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述了我国铁路提速、重载运输的基本特点,提速、重载运输对钢轨的技术要求,我国铁路钢轨运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铁路钢轨运用与生产的特点;对我国铁路发展优质高强和超高强钢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列车提速与铁路重载运输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但迫切需要解决列车安全和稳定运行的问题。例如钢轨的磨损、轮轨接触疲劳损伤等都需要运用探伤技术及时检测出来。文章介绍了应用于钢轨及钢轨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技术以及新开发的钢轨探伤技术。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各国铁路发展呈现两大趋势,即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如何有效地实施“提速”和“重载”,是我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在制约着“提速”和“重载”得以实施的诸多因素中,无缝线路钢轨焊接接头的强度、韧性、抗疲劳性及平顺性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北美铁路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铁路提速、重载有较大影响的钢轨轨端弯曲和钢轨强度现状的分析,指出修订钢国际相关内容的必要性 。  相似文献   

5.
赵旭峰 《中国铁路》2014,(11):67-69
发展重载铁路已成为国内外铁路运输的趋势,世界各地重载铁路轨道系统都相应地进行优化以适应各自的运输特点,近期我国重载铁路相比于既有大秦铁路等线路再次进行系统性的研发和试验。在总结国内外重载铁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运营实践,对新型轨道结构、钢轨和道岔等重载轨道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重载铁路轨道结构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新技术,为我国重载铁路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6.
随着神华铁路运量的大幅提升,钢轨病害增多,疲劳伤损程度加重,换轨周期缩短,运营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输安全。通过对重载铁路常见的钢轨伤损分析,提出延长重载铁路钢轨使用寿命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重载铁路高强钢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延长大秦重载铁路钢轨的使用寿命,研制适应重载铁路的高强钢轨。通过对高强钢轨的性能、热处理和焊接以及选用的新钢轨服役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钢种中加入合金元素Cr,可以提高轨钢的强度,推迟珠光体转变时间,使钢轨既易于热处理,又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而且钢轨强度的提高还增加了曲线钢轨的耐磨性能和耐伤损能力;提高轨钢的纯净度,可增加钢轨的抗疲劳性能,延长钢轨的使用寿命;重载铁路曲线下股应铺设热处理钢轨;铺设新钢种PG4和U77MnCr的线路,钢轨打磨时间可延长至通过总重4亿t,而铺设U75V钢轨的线路在通过总重6000万t后就需打磨1次,才能有效抑制轨面剥离的产生和发展。新钢轨的综合使用性能良好,适合在重载铁路上使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我国铁路常用钢轨钢的化学成分、性能特点;研究我国高速铁路、160km/h以下的既有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用钢轨的选用原则。分析和论述曲线路段钢轨的选用、不同钢种钢轨的焊接、焊接接头的硬度匹配、长定尺钢轨的选用、钢轨打磨和润滑方面注意的问题,提出高速、重载钢轨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钢轨全长热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钢轨热处理工艺、钢轨材质、机械性能及使用状况简述钢轨全长热处理技术的现状,并讨论了高强韧性钢轨(全长热处理钢轨)对重载、高速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以及钢轨全长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持续调研大秦重载铁路75 kg/m钢轨使用和重伤情况,进行钢轨重伤类型和每千米重伤量统计分析,获得钢轨主要重伤类型、不同地段一定累计通过总重对应的每千米钢轨重伤量;针对不同长度地段钢轨重伤量数据,提出钢轨重伤加权统计方法,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和不同地段钢轨重伤量数据,获得大秦重载铁路75 kg/m钢轨整亿吨通过总重下加权重伤量数据;利用大秦重载铁路各种钢轨维修费用数据进行经济分析,获得钢轨经济下道周期;通过2006年和2016年钢轨重伤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结合我国运输特点及经济分析结果,提出累计通过总重与每千米钢轨重伤量相结合的大修换轨周期,并估算了延长换轨周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铁路提速、重载,加剧了曲线钢轨的伤损和磨耗超限,缩短了钢轨的使用寿命。本文介绍了在超长无线路地段以250m长轨条更换曲线磨耗轨并同时焊接,降低了成本延长钢轨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旅客列车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计算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不同列车速度条件下钢轨接头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为铁路线路的提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围绕铁路线路提速,研究钢轨接头对提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北美铁路钢轨标准、钢轨的选用及使用寿命、美国交通运输技术中心及试验场钢轨试验、钢轨焊接和伤损修复技术、钢轨养护维修技术、换轨周期等方面,介绍北美重载铁路钢轨技术。