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分析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尾气后处理系统尿素结晶成因,提出尿素结晶风险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台架试验的方法进行SCR尾气后处理系统性能和抗结晶性能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流速均匀性和NH3均匀性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接近,仿真结果对SCR尾气后处理系统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对优化前后混合器进行稳态尿素结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混合器结晶量明显减少,与仿真计算结果吻合较好,优化后的抗结晶效果明显提升,验证了所提出的尿素结晶风险评估标准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提高SCR尾气后处理系统抗结晶设计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国Ⅵ柴油机SCR后处理系统在低排温、低负荷工况下存在的尿素结晶问题,采用CFD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重型国Ⅵ柴油机后处理SCR单旋流混合器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出了一种双旋流混合器.对双旋流混合器进行NO x单点转化效率试验、瞬态WHTC排放试验以及10 h发动机台架尿素结晶验证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双旋流混合器能够产生更强的旋流效果,促使尿素喷雾和尾气充分混合、蒸发分解,且使氨分布均匀性指数提高了15.19%.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旋流混合器,双旋流混合器在氨氮比为0.7,0.9和1.2时的NOx转化率分别提高1.58%,1.78% 和0.38%,N O x排放显著降低,混合器壁面未出现尿素结晶,解决了低温、低负荷工况下的尿素结晶问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双层管SCR混合器在排气温度低的工况易在混合器壁面形成尿素结晶。为解决此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逆流式SCR混合器及其与喷嘴座的集成布置方案。利用CFD技术和台架试验相结合验证了逆流式混合器的预防尿素结晶能力和对NO_x排放的影响,并对尿素结晶机理及尿素结晶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尿素结晶能量因子"比较不同工况尿素结晶风险的方法。对逆流式SCR催化器进行台架瞬态排放测试试验和30 h发动机台架尿素结晶验证试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逆流式结构混合器的瞬态NO_x转化率提高了1.8%,30 h台架尿素结晶试验表明逆流式混合器壁面未出现尿素结晶。  相似文献   

4.
SCR是一种专门用于商用车柴油机的尾气处理技术,此项技术的本质是用尿素净化尾气中的NOx。迄今为止,在采用尿素的SCR技术中有一个缺点:尿素在-11℃的温度下会结冰,从而在某些情况下会危及整个尾气净化系统的功能。德国某公司专门为SCR技术开发了一种可以加热的软管模块,利用该模块。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柴油机SCR系统尿素喷射沉积物的生成,对尿素沉积物成分、含量及生成进行了升温速率为10℃/m in的热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沉积物主要由缩二脲、三聚氰酸及其同系物组成,尿素热解过程生成的异氰酸引发各沉积物的生成,异氰酸未充分水解是尿素沉积物生成的的重要条件;尿素或缩二脲发生副反应都可生成三聚氰酸及其同系物,其中缩二脲是关键物质;三聚氰酸在热解过程中产生少量副产物,三聚氰酸一酰胺及三聚氰酸二酰胺是生成耐高温产物的主要反应物.尿素沉积物中缩二脲质量占比约20%,三聚氰酸质量占比约60%,三聚氰酸同系物质量占比约20%.本试验结果可为尿素沉积物的生成反应动力学机理完善及其生成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满足排放的需要,现代中重型运输车都选择加装尾气后处理系统SCR。该系统通过采取向尾气中喷射液态尿素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对降低环境污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1 SCR尾气后处理系统SCR尾气后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尿素泵、尿素喷嘴、尿素箱、尿素管路及喷射控制单元几大部件,参见图1。系统工作时,尿素泵的作用是将尿素箱中的尿素溶液加压后送往尿素喷嘴,同时将多余的尿素溶液泵回尿素箱,使SCR系统的压力维持在9 bar左右。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车用柴油机尾气排放物中有害物质的生成机理与危害.并简要介绍了当前发动机机内与机外净化措施,重点对处理NOx的SCR尿素选择性还原技术和处理PM的微粒捕集器及其再生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了商用车应对SCR系统尿素结晶堵塞的常用的对策:尿素罐使用发动机防冻液来加热,应对温度不是太低的地方没有问题;供回液尿素管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可以解决寒冷地区尿素结冰的问题;通过标定喷射量优化降低结晶物,可以解决尿素结晶影响系统使用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柴油车排气管路及消音器结构尺寸等对尾管处尾气温度的影响,进行了排气系统的分段讨论。首先,根据排气温度计算模型——热平衡法模型得出发动机排气歧管处尾气温度的数值计算模型。然后,将尾气在排气管中的流动看作是一维稳态流动,根据能量守恒及一维稳态管对流换热模型,推导出消音器前端尾气温度的数值计算模型。最后,利用相关热力学公式对尾气流经消音器的温度降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数值计算模型。以JX493ZLQ3柴油机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负荷、转速、环境温度和排气管长度等参数对尾气温度的影响,并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理论分析了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负荷和转速对尾气温度的影响最大,排气管长度次之,环境温度的影响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0.
