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刺激大鼠中缝大核,在脊髓背表面记录到的两个慢电位正波(NRM-CDP-1波和NRM-CDP-2波)与同步记录的NRM-DRPs 极性相反,即NRM-CDPs 都是正电位,NRM-DRPs 为负电位。在时间上二者相互对应.腹腔注射印防己碱可以使NRM-CDP-1波电位幅值显著降低.切断双侧DLF,NRM-CDPs 消失。这些结果说明,NRM-CDPs 是NRM 下行冲动引起的脊髓PAD 的反映.提示,NRM 可能以突触前抑制方式参与下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共用蟾蜍50只,分级刺激其坐骨神经,观察离体脊髓腹根放电的变化。发现腹根反射(ventral root reflex response VRR)是由早成分和晚成分两部分构成。积分仪所测放电面积主要反映晚成分的变化,而后者主要由Aα,β,δ纤维兴奋所引起。观察VRR早成分幅值变化时发现VRR早成分主要是由Aα,β纤维兴奋所致。C类纤维未参与诱发VRR。用直流电阻断坐骨神经中A类纤维传导时VRR消失,药物阻滞C类纤维传导时对VRR无影响,进一步证明VRR主要是由A类纤维兴奋所引起。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大鼠延髓NRM区域,在脊髓背表面记录到一串正向电位波,即NRM-CDP。NRM-CDP由先出现的短程复合电位及其随后的两个长时程慢电位所组成。本文对NRM-CDP中的慢电位即NRM-CDP-1波和NRM-CDP-2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报道了有关参数,为进一步研究NRM下行控制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实验用牛蛙,以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作为监测纤维类别的指标,对引起牛蛙腹根电位(VRP)的传入纤维类别进行了分析。实验中可见,当刺激强度为0.054±0.003使时,随动作电位α波的出现,在腹根可记录到前人所报道的短潜伏期的VRP,即A类纤维引起的VRP(A—VRP)。当刺激强度增加到70T左右,在A—VRP之后出现一长潜伏期的VRP。该波与A—VRP的极性一致;在300T达最大幅度。用普鲁卡因阻滞、三角波刺激、远侧与近侧刺激对比的方法,证明了这一长潜伏期的VIIP是由C类传入诱发的,命名为C—VRP。实验结果证明:牛蛙坐骨神经的C类纤维也可诱发VRP。C—VRP似可作为一个“痛”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支配足三里穴的腓神经,或电针足三里穴都可在猫脊髓背索、背外侧索、腹外侧索和腹索四个象限的白质的上行纤维中引导到相应的诱发电位。提示电针足三里穴时,传入冲动並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传导索上行。脊髓背側部的诱发电位和腹侧部显著不同。背侧部以低阈值,短时程,章突触的快电位为主;腹侧部以高阈值,长时程的多突触的慢电位为主。电刺激腓神经或足三里时,粗纤维的兴奋主要经脊髓背侧部上行。细纤维的兴奋主要经同侧或对侧的脊髓腹侧部上行。应用足以使C纤维兴奋的强刺激时,並不能在脊髓各上行传导索上引导到田C纤维兴奋引起的诱发电位。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各类纤维传入的兴奋进入脊髓,都可以造成初级传入纤维末稍的去极化(PAD)。该PAD在脊髓背表面呈现为DRP。根据不同纤维引起不同的DRP的特点,将A类纤维和C类纤维兴奋时的DRP分别称为A-DRP和C-DRP~4。janig~5研究确认,粗、细神经纤维在脊髓水平有明显的会聚现象。这样以来,在脊髓内部究竟哪一类神经元接受了各类纤维传入的冲动而产生DRP,就不能仅仅根据外周神经干中哪一类纤维兴奋末判断。为解决这一  相似文献   