通过标准的变化、钢轨技术的变化和钢轨寿命的延长,分析北美重载铁路钢轨技术发展趋势。在对比分析我国与北美重载铁路钢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重载铁路钢轨技术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铁路建设高潮的再度掀起,运输经营任务进一步加重,必然要求物资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物资供应。我国铁路加快了改造和新建步伐,已实现了第六次大提速目标。客货运输方式有了新的改变,货运实施了超长重载,设备不断更新改造,钢轨由轻型向重型轨发展,道岔由普通型向提速道岔改进,人工维修向机械化作业转变,这些都对物资供应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物资供应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务实物资供应管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铁路建设高潮的再度掀起,运输经营任务进一步加重,必然要求物资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物资供应。我国铁路加快了改造和新建步伐,已实现了第六次大提速目标。客货运输方式有了新的改变,货运实施了超长重载,设备不断更新改造,钢轨由轻型向重型轨发展,道岔由普通型向提速道岔改进,人工维修向机械化作业转变,这些都对物资供应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物资供应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务实物资供应管理。  相似文献   

16.
铁路重载运输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铁路重载运输的经济效应对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具有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分析了铁路重载运输对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认为铁路重载运输后,铁路货运需求在短期内将保持稳定,从长期看应有所增长;同时铁路重载运输可增加铁路运输企业供给能力。运用福利经济学原理,进一步分析了铁路重载运输前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的变化,得出铁路货物重载运输会使社会总福利增加。因此,铁路推行货物重载运输是一种帕雷托改进,既有利于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的发展,又能对社会其它部门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客运高速、货运重载是当今世界各国铁路发展的两大趋势,而货运重载化已经成为大多数铁路大国货物运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重载运输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成立了知名度较大的国际重载运输协会,举办了第1~7届国际重载技术研讨大会,理事国成员在当初的美国、加拿大、中国、南非、澳大利亚5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俄罗斯、巴西、瑞典、印度和国际铁路联盟(UIC),共10个,国际重载运输技术发展充满生机。伴随国际重载运输技术的发展,中国重载运输技术发展也蒸蒸日上,取得了提速与重载扩能兼顾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探讨重载铁路的运输组织及线路加强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勇 《铁道工程学报》2006,(7):21-23,67
研究目的:对铁路重载的两个重要方面——运输组织和既有线路加强进行分析探讨,力求概括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般模式,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 研究方法:主要结合参与研究的我国大秦线、北同蒲线两条重载铁路的经验,列举已实施的案例,提炼出共性的特征,求证总结出重载铁路运输组织和线路加强可能的几种模式. 研究结果:根据重载铁路以煤炭运输为主的运输特点,运输组织应重点抓好重载列车的装车、运输、卸车及车辆回空、机车运用等各个环节;线路方面应对轨道、路基、桥涵采取适当有效的加强方式. 研究结论:本文根据重载线路的不同运输特点,提出重载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在提高列车重量方面,应达到5 000 t、10 000 t、20 000 t;在装卸车组织方面,减少技术作业站的集结和分解时间,采用直接过翻车机整列卸车的循环拉运方式;技术作业站和中间站到发线长度应满足重载要求;采用客货分线.线路加强模式为采用无缝线路、高强度高质量的轨枕和钢轨、治理路基和桥涵病害、改建地段采用较高标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钢轨接头是钢轨的薄弱环节,是工务部门日常维修的重点.为有效改善轨道的运营条件,满足铁路提速、重载的要求,许多工务段在铺设钢轨和换轨大修时,普遍使用邢台天力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钢轨减振接头夹板,以减轻短轨线路车轮对钢轨接头的冲击,控制钢轨接头病害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75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30t轴重货车动力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朔黄铁路轴重30 t货车提速试验中对既有75 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进行了动态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安全性参数、受力、变形和振动,以评估开行30 t重载提速列车对道岔安全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重载列车提速会加剧道岔的病害发展,导致使用性能下降,影响运输组织,增加工务养护维修的强度和频度,并针对开行30 t轴重重载列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