重型柴油机Urea-SCR系统尿素沉积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排气温度、排气流速以及尿素水溶液喷射量对尿素沉积物生成量的影响.测量对比了排气管内壁面与排气的温度差.通过热重与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SCR系统耐久性试验和道路试验中产生的沉积物的加热分解过程及分解产物,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质谱仪对沉积物中杂质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排气温度、排气...  相似文献   

11.
摩托车车架弯管件在弯曲过程中,会出现椭圆变形、壁厚变薄和回弹等现象。基于对上述现象产生原理的分析和相应的试验,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弯管件设计时,尽量增大弯管件的弯曲半径,这样有助于减小椭圆变形率、壁厚变薄率;在生产时选用合适的芯棒,可以有效减小椭圆变形;按公式计算弯曲模的半径;按公式或20/120方法计算角度回弹值来修正弯管机的加工程序。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论证比较,按照隧道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岩体结构及结构面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围岩弹性纵波波速、变形系数、泊松比、内摩擦角、软化系数等指标,重新划分和确定了围岩类别;分析了产生围岩类别判定偏差的原因,以期对同类工程勘察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京张城际铁路隧道列车对水关长城的振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拟建的京张城际铁路以隧道方式穿过水关长城,分析列车振动对长城的动力影响十分必要。基于《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预测了3种运行速度下的14个隧道点位列车振动对长城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列车振动传播到长城基部地面后的地面最大振动速度值较小,低于古建筑的振动速度容许限值。可以认为采取深埋隧道穿越水关长城所在区域,对长城影响较小,深埋隧道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格室加固体系(CCS)是一类新型土工合成材料的总称。这种三维加筋体系可以通过格室侧壁的限制和摩擦力改善土、砂石等填料的工程性质,广泛应用于道路与地基、边坡与渠道保护、重力支挡结构等方面。本文介绍CCS在这些应用领域的设计及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振动磨机的特性、用途和工作原理,阐述了振动磨机系统中橡胶衬套的磨损失效理论。结合实例详细论述了橡胶衬套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悦  吴顺川 《路基工程》2013,(2):114-120
山西省山平高速公路二道梁隧道地表上方有明代古长城段,挖掘过程必将对古长城安全产生影响。结合该隧道黄土地质工程实际,采用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模拟三台阶法和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对明长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侧壁导坑施工法能有效地减少明长城沉降;最大沉降量能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有效保护了省级重点文物(明长城)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18.
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节约集约用地技术管理措施,有利于取得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最大效果。为此,建议在公路建设管理中引入规划设计节约集约用地审查制度,从其目的、流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等三阶段节约集约用地审查的技术条款和要点内容等方面,研究建立公路规划设计节约集约用地审查体系,以为在理论上建立和在实践上实现公路规划设计节约集约用地审查体系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陈泷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9):172-174,327
SMA是沥青码蹄脂碎石(Stone Matrix Asphal)的缩写,是一种以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的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粗集料骨架间隙中组成一体所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SMA。该文介绍了SMA在上海的应用及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0.
An existing driver–vehicle model with neuromuscular dynamics is improved in the areas of cognitive delay, intrinsic muscle dynamics and alpha–gamma co-activation. The model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teering torque feedback and neuromuscular dynamics on the vehicle response to lateral force disturbances. When steering torque feedback is pres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lateral disturbance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whether the driver’s reflex response reinforces or attenuates the effect of the disturbance. The response to angle and torque overlay inputs to the steering system is also investigated. The presence of the steering torque feedback reduced the disturbing effect of torque overlay and angle overlay inputs. Reflex action reduced the disturbing effect of a torque overlay input, but increased the disturbing effect of an angle overlay input. Experiments on a driving simulator showed that measured handwheel angle response to an angle overlay inpu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ponse predicted by the model with reflex action. 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tra- and inter-subject variability.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a driver’s neuromuscular dynamics in determining the vehicle response to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