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路隧道工程地应力测试的目的在于查勘隧道整体的地应力状态。相关规程对于地应力勘测工作量和布置均未作规定。相对于整个隧道长度,每个测孔所得应力结果仅相当于一个点。因此,为了最大限度获得地应力信息,测试方法选择、测孔和测点布置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地应力测试布置及应力场评估论述和应用实例,对隧道工程中地应力勘察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公路》2020,(5)
为研究深部高地应力环境对于隧道工程的影响,以某公路隧道工程为例,通过水压致裂法开展了地应力测量试验,总结归纳了所测区域的地应力分布规律,并对隧道走向、横断面形状提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依据Russenes法、Turchaninov法、Hoek法等3种方法对隧道岩爆进行了预测分析,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坛华 《路基工程》2023,(3):165-170
以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白鸽岭隧道地应力测试为例,介绍地应力测试基本原理和过程。通过分析多年积累的福建地区16个隧道实测地应力测试成果,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最大和平均侧压力系数与埋深的函数关系,并用于预测隧道地应力水平和判定岩爆等级。研究表明:乘幂函数能较好地反映600 m以内埋深地应力变化规律。其成果可供福建地区隧道地应力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二组钻孔应力解除法地应力实测和六组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查明了二郎山公路隧道工程岩体内的空间应力总体状态为潜在走滑型,隧道中部测得的岩体应力量级普遍较高(其中σ1max达35.3MPa),故施工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其高地应力与岩爆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二组钻孔应力解除法地应力实和六组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查明了二郎山公路隧道工程岩体内的空间应力总体状态为潜在走滑型,隧道中部测得的岩体应力量级普遍较高(其中σ1max达35.3MPa),故施工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其高地应力与岩爆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深埋特长隧道,岩体的地应力状态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稳定性。准确地测量地应力,对于预测岩爆等工程地质灾害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水压致裂法和室内岩体力学试验,研究了隧道围岩地应力状态,最后基于隧道地应力对岩爆发生的部位和等级进行了预测,为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雪峰山隧道为深埋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对围岩变形特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运用水压致裂法测试、室内Kaiser效应测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等3种方法,对雪峰山隧道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了研究,并对雪峰山隧道的初始地应力场作出了较准确的判断,为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岩爆是深埋长大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岩爆进行预测是保证隧道安全施工的必要前提.该文介绍了水压致裂法测试地应力的原理,对沪昆客专长昆段控制性工程之一的姚家隧道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并采用强度理论中的Turchaninov判别法和Russenes判别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测试深度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为3.6~12.5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2.1~7.8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N34°W,与隧道轴线走向的夹角约为83°,对隧道围岩稳定性不利,姚家隧道有2段共400 m的长度内可能发生轻微岩爆.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超深埋长隧道工程沿线地应力场时,大埋深、长洞线、复杂地质条件等因素增加了工程区地应力场的复杂性和认知难度,影响了地应力判断结果的准确性。锦屏山超深埋特长交通洞为中国埋深最大的交通隧道,最大埋深达到2 375 m、长度达到17.5 km,水压致裂法、应力解除法等常规的直接地应力测试方法仅适用于洞口等浅埋位置,难以直接测得深部的地应力数值,进而影响对整个区域地应力场的判断,客观信息的缺乏决定了要从其他多个角度去评估地应力场状态。首先借助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应力包络线,揭示了隧道周边不同位置处围岩开挖响应所对应的应力状态,提出了超深埋长线形隧道工程地应力场分析工作流程。在锦屏山交通洞工程实践过程中,综合采用宏观地质判断、现场破坏现象分析、测试成果指示、应力集中区推断等方法,对地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了评估和解译。另外,由于岩组、褶皱、构造、地形等条件导致局部地应力异常,采用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结构面、褶皱2种代表性因素对局部地应力场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建立考虑了地形、褶皱和主要断层的整体高精度三维模型,利用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在现今构造挤压作用下的响应方式揭示了沿线地应力存在的分区现象,为超深埋长线形隧道工程的地应力场判断提供了更加准确便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雪峰山隧道为深埋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对围岩变形特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运用水压致裂法测试、室内Kaiser效应测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等3种方法,对雪峰山隧道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了研究,并对雪峰山隧道的初始地应力场作出了较准确的判断,为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坑山隧道地应力测试结果的分析,推导了隧道轴线水平面上的应力和隧道断面内最大切向应力的估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多种岩爆判别准则,对隧道开挖发生岩爆等级进行综合预测,并分析了岩爆发生临界深度,为马坑山隧道防治岩爆危害的工程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长大公路隧道交通工程各系统及其附属设施的布置原则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高地应力引起的隧道施工大变形,采用有限元多元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对有限原位地应力测试结果的地应力值进行拓展,分析整座隧道绝大部分地段的侧压力系数均大于1以及隧道轴线方向的地应力最大和构造应力为主的地应力场特征。结合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情况,通过FLCD数值计算,得出高地应力对隧道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变形的水平影响范围为2~3倍洞径,并且隧道中台阶位置是应力释放的主要阶段,也是引起变形的主要阶段,为后续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嘎隆拉隧道在前期设计阶段采用水压致裂法进行了应力测试,但提交的成果仅为平面应力.为了确定隧道地段初始地应力场的三维空间应力状态,并为隧道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运用钻孔应力解除法测量了嘎隆拉隧道区2个测点的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最大值为28.5 MPa,最小值为25.3 MPa.由于隧址区属于高地应力区,最大主应...  相似文献   

15.
软岩铁路隧道在运营阶段易发生持续的变形及底臌等其他影响工程安全的现象,而高地应力加剧了变形。为探究在不同高地应力作用下软岩隧道的变形和受力的规律,运用FLAC3D对软岩隧道的位移和安全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地应力不变,水平地应力越大隧道的水平位移越大,竖向位移越小,水平地应力的改变对双线隧道影响显著;水平地应力的改变对隧道安全系数的改变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城陵机长江穿越隧道工程的管线布置及延伸的一些方法。重点介绍了接管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杨红兵 《路基工程》2010,(2):116-118
地应力测试是深埋铁路隧道地质勘察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文中以襄渝铁路增建的第二线瓦房店隧道DZ-瓦-1号深孔地应力测试为例,对该项技术及成果应用进行分析,明确了隧道可能发生岩爆、大变形的地段,并对设计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至怀集段金门隧道为依托,采用三维有限元仿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力学效应对隧道车行横通道不同的布置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车行横通道开挖将导致主隧道围岩位移增大,但相比于主隧道施工的影响较小;车行横通道与主隧道的交叉角度越小,横通道施工引起的围岩变形越大,产生的应力集中越明显;相比于紧急停车带与车行横通道相邻的情况,紧急停车带与主隧道相对时,围岩总体变形和附加应力均较大;依托工程采用车行横通道与主隧道60°相交,紧急停车带与车行横通道相邻布置时,围岩变形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9.
福建霞浦赤岭隧道工程通过钻孔内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获得了隧道区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及岩石的抗拉强度等力学参数,为隧道设计直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并对检测过程中的参数测试,测线布置进行论述。结合永宁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详细分析了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在隧道初支混凝土厚度、钢拱架施工质量及背后脱空情况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是一种高效、经济、准确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可为工程质量隐患排除提供科学依据。文章最后给出提高雷达检测精确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