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速公路零征地加筋拓宽路堤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高速公路零征地加筋拓宽路堤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特性,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和分析。监测为期2年,监测项目包括路基侧向水平位移、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等。监测表明,各监测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拓宽路堤施工期与完工后3个月内,其后各监测指标变化较小;采用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时,粉喷桩为刚性桩,桩与桩间土不是协调变形,以粉喷桩为主承受上部荷载。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较好,能保证拓宽工程的变形和稳定性要求;零征地加筋拓宽路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避免拓宽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开裂,对于拓宽路基宜采用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堆载预压,然后再修筑路面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竖直荷载作用下桩与桩间土协同工作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承台下群桩及桩间土的受力和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应用桩与桩间土的变形协调条件,推算出桩间土分担上部荷载的定量计算式,其表达式物理力学概念简明清晰.通过工程算例,阐明了其计算过程和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桩与桩间土共同工作的适用条件下,桩间土分担上部荷载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点特征和边缘特征的无人机影像配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变形较大的无人机影像配准问题,提出了点特征和边缘特征相结合的配准方法.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提取点特征,完成影像的初步配准,并通过多项式函数对影像进行粗校正.在此基础上提取影像的边缘特征信息,根据距离相似性对边缘特征信息进行配准;依据色彩能量差筛选点特征信息配准结果和边缘特征信息配准结果,采用小面元微分校正的方法对变形影像进行校正.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配准方法能够弥补点特征配准方法和边缘特征配准方法的不足,其配准的鲁棒性提高10%左右,可以较好地完成变形较大的无人机影像配准.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某工程冻融循环阶段的现场监测,得到了基坑侧壁桩间的土温、气温、水平土应力以及基坑的变化情况,并将其绘制成曲线。结合气温—土温、水平土应力—土温曲线及现场的位移变化,分析了桩间土水平应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发现:基坑迎光面与背光面的桩间土应力是不同的,基坑北侧(迎光面)桩间土应力变化过程为2个阶段(稳定阶段和衰减阶段);基坑南侧桩间土应力变化过程为3个阶段(稳定阶段、剧变阶段和衰减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桩间土各阶段应力变化的原因,对完善季节性冻土地区基坑支护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珠海市香洲洪湾工业片区内为软弱地基,满足不了上部荷载对路基的要求,将会导致路基在通车后产生较大沉降和地下管线的破坏。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提高地基土强度和变形模量,以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土承栽力的要求,提出了对场区内路基采取加固处理方案。目前针对软弱地基的不同构成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主要介绍袋装砂井堆载预压处理软弱地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脱空量变形计算模型,进行了桩基承台下桩间土脱空量的计算,在脱空发生时,对桩承台与承台底地基土再接触后的受力机理和变形特点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桩与桩间土共同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桩间土参与共同工作分担上部荷载的定量表达式。结果表明,按此理论设计和布桩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挠度监测实例,详细地介绍了该桥挠度变形监测的方法、测点布置、观测精度和数据的处理。结合挠度变形实测资料,运用改进的灰色模型对各监测点挠度变形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桥挠度变形监测所运用的监测方法及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较好地满足该桥挠度变形监测分析需要,对其它类似桥梁的挠度监测与预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框架结构进行了在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共同耦合作用时的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特性和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是否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耦合作用时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对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后柱应力在不同的楼层有放大现象,按折减系数方法来考虑相互作用并非总是安全和合理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层建筑在桩-土-上部结构共同耦合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桩-土-上部结构共同耦合作用"与"正常设计条件"两种情况下,上部结构的内力及变形情况,并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下部结构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从而使设计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变形监测中大气扰动对监测精度的影响问题,基于方位向大气扰动的相关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定点加权的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大气扰动校正新方法.