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小型高速4缸车用增压柴油机,增压系统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本文论述了双脉冲增压系统及脉冲转换增压系统对高速车用柴油机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在小型高速车用柴油机上采用脉冲转换增压系统的设计思想。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高速车用柴油机上采用脉冲转换增压系统具有更为优良的经济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车用四行程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变充气系数 (VVE)系统 ,装在一台 6缸柴油机上进行了性能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在不放废气的情况下 ,最大扭矩工况可使柴油机得到足够的进气充量 ,标定工况时最高燃烧压力不超标 ,而且可以降低燃油消耗率和NOx 排放。VVE系统可代替车用增压柴油机高工况放气  相似文献   

3.
双涡轮增压系统压气机通流特性匹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离心式压气机特性图谱分析,建立了压气机通流特性模型来表征节流线。基于压气机通流特性模型,针对车用柴油机典型工况建立了性能指标函数,从而指导增压系统匹配方案的确定。针对典型双涡轮增压系统,明确了增压系统匹配流程,建立基于压气机通流特性的匹配方法。针对某型6缸增压柴油机不同工况的性能参数指标,进行了相继增压系统和可调两级增压系统匹配计算,分别进行了大小增压器和高低压级增压器选型。通过搭建柴油机相继和可调两级增压系统试验台架,试验验证了双涡轮增压系统匹配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所匹配的相继和可调两级增压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典型工况的压比和流量要求,进而实现柴油机不同工况的性能指标,保证了柴油机全工况范围的正常运行。同时根据柴油机试验结果,以燃油经济性最优为目标,确定了相继和可调两级增压系统全工况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涡轮增压柴油机MPC增压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某V8涡轮增压柴油机模型,并进行试验校核。使用试验设计模块(DOE)选取对柴油机动力性能影响最大的MPC增压系统结构参数,并采用优化设计模块(Optimizer)确定结构参数。通过对采用定压、脉冲、MPC3种增压系统的柴油机外特性的仿真计算与对比,发现MPC增压系统能够实现柴油机全转速范围内燃油消耗的最优化。从涡轮前排气压力波形可以看出,设计的MPC增压系统改善了1缸和2缸之间的排气干涉。  相似文献   

5.
C-5.8L V8(Mustang)D-2.3L四缸增压,D-2.5L四缸(Taurus),D-4.2L V8发动机,D-5.0LV8发动机,E-5.0L V8高输出功率F-5.0L V8发动机,G-2.5L V6(Contour SVT),G-5.8L V8高输出功率,H-1.3L四缸发动机,H-2.0L四缸柴油机,J-1.9L四缸高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气旁通系统(Scavengingby-pass简称Scaby系统)改善车用高增压柴油机低工况性能,运用“有限容积法”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采用Scaby系统可以改善车用高增压柴油机的低工况性能,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柴油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  相似文献   

7.
随着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及小型涡轮增压器在性能和结构可靠性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使车用柴油机增压获得迅速发展。本文着重论述了6102QA型车用柴油机进行高原增压的技术要求;增压系统的设计和改装,与柴油机匹配的J80型涡轮增压器的选型和设计原则;在不同海拔地区(海拔1060m和海拔2300m)增压配机的试验研究结果及其分析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款4缸直列式、增压四行程车用柴油机进行后处理器匹配试验,从柴油机本体和后处理系统两方面考虑,通过氧化催化转化器(DOC)氧化性试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转化效率试验和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试验来评价柴油机和后处理器的匹配效果。最终选择后处理器B作为最优匹配方案,并对柴油机匹配后处理器的过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意大刊的VM Motori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的高性能轿车用柴油机,称之为825涡轮增压柴油机,其型式为4缸、涡轮增压中冷、2.5L排量。这种发动机在4200r/min的转速下可发出88kw的功率,使该公司的Rover型轿车的车速高达190km/h。  相似文献   

10.
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车用6缸机高低转速工况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并进行了稳态模拟试验,分别用原机脉冲增压系统排气管和新加工的准定压增压系统排气管来模拟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的可控阀门关和开的状态.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速工况关闭可控阀门,可以充分利用脉冲能量;在高速工况打开可控阀门,可以减小泵气损失.  相似文献   

