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城市机动车交通合理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城市机动车交通及其诱导措施,是城市交通畅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机动车的特点、影响机动车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北京市为例,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的基础上,预测北京市未来几年的机动车增长速度及保有量;并针对当前北京市交通发展现状和预测结果,应用交通需求管理理论,分析并提出引导城市机动车交通合理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农业大学奥运摔跤馆交通为研究对象,针对奥运期间校园内机动车流量及行人数量大幅增加、停车位不能满足需求进而导致园区内交通拥堵的问题,规划设置了3个停车场,设计了两套校园交通规划管理方案:方案A和B,用于奥运比赛期间对校园内机动车及行人的管理。经过验证,方案可保障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奥运摔跤比赛时校内交通的顺畅,同时为其他有大型体育场馆的校园制定交通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农业大学奥运摔跤馆交通为研究对象,针对奥运期间校园内机动车流量及行人数量大幅增加、停车位不能满足需求进而导致园区内交通拥堵的问题,规划设置了3个停车场,设计了两套校园交通规划管理方案:方案A和B,用于奥运比赛期间对校园内机动车及行人的管理.经过验证,方案可保障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奥运摔跤比赛时校内交通的顺畅,同时为其他有大型体育场馆的校园制定交通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初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理论基础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开创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现代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成熟应用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重要理论取向与重大实践突破。阶段特征总结过程中,回顾了北京市交通发展的不同背景、理论与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建设实践的重大举措,旨在为今后北京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合理化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褚琴  高永  张鑫 《城市交通》2004,2(2):50-53
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与合理化发展,是确保城市交通畅通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详细研究自行车交通的特点、影响自行车存在和使用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目前我国大城市中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交通需求管理理论,以北京市为例,提出引导大城市自行车合理发展和使用的相关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出入口机动车交通调查与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出入口交通调查的意义在于了解出入口机动车的交通特性,科学地规划交通用地和交通道路,合理地组织客货运输。  相似文献   

7.
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交通规划——以王府井步行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颖 《城市交通》2000,(1):12-15
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在商业中心区建设步行街的热潮,这种现象反映了步行街作为一种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商业经济的规划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在商业中心区建设,特别是将原来做为机动车通行道路的街道改造为步行街,十分有必要对步行街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和制定周密的交通规划和交通组织,来保证步行街建设的成功。本文通过以王府井商业中心区交通规划研究为例,试图分析以商业中心区步行街建设为主题的交通规划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高架桥下停车场设置及交通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日益加剧。结合实际案例对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合理利用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桥下停车场实施建设的条件、交通影响分析方法与交通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的交通治堵方案已获国务院原则同意。北京市即将出台的治堵方案,就总体方向看,治堵措施将主要包括遏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和降低使用强度、大力改善公共交通换乘条件、推进P+R停车场建设、提高机动车停车费以及实现五环内智能交通全覆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规模日益上升,因此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机动车在给人们增加便利的同时,一个突出的难题也摆在眼前,那就是其数量规模的急速扩张造成的交通问题。而目前,我国机动车、路人在交叉口的不断分流与合流使得交通秩序越发的混乱,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影响交通质量。因而对混合交通流下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分析的研究就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以来,根据市政府要求,市建设交通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就上海综合交通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初步形成了《上海综合交通“十一五”规划》。现将主要研究思路和初步成果作一简要介绍。介绍分为五个方面:“十五”上海综合交通发展回顾;综合交通发展形势和需求预测;总体发展目标;“十一五”综合交通建设的主要任务;综合交通发展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经济影响,由于其开放性和复杂性,许多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如何对其效益进行量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综合分析了北京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2008年投入应用后在减少车辆行车成本、节省出行时间、缓解土地资源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并结合实际数据,采用有无对比法、计量经济学、人力资本等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所得结论可供相关智能交通评价研究和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城市交通面临严峻考验,动静态交通之问的矛盾以及“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但一直以来静态交通规划均以满足停车需求为主,缺乏考虑与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联系.本文对公交可达性水平分析方法在城市静态交通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介绍,该方法将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交通设施和交通管...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柴聪  林卫 《城市交通》2008,6(1):34-36
1发展历程 1)初探阶段 昆明交通模型最早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在1988年的昆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以机动车OD调查和道路交通量调查等数据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四阶段法建立了机动车交通模型,应用于昆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量化分析与方案评估,编制了昆明市历史上首部较为系统、规范的专业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16.
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角度,提出通过构建运输分工合理的综合运输通道来降低运输能耗成本,通过建设"零换乘"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来减少道路私家车的数量,建立"无缝化"的综合交通货运枢纽以减少重复作业,通过优化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的衔接提高机动车的出行效率,使"低碳"发展理念在目前的交通规划设计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交通模式、编制远城区综合交通规划逐渐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热点。远城区是位于主城区外围的市级下属行政区划。通过分析编制远城区综合交通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了远城区交通需求的特殊性以及远城区与主城区的交通关系,指出远城区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交通问题。最后,结合武汉市既有相关规划的编制经验,探讨城乡一体化交通发展对策和远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方蕾 《江苏交通》2003,(11):75-76
我国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尾气、嗓声等交通污染日益严重。基于ITS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对机动车污染控制方法对交通环境有显著的改善效益。三条途径:控制交通注相关要素,给出行者提供可靠的交通信息,车辆排放达标自动检测与控制,有利于城市交通健康发展,保护市民健康。  相似文献   

19.
从路权分配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响应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分析将路权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和目的,提出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体系相呼应的路权规划体系框架。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交通专项规划、交通详细规划、交通设计各阶段规划中明确路权划分的理念、原则、设置要点和相关内容并进行逐级规划传导。将路权规划转化为公共政策,通过完善路权法规政策、编制路权规划技术标准、制定路权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加强路权规划的实施监督,为路权规划的实施提供支撑。以青岛市为例,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阐述青岛市对路权规划引导的探索,明确未来路权优化配置发展方向;结合道路功能定位提出各类道路路权分配指引和各城市功能分区路权规划指引,最后,评估了规划路权体系下不同交通方式的公平性提升水平。  相似文献   

20.
1发展历程 1)初级阶段宁波交通模型雏形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和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对宁波市进行了机动车OD调查、居民OD调查以及道路交通量调查。1997年,同济大学和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了《宁波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该项目以1992年调查数据为基础,参考日本做法,采用“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分配”三阶段交通需求分析法,通过EMME/2交通规划软件首次建立了宁波交通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