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物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实现其发展质量提升对物流业自身转型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成本、效率、服务水平、绿色化水平、集中度、标准化水平、区域平衡性7个维度构建了物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2009—2018年我国物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主客观组合赋权与TOPSIS法结合评价了物流业发展质量水平,再从物流业技术创新资本投入、人力投入、创新产出3个维度,采用TOPSIS法测度了物流业技术创新能力,然后用可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技术创新能力对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流业发展质量指数总体呈递增趋势,先稳定在0.2~0.4之间,后显著提升到0.838;物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在小幅波动后稳步递增,由0.072上升到0.79;物流技术创新对物流业发展质量有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指数每增加1,物流质量发展指数平均增加0.77,尤其对物流业效率及区域平衡性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物流技术创新能力指数每增加1,物流业效率平均增加1.598 8,区域平衡性水平平均增加1.176 7。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区域公路交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基于黑龙江省2005—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区域公路交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选取公路里程、公路密度、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营运车辆拥有量7个指标表征区域公路交通发展水平,选取城镇化率表征城镇化发展水平。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了区域公路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利用Johansen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了区域公路交通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区域公路交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短期相互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黑龙江省公路里程、客运量、旅客周转量与城镇化率为一阶平稳序列,公路里程与城镇化率一阶协整;公路里程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黑龙江省公路里程对城镇化率的弹性为11.364;公路里程与城镇化率之间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区域公路交通发展能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进程也能加快区域公路交通发展,但具有一定的时滞。研究表明:城镇化率的增长可通过区域公路里程的增加来解释,要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区域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近些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小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越发明显.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些城市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以人力资源为例,优秀人才往往集聚在大城市中,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是产业升级与竞争力体现的关键要素,地方政府应以着眼大局的理念,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通过政府职能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人才战略与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随机边界模型对我国各省级区域在1994-2010年间的技术效率进行了估计,发现中国各省级区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技术效率差异。西部地区和广西、海南各省应该将重点放在对现有技术的有效利用上,而东部地区则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从地理分布来看,各个区域的货车市场增长格局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受到各区域市场经济水平和用户使用观念不同的影响。本文将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区域分析货车市场的销售情况,并对2009年货车市场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区域公路运输效率,选取8个指标建立运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DEA方法构造出评价运输效率有效性的CCR模型.利用该模型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2方面对安徽省2000-2011年公路运输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公路运输业的投资和资源的扭曲消耗对公路运输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豪华车市场飞速发展,但区域间发展差异非常明显。本文通过定性及定量研究,总结出影响不同区域豪华车发展的主要因素:购买力、购买偏好和区域限购政策。并以此为依据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六类区域,分别是发达限购型、发达开放型、发达节俭型、一般中庸型、超前消费型和落后朴实型。最后对各类型区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分析和预判。  相似文献   

8.
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速公路,在满足区域客、货运输需求的同时必然会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系统剖析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对城镇化的影响,指出了高速公路沿线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深汕高速公路对沿线区域城镇化的影响作了深入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建立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2年新疆15个地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南北疆地区之间和内部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建议从国家、自治区和地州层面采取措施促进新疆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中国物流资源配置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过程,从物流资源投入、产出和影响要素3大指标出发构建了物流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体系。采用了熵权TOPSIS、 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及Moran~,s I指数等实证方法。分析了2003年—2017年我国31省市物流资源配置水平的分布特征与演进路径,对我国东中西3大地区物流资源配置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做了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水平呈现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的阶梯式发展局面,区域间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且没有得到相应改善,省际之间物流资源配置水平的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我国整体物流资源配置水平的相对差异在缩小,但绝对差异变化不大,研究期内,3大地区除西部地区的相对差异有些微缩小外,其他地区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都呈现扩张之势,地区内部物流资源配置水平的"马太效应"明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我国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水平在时序演进和空间演进上都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为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水平,协调区域发展,应从加强资金支持,提升从业人员待遇、发挥地区优势,完善监管体系及设立高水平示范点,构建跨区域对口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提出各区域应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区际产业链,并辅之以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增强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高速公路不可避免将穿越城市建成区。周边区域发展规划、交通环境以及人工构造物等因素的将极大影响立体交叉的建设。通过G98环岛高速崖城互通立交项目实例,对城镇化区域高速公路设置的立体交叉方案开展研究,为类似条件下相关项目实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21,66(9):273-278
为分析区域公路交通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基于2011年~2017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公路交通发展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与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公路发展水平进行差异测度和时空演化特性分析。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2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表征区域公路交通发展水平。利用熵值-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区域公路交通发展水平,利用差异指数模型测度区域公路交通发展差异,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区域公路交通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公路交通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黑龙江省市域尺度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指数值均不大,且一直呈缩小趋势;相对差异指数变化方向基本一致,相对差异不断缩小;黑龙江省市域尺度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其发展"瓶颈",对区域需水量进行预测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缓解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现象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该文应用BP神经网络对区域各部门需水量进行了预测,经实例验证不但精度可靠,而且可综合考虑各部门需水量的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也进行预测,这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时代汽车》2011,(8):108-108
汽车在诞生之初,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是通过汽车大赛来定义品牌的技术和品质。中国应该有一个汽车耐力和速度结合的赛事…激发各厂家在技术创新和品质保证的投入,并能展示自主品牌的技术实力。开始只有自主品牌参加,待水平提高后让合资们进来,然后让他们趴着出去。(董海洋)  相似文献   

16.
王晋  张建光  陈富泽  杨圣文 《公路》2023,(6):434-440
为科学衡量区域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研判发展形势,通过分析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领域分布,并基于促发展、重要性、潜力度和可考核的原则从低碳运输系统、低碳交通设施和低碳能力建设三大方面构建了区域低碳交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区域低碳交通发展水平测度模型,重点对区域低碳交通水平测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碳运输系统的贡献度最高,对促进区域低碳交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作用;二级指标中的关键因素为城市低碳出行、低碳公路网和低碳铁路网三项指标。最后以云南省2020年各指标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测度模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测度模型能够较好表征云南省低碳交通发展水平。该测度模型可为省级行政区域或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的监测和考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中国各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明确中国交通运输业区域分布特征及发展情况对制定相应地区交通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文中选取社会经济、交通运输产运量及交通运输生产要素建立交通运输业发展分析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分析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区域分布差异化的动态特征,并对31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将31个地区分为交通发达、较发达和欠发达三类区域,同时对各类区域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测度区域物流系统成长水平,在将物流系统分为物流功能系统、物流网络系统、物流需求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物流企业竞争力、货物周转量等13项指标构成的测度指标体系,并用熵权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区域物流成长水平进行评价,构建区域物流成长水平测算模型.通过计算序参量成长指数推算子系统成长指数,测度物流系统成长水平.模型应用于环渤海地区,其中山东的物流系统成长水平最高,成长水平最低的是河北省,原因在于其区域物流需求子系统得分较低.结果表明,模型能较为客观地测度区域物流系统成长水平,识别物流系统薄弱环节,为物流系统完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简要阐述了对于一个正在进行城镇化的新城区域,结合内涝防治、雨水调蓄措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设想,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构建高速公路发展阶段划分指标体系,分别从路网规模、路网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个角度对中国各省高速公路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提出高速公路面积密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综合密度、α指数、β指数等9项指标,以2010年30个区域截面数据为样本,采用钱纳里工业化发展理论、国土系数模型、生长曲线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指标进行计算、调整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高速公路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成熟、完善、发展、起步等4类区域,各省高速公路发展水平极不均衡,按照从东部到西部逐级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