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北京市域快轨新机场线关键技术及建设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机场线是北京2016调整版建设规划中批复的项目,其定位为连接北京新机场和中心城的轨道交通快线,实现中心城与新机场之间"半小时"通达。新机场线从技术特征角度属市域快轨,从服务特征角度属机场专线。通过对机场客流特征的分析研究,从时间目标和服务品质两方面提出新机场线建设的顶层目标需求。以顶层目标和线路特征为基础,对线站位方案、速度目标值、系统制式、线路设计标准及盾构选型等关键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进行论证研究,确定新机场线在新机场、团河、草桥共设3座车站;最高运行速度为160 km/h;选用AC25k V供电制式的市域车型;地下区间选用外径8.8 m单洞单线的盾构。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轨道交通13号线贯穿中心城区连接新机场同时又串联温江、简阳新城、空港新城等外围组团,全长接近100 km,是一条兼顾城区和市域功能的快线。以13号线为例从两方面的约束出发:一是选用较高速度目标值来节省全线旅行时间,二是不同的站间距对速度目标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满足时间目标为目的,考虑对速度目标值选取影响的大小,选择站间距的匹配性、时间目标的适应性、车辆购置费、线网适应性、能耗、土建工程等方面进行比选,通过综合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各方面的比选结果最终确定全线选用140 km/h的速度目标值,在城区范围内按100 km/h限速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从不同地铁运营线路之间的旅行速度存在差异入手,分析影响旅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及程度,包括平均站间距及最高运行速度、区间限速、列车运行等级、开关门效率、乘客乘降时间等,其中拟合了最高运行速度为80 km/h的运营线路旅行速度与平均站间距之间的函数关系,为评价各线旅行速度的实际表现提供工具。最后结合运营线路旅行速度提升需求,从区间限速、列车运行等级、开关门效率、乘客乘降时间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并给出了上海地铁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4.
新建北京至霸州铁路速度目标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线路的路网功能定位,从时间目标值需求、工程技术、工程投资等方面综合比选确定京霸铁路的速度目标值,以期为在上述因素方面与该线具有类似特点的城际铁路的速度目标值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论:(1)根据本线的路网功能定位、时间目标值的要求,并结合客运网各线建设标准,京霸铁路北京至北京新机场段速度目标值宜为200~350 km/h之间,北京新机场至霸州段速度目标值宜为250~350 km/h之间;(2)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京霸铁路北京至北京新机场段新建线暂推荐250 km/h速度目标值方案;北京新机场至霸州段推荐350 km/h速度目标值方案。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铁A型车的模型,通过牵引计算从运行时分、旅行速度、运行能耗等角度,研究不同线路条件下80、100、120、140、160km/h等最高运营速度的运营效果,得到不同线路条件下适宜采用的速度值。对具体线路最高运营速度进行合理选择,采用无量纲化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北京市规划建设的某条市域快线最高运营速度的选择为例进行分析,表明北京市市域快线140 km/h速度等级在理论上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为指导市域快线的规划设计以引导市域快线健康有序发展,分析轨道交通的分层体系以及各分层的相互关系和所处的位置,并对容易混淆的地铁、市域快线、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等制式进行技术参数的详细对比分析。明确市域快线的属性及适用范围,特别是市域快线位于市区的线路和市区外围的线路应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及技术特征。确定市域快线速度目标值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和步骤,首次提出速度效率的概念,且市域快线应根据速度效率和站间距、旅行速度的关系来选择速度目标值,并明确了市域快线最高运行速度与站间距、速度效率、旅行速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市域快线要提高旅行速度应提高速度效率,而不仅仅是最高速度。  相似文献   

7.
分析国内外市域快轨交通线网形态、衔接模式、运行模式等。结合合肥经济圈市域线规划,以合六市域线为代表对市域快轨交通引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衔接进行研究,从线网形态选择、衔接车站设置、客流适应性、运行速度适应性、行车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市域快线接入城市轨道线网外围的线网形态,小庙站换乘加贯通运行、长宁大道站换乘的多点衔接模式,以及开行本线列车和跨线快车相结合的运行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快线项目越来越多,合理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是决定快线项目成本和效益的关键。由于缺乏相关规范,目前一般根据旅行时间目标和区间达速比选取,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造成部分项目速度选择不尽合理。本文从旅行时间价值、牵引能耗、车辆购置费和维修费、盾构区间建设成本以及车辆基地建设成本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地铁B型车列车最高运行速度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参考指标,供城市轨道交通快线项目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参考使用。研究结论:(1)地铁B型车(4M2T)在区间最短匀速巡航时间10 s的条件下,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 km/h、100 km/h和120 km/h的最小区间长度分别为1 000 m、1 500 m和2 500 m;(2)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越高,建设和运营成本越高,但呈非线性关系;(3)研究条件下,根据速度提高获得的时间价值与增加的成本比较,当区间距离在1.5 km以内时,最高运行速度100 km/h列车需要降速运行;当区间距离为1.5~3.5 km时,100 km/h最高运行速度具有优势;当区间距离达到3.5 km及以上时,120 km/h最高运行速度具有优势;(4)具体建设项目可按照本文提出的方法,根据线路的具体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并综合考虑线网资源共享等因素,选取最优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5)本研究成果对城市轨道交通快线项目规划设计时合理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的几大要素进行分析,寻找轨道交通车辆选型时确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等级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车底数的目的.研究结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等级时一般以平均车站间距作为首要依据,车站间距约为3.4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当车站站间距约为2.3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 km/h;当车站站间距约为1.5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 km/h.