11.
曲轴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轴作为柴油机的重要零部件,其强度直接影响柴油机的寿命。文中以计算五缸增压柴油机曲轴强度的实例,介绍了自行编制的曲轴有限元分析系统,阐述了不同材料对五缸增压柴油机的影响。计算和实验表明,该系统可行性强,计算可靠。  相似文献   

12.
车用重型柴油机二级增压系统模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车用重型柴油机进行了二级增压系统匹配研究,根据产品开发目标要求选择了高、低二级增压器。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二级增压柴油机仿真模型,并对柴油机外特性稳态工况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二级增压系统能量分配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二级增压柴油机测试平台,并进行了外特性、万有特性及排放特性试验。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二级增压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柴油机低速扭矩,改善燃油经济性,拓宽柴油机燃油经济性运行区域,大幅降低柴油机PM排放。  相似文献   

13.
Audi公司为V6涡轮增压直喷式柴油机系列开发了1款V6双涡轮增压直喷式柴油机,作为两级增压高功率变型。该机型的核心部件是由Honeywell涡轮技术公司研发的新型增压系统,以至该机型获得230 kW的功率和650 N·m的最大扭矩。由于它沿用了单涡轮增压基本型柴油机所有的高效措施,从而使理想的行驶功率与低燃油耗获得良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 法国马赛的博迪恩发动机厂是1974年加入GEC柴油机公司的。它生产的最老型号是P15系列柴油机。其12缸的功率为750马力,转速1800转/分。1969年开始设计DF发动机,缸径115毫米冲程105毫米,转速3000转/分。DF系列有4、6和V12缸。自然进气型的连续功率为92~306制动马力。涡轮增压型也已投入试生产,12缸功率为420马力,6缸为190马力。由于DF型有较大的潜力,所以又在其基础上创制了F11系列。该系列最大连续功率已达50马力/缸。6缸6FllSR涡轮增压中冷在3000转/分时为306马力。进一步发展12缸可达750马力。  相似文献   

15.
在德国Tesis公司开发的软件enDYNA中4缸共轨增压柴油机实时模型CRTD的基础上,修改了喷油系统模块和气缸模块,开发了6缸单体泵增压柴油机实时模型UPTD,并进行了参数化.在Mad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单体泵模型的稳态和瞬态仿真,其结果与发动机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开发的单体泵柴油机模型达到了要求的精度,可用于柴油机电子控制单元的硬件在环仿真测试.  相似文献   

16.
BMW公司为运动型汽车开发的装用3个涡轮增压器的新型TwinPowerTurbo-3.0 L-6缸两级增压柴油机是柴油机发展史的又一个里程碑。新机型进一步拓宽了BMW公司发动机的标准部件,并以93 kW的升功率和247 N·m的升扭矩成为轿车柴油机中的顶级机型,其动力性能超过了更大排量和更多缸数的机型,而燃油耗并不高。第1部分介绍基本型发动机的设计、增压方案、热力学和喷油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一个车用增压柴油机的平均值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小平  欧阳明高 《汽车工程》1999,21(3):158-161,170
本文提出了一个车用增压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的平均值模型,这个模型重在描述发动机状态变量的时间平均值,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实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适合于电控柴油机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应用。  相似文献   

18.
2004年,BMW公司首先在3.0 L直列6缸轿车柴油机产品中批量运用两级涡轮增压技术.现在,在2008年上市的新型3.0 L直列6缸柴油机的基础上,开发了下一代可调两级涡轮增压柴油机.很高的功率输出、很宽的可用转速范围,以及很低的燃油消耗率等核心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用这款新发动机的BMW 740d轿车与以往用功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奥迪A 6系列轿车是一汽大众在21世纪初引进德国奥迪公司技术生产的高档豪华轿车,它在技术含量和外形设计上都与德国奥迪A 6同步更新。奥迪A 6轿车有1.8L(升)4缸、1.8T 4缸增压2.4L V形6缸和2.8L V型6缸4种发动机,动力分别达到92kW(增压110kW)、125kW和140kW;最高车速分别达到19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车用柴油机高增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自动变进气正时的增压系统,简称AVIVT系统。它能降低机械负荷、热负荷、NOx及油耗率,用在车用高增压中冷柴油机中,可替代高速工况放气。阐明了替代高速工况放气的机理,提出了具体结构方案,并以计算实例对比说明了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