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潜式平台遭遇碰撞的结构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永利  林一  谭美 《上海造船》2012,(1):46-53,75
半潜式平台由于工作水深大,与其他类型的海洋平台相比,其在工作状态下遭遇船舶碰撞的风险最高,事故后果也最为严重。基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以某半潜式平台为例,在考虑破损稳性的基础上,对其遭遇船舶碰撞的结构损伤和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针对主要撞击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考虑碰撞载荷的半潜式平台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半潜式平台是世界深海钻井的主要装备。我国南海的平均水深较深,油气资源丰富,自主掌握半潜式平台设计建造技术势在必行。结构的极限强度是半潜式平台所能承受载荷的上限值,充分考虑极限强度计算中的不确定性,并对其极限强度进行评估对于结构的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mith法计算半潜式平台极限强度,用蒙特卡洛模拟对半潜平台极限强度计算中的不确定变量进行离散,然后将离散后的均匀随机数代入Smith法中,通过大量的循环计算得到半潜平台极限强度的概率密度曲线。通过与半潜平台极限强度名义值进行比较,发现变量的不确定性对半潜式平台极限强度影响较大,名义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半潜式平台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海洋这一特殊的环境,半潜式平台在海上会受到风、浪、流的联合作用,使得半潜式平台产生六自由度方向的运动,影响平台的作业,因此,进行平台运动响应预报及系泊线强度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在1 000 m水深的情况下,分别在时域和频域条件下对半潜式平台运动响应进行数值模拟,预报在频域和时域条件下半潜式平台运动响应,并对比分析在时域条件下不同风、浪、流组合工况下平台升沉运动幅值,计算设计的平台系泊线拉力,并进行强度校核。  相似文献   

4.
半潜式平台耦合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海洋这一特殊的环境,半潜式平台在海上会受到风、浪、流的联合作用,使得半潜式平台产生六自由度方向的运动,影响平台的作业,因此,进行平台运动响应预报及系泊线强度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在1000 m水深的情况下,分别在时域和频域条件下对半潜式平台运动响应进行数值模拟,预报在频域和时域条件下半潜式平台运动响应,并对比分析在时域条件下不同风、浪、流组合工况下平台升沉运动幅值,计算设计的平台系泊线拉力,并进行强度校核。  相似文献   

5.
如果船东从现在开始不再订购更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不将该市场的平衡搅乱.那么预计未来几年船东将会从半潜式平台市场获利。2005年2008年.由于海底钻探需求旺盛.租金一直维持在高位.尽管2010年”深海地平线”事故爆发后租金~落千丈.但目前已回归至灾难之前的价格水平。截止目前.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达11座。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吃水深度、出坞难的技术难题,研究以更加浅的吃水使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顺利出坞的可行性。文章提出4种出坞方案,即打捞浮筒托浮方案、驳船底部托抬方案、驳船斜拉杆上拉方案、平台主体底部顶升方案,分别阐述其技术原理及优缺点,得出平台主体底部顶升方案更适合的结论。依照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建造对船坞及水深的硬性要求,充分利用长江水道的资源优势,达到在水深更小的流域制造半潜式海洋平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周振威  孙树民 《广东造船》2012,(3):63-66,77
本文综述了深海海洋平台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深海海平台包括半潜式平台、TLP平台以及Spar平台,半潜式平台只能使用湿井口,多为钻井平台。TLP平台和Spar平台都适合用作深海采油平台,通过对比,认为TLP平台更为适合中国南海海域的油气开发。最后对深海平台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主尺度论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波  金强 《船舶》2011,22(4):20-24
随着当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平台作业水深和钻深的增加、以及平台安全性、作业效率要求等,需要半潜式平台的运动性能、稳性储备、定位性能、可变载荷、总体布局等达到先进水平,而这些性能指标都与主尺度密切相关。研究深水半潜式平台的主要型式、结构组成和发展趋势,论证平台各设计指标参数对主尺度的影响,为半潜式平台方案的主尺度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波浪漂移力对半潜平台系泊系统的设计十分重要,为了研究不同水深、不同浪向下两模块半潜平台受到的平均漂移力,文章利用势流理论及波浪绕射/辐射理论对两模块半潜平台所处流场的速度势进行了分析。并应用近场法求解了两模块半潜平台所受到的平均漂移力,对不同水深、不同浪向下半潜平台模块的平均漂移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单模块半潜平台受到的平均漂移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半潜平台模块间的水动力干扰对半潜平台模块受到的平均漂移力有较大的影响;水深吃水比大于5时不同水深条件下得到的平均漂移力与无限水深条件下的结果基本相同,当水深吃水比小于5时水深对平均漂移力的影响较为显著,此时随着水深变浅半潜平台的平均漂移力与无限水深条件下的差异增大;中高频段半潜平台的平均漂移力对浪向角的改变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船检》2010,(3):79-79
<正>全球首座圆筒型超深水半潜式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是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探平台中技术水平最高、作业能力最强的高端领先产品。其设计水深12500英尺,钻井深度40000英尺,通  相似文献   