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R_2线车辆选型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由4条线路构成,具有明显的市域轨道特征,目前我国还没有市域轨道交通的相关规范。R2线是线网内第一条建设的线路,其车辆选型不仅是确定本线技术标准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线网内后续建设线路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根据东莞线网的特点及R2线的客流特征,对R2线车辆最高运行速度、车型选择、定员标准、座席布置及列车编组等车辆选型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推荐采用最高运行速度为120 km/h的地铁B型车,站立定员标准为5人/m2,车门数量为3个/侧.辆,座席为横向座席与纵向座席混合布置,初、近、远期分别采用5、5/6混跑、6辆编组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现有预留轨缝计算公式的分析 ,讨论其对 2 5m长标准轨的应用温差条件限制并做了相应的计算 ,提出 2 5m长标准轨在施工时的轨缝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巴黎地区的交通组织以成功著称于世,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公共交通供给充分,这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区快线和市郊铁路的协同,对于解决单中心特大城市或网络化城市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介绍早期的法国铁路(市郊铁路)基础条件,以及快线的构思与形成的发展途径,过程曲折辗转,观念、意识、利益在冲突中逐渐磨合走向协同,自然天成。在我国城市化大潮涌动的新形势下和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饥渴中,期望对国内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避免多走弯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巴准铁路设计为预留无缝线路。对巴准铁路换铺无缝线路设计进行研究,在设计时根据工程特点确定设计参数、锁定轨温,对大跨桥连续梁无缝线路的钢轨强度、稳定性、断缝值和梁轨快速相对位移等进行检算,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并提出可行的无缝线路结构设计方案,为日后巴准铁路换铺无缝线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的接触轨不平顺检测不能有效地利用接触轨检测数据对接触轨线路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接触轨质量指数(CRQI)及其评价方法,对接触轨不平顺分区段进行管理。利用接触轨检测车在广州地铁4号线金洲站-黄村站上行区间的检测数据,分别统计其CRQI,以及CRQI中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的频数分布和累计分布,计算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在CRQI中的权重,并分别探讨CRQI,以及CRQI中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管理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开通运营2万多公里高速铁路,除秦沈、合武客专进口部分用于对比试验的钢轨外,全部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百米定尺钢轨。自2008年8月我国首条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今,钢轨使用情况良好,质量得到各方一致肯定。对高速铁路钢轨发展主要历程包括标准起草制定、生产技术改造、自主研发工作推进、上道试铺考核、性能评定及技术审查、批检验和实物质量控制,以及轨型、定尺长度和钢种选用,成分及性能优化,钢轨的焊接、运输,新轨头廓形钢轨研发,钢轨使用规范制定等配套技术的主要节点和事件进行回顾,认为标准先行、科研先导、质量至上、科学管理是高速铁路钢轨国产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发展趋势出发,阐述在线网运营转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架构及网络安全规范》的要求,探讨城轨云架构作为基础平台在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云平台、网络安全、数据共享以及智能运维4个主要构成模块的功能与要求;重点探讨云平台作为城轨云架构的关键技术,其功能要求与技术选择将直接影响行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具体工程项目中,应重点关注云平台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可扩展能力,以统一服务“线网全业务、城轨多制式”为目标,构建一个开放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7.
地铁钢轨电位的异常是影响列车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对轨道的回流系统、钢轨电位的产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定性地分析了钢轨电位分布,分析了可能导致钢轨电位异常升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铁曲线轨道减磨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曲线轨道钢轨侧磨直接影响钢轨的使用寿命,是钢轨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曲线钢轨磨耗试验研究,了解引起钢轨磨耗的原因,提出一些减磨措施,以在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设置的轨道试验段为例,分析研究轨底坡、超高、轨道刚度、涂油等对钢轨减磨的影响.试验结果认为:内轨轨底坡1∶20,外轨轨底度1∶40可减小过超高,对降低钢轨侧磨有利;降低轨道刚度具有明显的减磨效果;涂油对减缓钢轨侧磨、减小轨面剥离、减缓内轨顶面波磨等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沪宁城际铁路某曲线段设立跟踪试验观测段,研究其钢轨型面的发展变化规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钢轨型面状态保养良好,且型面变化较缓慢,一年的平均最大磨耗量仅为0.34mm;内外轨磨耗区域主要集中在轨顶中心附近,外轨磨耗量略大于内轨.此外,利用所测钢轨型面数据,完成了轮轨接触状态的仿真分析,与现场观测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为深化高速铁路钢轨型面变化分析及其养修对策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贝氏体钢轨及贝氏体辙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成分选择、精炼、精轧及稳定化处理,制成60AT贝氏体钢轨,再加工成贝氏体道岔尖轨。通过对60 AT贝氏体钢轨以及异型钢轨性能的检验可知:60 AT贝氏体钢轨以及异型钢轨全断面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等均达到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并且强韧性配合非常好;贝氏体道岔尖轨强韧性指标明显地优于珠光体道岔尖轨,同时不需要进行淬火处理,就可以保证全断面具有高且均匀的硬度。通过大秦线的铺设试验可知:贝氏体道岔尖轨无严重的剥离掉块等疲劳伤损;耐磨性能相比珠光体尖轨具有明显优势,使用寿命约为珠光体道岔尖轨的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