该方法基于稳定像元推算大气扰动因子,利用大气扰动因子长度去除受扰动剧烈的影像,根据像元间距离加权获取非稳定像元大气扰动因子,从而校正非稳定点大气扰动,推算出变形信息.隔河岩大坝IBIS-L变形监测实验结果表明:雷达视线向大气扰动对变形的影响最大达75 mm;通过新方法校正后,大气扰动明显减小,变形监测精度提高到1 mm,且变形趋势与同期大坝垂线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高陡斜坡桥梁桩基在受到上部复杂荷载作用的同时,还受到桩侧斜坡土体的横向推力作用.针对其复杂的受力情况,建立高陡斜坡中双排桩的受力模型,并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基于"m-k"混合方法对斜坡桩基的内力和变形开展研究,采用幂级数法进行求解.同时,依托湖北省鄂西地区某高速公路斜坡桥梁桩基工程,采用Midas GTS对高陡斜坡桥梁桩...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软岩隧道具有变形量大、变形分析困难和稳定性差等特点以及传统的变形分析方法过于单一和精度低等问题,分别运用时序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对软岩隧道变形进行了预测,以单个方法的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IOWHA算子,根据各方法的预测精度计算出它们在组合模型中的权重,建立了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工程监测获取原始数据,运用组合预测方法得到相应的预测结果,并将其与单个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的组合预测方法能够综合时序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的优势,预测结果精度明显提高,该方法的应用对具体软岩隧道的稳定性评价及隧道工程的施工与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犍为岷江大桥加固工程为背景,结合加固改造设计方案,通过各施工阶段现场测试和结构计算分析,从线形控制、变形监测与应力监测等方面阐述了施工监控技术及效果.通过施工监控对桥梁线形及内力、挠度情况进行实时反馈,保证与设计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某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的方式对其施工变形以及其对邻近建筑浅基础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地下连续墙的沉降变形、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变形以及地下连续墙和邻近建筑物变形相关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得出变形控制方法,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反映桥梁运营后在横桥向和顺桥向的不均匀沉降、梁体以及墩身表面形态变化以及应用,依据最近点的距离值确定变形阈值可以提取表面变形量。方法、根据激光点云配准算法,对桥梁曲面拟合变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桥梁平面以及二次曲面拟合,通过试验的方法对该分析进行了验证,通过对现有桥梁的ICP配准算法的桥梁变形提取,确定了ICP配准精度指标,分析了变形量距离阈值判定.得出了该方法可以反映桥梁运营后在横桥向和顺桥向的不均匀沉降、梁体以及墩身表面形态变化以及应用ICP配准算法对桥梁两期数据进行配准,依据最近点的距离值确定变形阈值可以提取表面变形量。结果、桥梁经过震动发生了沉降以及变形。结论次方法可以用于相同销量变性分析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柔性路面路基土的永久变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提出了一种柔性路面路基土在车辆重复轴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的计算方法,采用现行路基路面设计理论中将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分别处理的通行准则,结合本文作者提出的一个路基土永久变形特性的实用模型,给出了计算永久变形的步骤并演示了一个算例,还分析了路基土的永久变形对柔性路面结构中两种常见损伤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土钉在路基边坡支护应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现场监测,采用数值方法对土钉支护的加固机理及其自身工作性状进行计算和分析,有益于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在复合地基中,为使桩与桩间土共同工作,必须调整桩土间的相对变形。本文提出在复合地基表面,基础与桩、桩间土之间设置褥垫层,通过褥垫层调整桩土间的相对变形,从而使桩土共同工作。本文通过对褥垫层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数据,说明了褥垫层对复合地基变形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文中对加筋土挡墙面板的变形破坏及其侧向土压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加筋土挡墙墙背的侧向土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分布规律与一般的重力式挡墙不一样,成非线性规律;同时本文对加筋土挡墙的面板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归纳,并探求了各种变形破坏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对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变形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前人桩间土位移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位移模式;对桩体和土体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沉降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同时考虑桩土相对滑移的因素和土体变形的非同步性;算例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