着水运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资金来源少等诸多问题,“十五”期间,广西区航务管理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运力结构优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管理等方面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计划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快建设,催生内河大港“十五”期间,广西区加大了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计划安排的投资规模为51.86亿元,沿海水运建设主要项目共有30项,内河航运建设主要项目共有19项。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广西自治区沿海港口初具规模,其中防城港年吞吐量已突破1000万吨,基本形成防城、北海…  相似文献   

15.
<正>水路绿色建设与灾害防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下称"国合基地")于2014年10月27日被科技部认定为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合基地是继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之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取得的又一个国家级科技平台。  相似文献   

16.
<正>水路绿色建设与灾害防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下称"国合基地")于2014年10月被科技部认定为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合基地是继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之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取得的又一个国家级科技平台。  相似文献   

17.
皮雳 《中国水运》2012,(10):36-37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乐天溪航道整治工程的"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开工至今,工程无任何重大伤亡责任事故。"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水运工程建设行业的大事,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形成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合力,才能最终实现平安。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我国水运工程发展迅猛,在优良岸线资源日趋减少和船舶大型化发展的环境条件下,水运工程发展凸现出深水化、外海化的趋势,有关单位相继建造购置了大量的大型高效率施工船舶和设备。在此背景下,水运工程设计的发展需要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型施工船机等施工条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作为依托,而施工条件的迅速发展及在工程中的应用又为水运工程设计的进步创造了基础条件。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条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水运行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技术辞书编纂的基本原则出发,介绍综合性大型辞书《水运技术词典》修订编写的目标和技术要求,以及修订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工作体会,同时对《水运技术词典》出版后的实用情况进行概略总结。  相似文献   

20.
科学需要艺术,技术也需要艺术,而且更接近艺术,这是作者在本文中的主题思想。作者首先对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关系的重要性;艺术对科技的普遍作用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其次,对自然科学中,造船工程和船舶产品是一项比较典型的科技与艺术一体化的实例作了介绍。继而又从科研、设计、施工、技术准备和论文选定等各个方面,并结合实例,简要论述造船科技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以及两者联姻所起的作用。最后,作者简述如何发挥想象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体会与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