7.
实验在分析诱发VRP传入纤维类别的基础上,以DRP和VRP为指标,观察了牛蛙视叶下行冲动对脊髓活动的影响。发现:1、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VRP有早、晚两个成分;早期成分由Ⅰ、Ⅱ、Ⅲ类传入纤维兴奋引起;晚期成分由Ⅳ类传入纤维兴奋引起。2、刺激牛蛙视叶可诱发脊髓DRP。3、刺激视叶对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VRP早、晚期成分均有抑制作用。该抑制时程长,且早期成分的抑制和DRP在时程上有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视叶能以突触前抑制的形式参与躯体感觉传入的离心控制,影响脊髓反射活动,并可能涉及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72只),将一侧L5背根分成4~5条细束,记录每条细束的电反应。刺激同侧及对侧承山穴记录到背根反射电位(Dorsalrootreflex,DRR)116例。根据引起DRR的传入纤维类别和DRR在背根传出的纤维类别分为6类,分别为∶C-C·DRR(n=46)、Aδ-Aδ·DRR(n=24)、Aαβ-Aαβ·DRR(n=25)、Aβ-Αδ·DRR(n=9)、Aδ-Aαβ·DRR(n=8)、Aδ-C·DRR(n=4)。结果说明∶刺激承山穴可在背根细束上记录到细纤维传出的DRR电位。这为穴位刺激通过细纤维DRR可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DRR参与经络形成提供了神经生理学证据;为穴位刺激能引起细纤维传入终末的突触前抑制建立了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实验以蟾蜍离体脊髓为模型,研究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发现锂能增强刺激背根在腹根诱发的反射性电位(DR-VRR),且抑制刺激背根在邻近背根诱发的背根电位(DR-DRP);锂对蟾蜍离体脊髓作用的阈浓度在4mmol/L以下。用蔗糖间隙法记录脊髓背、腹根极化水平,发现锂能引起腹根去极化,且作用不被Mg~(++)阻断;锂也能引起背根去极化,但去极化能被Mg~(++)阻断;锂还能抑制背、腹根上的强直后超极化。锂作用的基本机理可能与Na~+-K~+泵的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用牛蛙。以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作为监测传入纤维类别的指标,对引起牛蛙背根电位(DRP)的传入纤维类别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C-DRP的性质。实验中发现,阈刺激时,背根即可记录到一慢的负波A-DRP。随刺激强度增加,A-DRP幅度增大,在20T达到其最大幅值。在70T刺激强度下,在A-DRP之后出现一长潜伏期的负波。该波在300T达最大值。用普鲁卡因阻滞及三角波选择性刺激的方法均证明,该波是Ⅳ类传入引起的C-DRP。实验结果表明:牛蛙坐骨神经各类传人纤维均能引起负的背根电位。即各类纤维均能在脊髓节段引起突触前抑制。  相似文献   

11.
电刺激PAG腹外侧,可在腰骶髓引导出PAG—CDP。用相同参数刺激PAG,可使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n=31)放电抑制。放电完全停止所持续的时间与CDP慢波时程相当,呈有意义的正相关,抑制潜伏期与慢波潜伏期也呈有意义的正相关。当PAG刺激不足以引起CDP慢波或刚刚引起CDP慢波时,对会聚神经元也无抑制。结果提示:电刺激PAG所引起的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C放电的抑制有突触前抑制成份参与。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室近几年对引起背根电位(DRP)的传入纤维类别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分析,兹综述如下一 60年代初就已公认,DRP的主波DRV可作为突触前抑制的客观指标。此后,各国学者以猫为对象,相继对引起DRP的传入纤维类别进行了分析,对粗的有髓传入纤维(Ⅰ、Ⅱ类)引起的是负DRP,其幅度随刺激增强、纤维的参与增多  相似文献   

