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修建万里长江第一隧后,武汉再次把目光投向过江隧道。记者近日获悉,武汉计划再修建一条穿越长江的隧道,且是武汉第一条公铁两用长江隧道。  相似文献   

2.
总长度为3060m的武汉长江公路隧道工程是穿越长江的首座公路隧道,也是首次采用大断面复合式泥水盾构机修建穿越长江的交通隧道。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南京长江第四通道工可研究报告中隧道推荐方案(石埠桥方案)为例,提出了对水底隧道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些建议及思路。  相似文献   

4.
建立水底隧道运营风险评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和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对南京长江隧道进行风险评估。在评估过程中,综合考虑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如法律法规政策因素、周边交通、运行环境因素等;内部因素包括作业人员因素、作业装备因素、机电系统因素、应急设施因素等;将风险因素转换成风险因素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风险因素权重向量,基于R=P×C模型与模糊综合法建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风险等级。并以南京长江隧道为例,得出了长江过江隧道的内外部风险。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为水底隧道运营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管鸿浩 《隧道建设》2005,25(5):23-27
武汉长江隧道为我国第一个在长江主流上修建的交通隧道工程,该隧道通风系统复杂,通风设计好坏关系到隧道行车的舒适和运营安全,对今后类似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泥水平衡盾构过江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仲润 《隧道建设》2004,24(6):55-59
对城陵矶长江穿越隧道盾构段地表变形以及管片隆沉、收敛、表面应力进行监测分析,总结在岩层中盾构修建小断面隧道监控量测控制技术,并对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翔  吴德兴  郭霄 《隧道建设》2015,35(Z2):209-214
宁波甬江沉管隧道是我国大陆第一座水底软土地基沉管隧道,1995年建成通车。本文介绍了甬江沉管隧道的设计、施工、运营及大修概况,分析了隧道沉降和结构病害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盾构始发井为深基坑工程,在长江附近、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的武昌地区修建大跨、长距离的深基坑难度极大,结合工程实践,详细阐述了武汉深基坑施工技术,重点论连续墙施工、基坑降水、基坑开挖、主体结构施工以及监控量测等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隧道工程通常包括岩石隧道和软土隧道,一般山体中的隧道多为岩石隧道,因此又称作山岭隧道;而水底或者城市中修建的多为软土隧道,所以称之为城市道路隧道或者水底隧道。文章主要分析了山岭隧道的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乌剑峰 《公路》1996,(7):19-25
浙江甬江水底公路隧道全长1019.528m于1995年11月8日竣工通车,它是我国沿海在近百米深的软土地基上用沉管法施工的第一座水底隧道,设计施工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经运营半年多的观测管段接头滴水不漏,深受管理单位好评,该隧道修建成功缩短了过江行车时间,方便了两岸群众,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水底沉管隧道竖井工程变形沉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速铁路越江水底沉管隧道的设计和施工中,竖井连接着沉管管段和暗挖隧道,因上述三个构筑物所处的地质状况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沉降量,这对整个沉管隧道有着不利的影响。本文以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为依托,对竖井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沉降变形控制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勇军 《隧道建设》2008,28(3):318-323
武汉长江公路隧道是在建采用盾构法穿越长江的隧道中第一条贯通的隧道,通过对盾构重难点分析研究,明确了施工重点控制环节。通过盾构始发、不同地层掘进、盾构到达施工实践,总结出在特定地层和高水压条件下采用泥水盾构修建隧道的施工技术及特殊情况下的技术措施,为泥水盾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武汉长江隧道全长3630m,其中由盾构施工的长度为2538m,由中铁隧道集团公司总承包,并于2006年9月开始从武昌向汉口掘进。目前隧道东线盾构已顺利到达江北竖井,成功贯通,标志着我国的大断面水下隧道施工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武汉长江隧道有几个特点可载人我国隧道史册:一是世界上水压最大的隧道;二是穿越长江的首座公路隧道;三是国内采用大断面复合式泥水盾构首次修建长江交通隧道。  相似文献   

14.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盾构机选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以及隧道直径、隧道长度等条件,在详细资料调研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盾构形式对地层性质、地层渗透性、地下水位等方面的适应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考虑国内外类似工程盾构机选型的成功实例,提出了适合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的盾构机类型,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最近南京市举行了“2004年中国南京重大投资洽谈会”。该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宣布:南京将斥资30亿元和52亿元人民币规划修建过江隧道和长江四桥,引起了参会客商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京应天大街长江隧道运行10余年的结构沉降及隧址区河床的监测数据,分析水下盾构隧道在运营期的沉降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盾构隧道的总体沉降主要发生在江底以外的部位,包括明挖段和大堤段等,且80%以上的沉降发生在开通运营后的6 a之内;盾构隧道上方河床的局部冲刷(5 m以内)及水位变化能够引起隧道沉降反应,但不足以产生大的影响,且随着河床回淤能够恢复之前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中外公路》2007,27(2):215-215
2007年4月8日,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顺利推进,一号隧道累计掘进318m,并安全从武九铁路地下通过。武汉长江隧道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全程过江公路隧道,隧道总长约3630m,是一条左、右隧洞隔离的双向四车道公路隧道,车道净高4.5m,设计车速50km/h。武汉长江隧道2004年12月开工,预计2008年底竣工通车。  相似文献   

18.
水下隧道工程实践面临的挑战、对策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七虎 《隧道建设》2014,34(6):503-507
首先介绍钻爆法、TBM/盾构法以及沉管法3种主要水下隧道建设方法的优点及不足,进而从地质条件、水流速度、水面交通、隧道埋深、通行车道数量、渗漏情况、工程总量、施工工期、施工安全、工程造价等方面对3种修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重点分析当前水下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挑战与相应对策,主要包括:沉管法施工中河床冲刷、管段局部高出河床、埋深增大的挑战及对策,盾构穿越浅覆土层、刀盘刀具磨损、埋深提高、轴承损坏及盾构通过断层和破碎地层施工中的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韶章  苏宗贤  陈越 《隧道建设》2015,35(5):396-403
沉管法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修建水下隧道的工法,适用条件较为苛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其适应性越来越强。继丹麦—瑞典的厄勒松海峡沉管隧道和韩国釜山—巨济沉管隧道修建之后,我国正在珠江口伶仃洋30万t主航道下修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借鉴了国外技术与国内施工经验,自主创新,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在地质勘察、结构分析、耐久性设计、管节预制、地基与基础处理等方面发展了一些新技术,并对这些新技术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中国几例典型沉管法隧道工程,详细介绍中国沉管法隧道在基槽开挖与航道疏浚、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浮运、管节系泊、管节沉放、接头处理和基础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在内河中游径流河道中修建的南昌红谷隧道和在外海修建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为例,对在江河和海洋中修建沉管隧道的关键技术创新进行总结,包括:南昌红谷隧道管节浮运与沉放、管节沉放基础差异沉降控制、水下立交接线实现过江通道与沿线路网全互通快速衔接、水下空间开发与修建避难疏散大厅等关键修建技术创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法隧道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沉放和基础处理等关键修建技术创新。结合目前中国修建沉管法隧道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从沉管隧道的拓展形式、行业领域突破、助推城市建设和江河湖海沿线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等方面展望未来沉管法隧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