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编制网络列车运行图的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处理直通列车在技术站的接续与始发列车的合理协调问题,通过分析技术站直通列车接续与始发列车的相互关系,建立优化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将其与转化为网络流模型,用最小费用最大流方法求解,实际应用表现,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技术站直通列车接续问题。  相似文献   

2.
既有复线区段快速列车越行站的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分析列车运行图结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列车越行方式的产生条件,详细分析了既有复线区段开行快速列车而中间站配线数量不变时,对线路通过能力和列车旅行速度的影响,建立了快速列车越行站布局的概率模型。并以京广线和京沪线为背景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我国既有复线快速列车越行站分布和站线配置的一般原则和结论。  相似文献   

3.
优化长距离高速铁路列车的停站方案,应平衡好提高大站间快车比例与增加中小站列车服务频率之间的关系. 基于减少列车中小站停站次数,增加相邻大站间站站停列车等策略,以旅客的列车停站时间损失和换乘等待时间损失总和最少为目标,建立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求解. 对京广高铁现状列车停站方案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方案与实际方案相比:大站间快车数增加94.4%,增强了高铁竞争力;相邻大站间站站停列车和中小站列车频率至少为1 列/(3 h),提升了旅客换乘出行的便捷性;旅客时间损失减少40.08%,总体出行效率得到较大地提升.  相似文献   

4.
《广东交通》2010,(4):60-60
7月19日凌晨,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发生列车相掩事件,致使61人死亡,120多人受伤。据悉,当地时间凌晨2时左右,一列快速列车即将驶离西孟加拉邦赛恩提亚站时,车尾被另一列驶进车站的列车撞上。巨大的冲击力使得被撞列车尾部一节车厢项部拱起,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速铁路不同车站之间,旅客对乘车时间、频次、直达与中转等列车服务要求的异质特征明显. 如何在一个周期内(如1 h 或2 h)用有限的列车起讫点和停站方式组合,满足多样化客流需求是制定周期性列车开行方案所面临的问题. 建立整数规划模型,确定一个周期内大站停、隔站停多个层级列车的起讫点、停站、开行频率和编组,保证站间直达率,满足旅客异质需求. 模型从按特定规则生成的备选列车集合中优选列车,同时决策其开行频率,实现列车开行成本最低. 针对问题特点设计交叉熵算法,与CPLEX软件的实例求解结果和计算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求解大规模实际问题,列车开行方案服务指标较优.  相似文献   

6.
地铁列车在出站晚点情况下的"压赶结合"运行调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铁列车站停时间计划外延长所导致的“出站晚点”情况和基于“车站发到间隔”与“列车追踪间隔”的均衡目标,本丈论述后续列车站前“压点”运行与站后“赶点”运行相结合的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提出地铁列车“压点”运行过程中ATO模式曲线的实时调整方法,作为现行的“赶点”运行调整方法的扩充,优化随机客流的有效吸纳。  相似文献   

7.
早高峰时段,各大城市地铁线路和换乘站的客流运输与疏解压力巨大。本文首先说明部分列车在换乘站跳站,可延缓换乘客流乘车过程、降低换乘站客流疏解压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地铁单线双方向列车换乘站跳站开行与客流控制协同优化模型,极小化乘客在始发站等待延误时间和换乘延误时间。其次,对相关非线性约束进行近似线性替代,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最后,以北京地铁5号线早高峰为背景设计数值实验,使用优化求解器CPLEX调用分支定界算法求解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实际优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列车站站停和既有客流控制,优化所得方案在14 min内使得列车运载的乘客增加了2954人,并使乘客在站外延误时间、换乘延误时间和总延误时间分别降低了58.9%、16.9%和41.6%。  相似文献   

8.
杨金花  林芝 《轨道交通》2007,(1):51-52,56
本文分析提出了“站站停“普客和“大站停”快客两种列车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计算大站停特快列车扣除系数和相应区间通过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2004年4月1日,韩国子弹列车正式开通。由于总统卢武铉处于“弹劾”状态,总理高建作为代理,参加了通车剪彩仪式,向全世界宣告韩国已经进入子弹列车(高速列车)的新时代。继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之后,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子弹列车的国家,再一次显示了韩国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的雄心和抱负。  相似文献   