13.
<正>单胺类递质包括儿茶酚胺(CA)和5-羟色胺(5-HT)两类物质。在下行抑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Dahlstrom 等的论述:大鼠脑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可划分为A_1~A_(14)等14个神经元细胞群,5-羟色胺能神经元可分为B_1~B_9等9个神经元细胞群。其中脊髓中的去肾上腺素(NE)能神经来源于A_1、A_2、A_5~A_7;而5-HT能神经来源于B_1~B_3、B_5、B_7、B_9。本文现就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的神经来源及分布、脊髓内的受体和在脊髓水平对痛信息的调控等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以蟾蜍为对象,断脑成脊髓动物,记录了由刺激背根进入区所引起的逆向C波,并观察了坐骨神经混合干60T强度的条件刺激对逆向C波的影响。结果表明:条件刺激可使逆向C波波幅增加,即兴奋性升高,并具两个时相,从而提示:外周初级传入各类纤维均能引起C类纤维终末的突触前抑制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正> 实验证明针刺可兴奋各类纤维,但哪类纤维是传入镇痛冲动的?我们曾以清醒家兔反射性下颌运动作为痛指标,证明各类纤维的镇痛作用为Ⅰ.Ⅱ类<Ⅰ、Ⅱ、Ⅲ类<Ⅰ、Ⅱ、Ⅲ、Ⅳ类,亦即有细纤维参与,可以增强镇痛效应。但对于细纤维(包括Aδ波及C波)是否具  相似文献   

16.
Src激酶在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rc激酶在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细胞外记录技术在脊髓腰膨大部记录背角浅层神经元C-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①Src激酶的选择性抑制剂Genistein(200μmol/L)或PP2(100μmol/L)对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基础电位没有影响,但可阻断脊髓背角LTP的诱导.②Genistein或PP2呈时间依赖性逆转脊髓背角LTP.在LTP诱导后15min,脊髓局部给予Genistein(200μmol/L)或PP2(100μmol/L)可完全逆转LTP.但是,同样浓度的Genistein或PP2在LTP诱导后30min,均不能逆转业已建立的LTP.结论 脊髓背角Src激酶的激活参与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  相似文献   

17.
以脊髓背表面电位为指标,在猫身上观察到穴位针剌冲动在脊髓具有相对集中的投射节段,同一经络上不同部位的穴位具有不同的脊髓投射节段;邻近部位的穴位则可具有相同或相互重叠的投射节段。穴位针感的这种投射特征可能就是穴位作用具有节段性特征的基础。穴位的这种节段性特征似与古典经络循行线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50.4%)。实验中记录到125个皮,肌会聚神经元(CMCN),按对皮、肌A类和C类传入纤维的反应,分为A—A、A—AC、AC—A,AC—AC、C—C 5型,其中AC—AC和A—A型占多数(分别为46.27%和26.12%).结果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皮、肌粗、细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因此将在镇痛、痛过敏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验用脊髓大白鼠,电刺激左侧腓肠神经,玻璃微电极在脊髓背角记录到157个反应神经元;记录的神经元单位放电稳定后,采用牵拉膀胱的方法,发现其中32个神经元对内脏传入也发生反应,称之为躯体——内脏会聚神经元(somatovisceral Convergent neuron SVCN)。根据传导速度推算,本实验兴奋的内脏传入属N类纤维。实验发现牵拉膀胱,引起9个WDR神经元躯体传入晚成分增加。另外记录到15个有自发放电的神经元,牵拉膀胱,13个自发放电增多,2个减少。本文为躯体、内脏传入在脊髓背角的会聚增添了新资料,并为膀胱疾患牵涉痛的中枢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给生后2~3d的大鼠皮下注射Capsaicin(50mg/kg)或等量的溶剂,待生长至第6个月,用钾离子透入法测甩尾反射阈值,并记录外周传入复合动作电位,以观察Aδ和c波的功能情况。经辣椒素处理后的动物痛阈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二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处理组雄性动物的痛阈大于雌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动物除表现痛阈增高外,还伴有外周传入c纤维功能的丧失,表现为传入纤维复合动作电位c波幅值的减少,辣椒素对Aδ纤维的作用在本实验动物处理组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新生期大鼠经辣椒素处理后,可引起痛阈的增高,而且处理组动物的痛阈还存在性别的差异,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