11.
全球范围内,北极海底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随着钻探技术的进步,加上易开采油气资源变少,北极地区的油气开采已经是势在必行。半潜式海洋平台拥有较强的抵抗极端环境的能力,在冰区不同的冰况下亦可操作。由于冰与不同结构物作用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尚未形成关于半潜式海洋平台在海冰作用下的设计准则。本文通过对典型半潜式平台与海冰相互作用机理与冰载荷模型分析,提出了该类结构在海冰作用下的主要失效模式及评价方法。最后,以我国首座北极海域传统半潜式钻井平台为例,对其抗冰性能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半潜式平台在抗冰设计及安全保障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失效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半潜式拆解平台在浅水区域作业时的运动响应,针对半潜式拆解平台在潮汐影响下的运动响应情况进行了时域分析。通过保持系泊布置即作业工况不变,改变作业水深,利用AQWA软件对平台在6个不同水深下的运动响应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落潮对船体运动的影响更大。在作业工况下,纵荡船体运动响应自由度受潮汐的影响随着涨潮落潮的幅度的增加,船体运动响应自由度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工作水深1200m、8缆系泊的半潜式海洋平台为对象,研究其系统定位方法,通过改变锚泊系统系泊缆长度来实现平台的定位。建立反映半潜式海洋平台锚泊系统动力响应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求解得到船体目标位移与最优系泊缆长度,借助多学科软件iSIGHT,通过开发程序接口,调用水动力分析软件ANSYS/AQWA求解器求解,实现了半潜式平台锚泊系统的结构动力响应优化设计。对半潜式平台进行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的水动力耦合分析,实时控制系泊缆长度来实现平台的定位并保证平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风洞和水池试验结果修正后的数值模型,同时考虑平台承受的风、浪、流环境载荷及全尺度锚泊系统,以一典型双浮体四立柱半潜式平台为例,对半潜式平台气隙响应进行了非线性数值分析.考虑到时域内模拟随机波时存在不稳定性,在每种工况下进行了10个子工况,以90%的Gumble分布值作为最终的平台气隙结果.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300、400、500 m工作水深中,相同的环境条件、锚链参数,以及相同的预紧力工况下,45o、90o和180o三个方向在时域内的平台气隙结果显著不同,工作水深对平台气隙影响非常敏感,在平台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冬庆  孙丽萍 《船舶工程》2015,37(S1):227-230
钻探极地地区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移动式离岸钻井平台的水动力性能、抗冰性能和作业性能有着极大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浮式抗冰平台的设计方案,并结合当今最新一款半潜式抗冰平台的设计理念,分别从频域和时域分析的角度与传统的半潜式平台作对比,分析得出其具有优越的水动力性能,垂荡、横摇、纵摇运动响应都优于传统的半潜平台,为下一步抗冰性能分析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做基础,同时也给半潜式平台带来新的设计理念,为浮式抗冰平台的设计建造提供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在海面以下近200~400 m建立一个人工海床,利用目前第2或第3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将现在的400 m作业水深扩展到1 500 m,提高深水钻井作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配置2 200 t吊机的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为例,探讨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在非下潜状态下吊机试验的可行性,研究吊机在超载试验和旋转试验时平台稳性,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非下潜状态下吊机试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正>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为发展较早的一种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具有作业水深适用范围广、可变载荷大和波浪作用下运动响应小等优点,在深水和超深水油气勘探、开采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目前,全球半潜式钻井平台超过100座,主要活跃在欧洲北海、巴西及我国南海海域。此外,经过改装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还在风电安装、海上发射以及军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船坞内的水深不足以使半潜式起重平台(Semi-Submersible Crane Vessel, SSCV)独自安全漂移出坞的问题,设计2种下水方案,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平台下水过程其结构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种下水方案提供的浮力均通过枕木传递到船体底部,由于枕木有一定的弹性,压力会均匀地传递到其周围结构,对平台有很大的保护作用;船体底部结构的最大应力值出现在船底枕木支撑部位的舱壁处,应力值都小于许用应力值。通过对比,总结这2种下水方案的优缺点,为以后开展半潜式起重平台下水项目时选择既安全又经济的下水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任新民 《中国修船》2009,22(1):52-55
借助于在海面以下近200~400m建立一个人工海床,利用目前第2或第3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将现在的400m作业水深扩展到1500m,提高深水钻井作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