10.
运用车站桥结构动力学及车桥耦合振动车辆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采用了车桥振动理论的荷载列方法,以重庆跨座式轻轨袁家岗车站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轻轨列车过桥时的车桥空间耦合振动响应分析,着重研究了列车速度变化时对车站桥的挠度、乘客在站台、站厅和楼梯上的舒适度分析.车桥计算结果表明,该车站桥能够满足良好的舒适性与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速铁路目前还处在建设阶段,还没有形成网络,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为高速列车和动车组列车共线运行,鉴于其该模式对区段通过能力等条件的要求,对高速铁路的站间距离进行了分析,主要从通过能力、动车组列车旅行速度系数、扣除系数均衡性,列车间隔等角度对高速列车和动车组列车共线运行时越行站间距的取值进行分析,同时从列控系统,以及最小曲线半径的角度对高速列车和动车组列车共线运行时的速度匹配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列车束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相关规律的研究,推导出用于计算密集发车条件下列车束缓冲时间和高段不至于恶 列车运行质量条件下可以放列车数的理论公式,并根据该公式所反映的函数关系式给出了借助计算机这一问题的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13.
铁路车站(场)列车到发与调车作业过程仿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造车站列车到发和调车作业的仿真模型,并辅以站场数据和联锁模型,在计算机上构造虚拟的车站及列车、机车,车辆,实现铁路中间站和大站车场的基本生产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14.
以京广、京沪线部分开行5000t重载列车为背景,阐述在牵引定数不同的换重站上,普通列车与重载列车换重作业的条件;并对各种换重作业方案的作业流程及作业时间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的采用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客运专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节点重要度的概念应用于列车开行方案的计划制定,通过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的计算,建立了客运专线沿线城市的节点重要度三级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一级节点作为列车始发终到起迄点、二级节点采取不固定间隔式停站、三级节点采取低等级列车"站站停"的服务方式建立了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利用lingo编程求解,实现了列车开行方案的停站优化算法.结合武广客运专线的本线列车开行方案制定,对本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5000t级重载列车制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制动定试验台试验及研究。分析了GK阀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普遍开行5000t级重载列车制动方面的问题,讨论了长大列车初充气、再充气性能与机车供风量的关系,提出了在列车纵向动力学计算中制动缸缓解特性的公式;针对GK型三通阀在长大编组中缓解次序紊乱,首先提出用阶图分析列车缓解时间特性的方法,对缓解波速解释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组合列车常用制动特性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气体动力学原理建立的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模型,预测了在“过管”条件下主补机不同匹配位置和不同动作时间差时,组合列车常用制动特性。预测结果表明:主补机同步制动时,补机的最佳位置应位于列车的约3/4处;调整补机位置和主补机动作时间差都可以改善列车制动同步性,但通过改变补机位置调整列车制动同步性效果更加理想,本工作的开发对组合列车的运输组织及操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线路区段牵引定数不统一是影响列车编组计划制定的重要因素,导致了列车在部分区段欠轴运行,在换重站或技术站进行补减轴作业.本文重点论述了减重方向列车编组方案的优化问题,提出了按充分条件将各种方案归类的方法,从而减少方案成本的对比次数,能快速获得最优的运送方案.在方案成本构成的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影响因素,将牵引机车费用看作与里程相关的可变成本,将欠轴列车浪费的机车和线路能力转化为惩罚费用,并考虑列车开行频率对方案费用的影响,最后从全网络的角度建立减重方向减轴列车编组优化模型.该模型既可获得合理的减重站,又能依据车流量关系选择优化的减轴编组方式,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列车气动阻力问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槽的列车模型试验探讨列车气动阻力特性,讨论列车车型以气动阻力的影响,并得知流线型化的列车阻力系数可减少63.2%。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下,中间折返站能力为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针对中间站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根据列车折返作业流程,分析列车在中间站的最小间隔时间,建立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列车接发车作业与折返调车作业之间的冲突,分析有作业干扰情形下的车站能力.案例表明:小交路列车开行比例越高,车站的发车能力越小,但不发生作业干扰时,大小交路开行方案对车站能力的影响较小;而在有产生作业干扰情形时,站后折返能力损失可能达30%以上,要高于站前折返.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必要合理安排通过列车在中间折返站的到站时间,以减少作业干扰、避免线路能力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