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中国歼—8歼击机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体现的。1980年之前,中美之间的军事对抗是影响中国歼击机发展的主流方式。1980年以后,中美之间对抗结束,从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两国从l986年开始就改进歼~8Ⅱ战斗机进行了合作,项目代号为“和平典范”。合作在技术上是相当成功的.但最终由于两国政治问题而终止。尽管各方对这次流产的合作褒贬不一,但美国先进战斗机系统的设计理念还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4,(10):i008-i008
随着美国11月4日总统大选日期的临近,中美间潜在的贸易争端正在加剧。服装似乎是引起美国游说团体愤怒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决不会是唯一的问题。去年,我们遭遇了所谓的“D罩杯风暴”,大量中国制造的文胸被进口到美国。然后又是对中国制造的睡衣和浴衣的不满。它们都被指责以低价倾销美国市场。  相似文献   

3.
费平 《游艇业》2008,(5):126-127
引子 中国的游艇产业如果以1978年东莞来料加工8艘30英尺帆船为起点的话,如今正值“而立”之年。三十年的坎坷与曲折,三十年的拼搏与磨练,就在我们期盼已久的产业高潮即将来临之时,世界金融危机却袭卷而来。2008年,对于和平崛起的中国是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游艇”词,却频繁出现于政府、企业高层的办公桌上、讲话中和日程安排中。  相似文献   

4.
林永俊 《珠江水运》2012,(15):64-65
“发展海洋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推进‘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宁卡透露,珠海将以“科学发展走新路、‘十二五’崛起看珠海”为总揽,构筑“两带六区”海洋产业空间格局,到2015年实现海洋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增加值500亿元。  相似文献   

5.
周波 《世界海运》2009,32(5):60-61
最近几年来,很多城市都推出“以港兴市”战略。我们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以港兴市”关键词,在搜索结果的前十页就发现了很多桕关报道。然而,当我们打开页面却看不到关于“以港兴市”战略比较具体的内容,但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以港兴市”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港口发展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想借助其港口发展来带动城市发展的一种战略主张。但“以港兴市”战略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人环境下“以港兴市”战略是否还持续有效呢?  相似文献   

6.
数字     
《中国远洋航务》2007,(9):10-10
筹办奥运是展示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巨大舞台。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将走什么样的崛起之路,成为什么样的大国心存疑虑。少数人还在散布中国威胁论。因此,树立中国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的形象更显重要。举办奥运会可以使各国来宾直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为我们的和平发展赢得更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所谓“当事者述,旁观者清”。当历史渐渐远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在幽暗中发现一丝丝的光明.而发现这一丝丝光明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发现本身,而在于它对未来的价值。 当21世纪初时中国日益走向强大的时候.当我们的海军开始逐步迈向远洋的时候.人们不知不觉中会将人民海军的壮大与当年苏联红海军的崛起联系起来。中国和当年的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与西方强国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超级大国美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都曾经走过从“空、潜、快”的近岸防御迈向“绿水”甚至“蓝水”的道路,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两个国家的海洋战略与海军作战系统作一番简单的比较,以期从先行者幽暗的历史中发掘出一丝光明.以照亮后来者的脚步。  相似文献   

8.
7月11日,我们又度过一个航海节。在航海节重温郑和航海精神,更加激励我们“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的志向。如今,我国不仅是海洋大国,也已成为港口大国。海洋与港口紧密相连,可以说,开拓航海业就为强盛港口打下基础,而强盛港口又将为开拓航海开辟道路。当今,世界经济已日益一体化,我们提出“和谐世界”的口号,为我们继续弘扬郑和精神、树立新的海洋观创造了前提和提供了精神指导。新的海洋观就是,经略海洋必须把和平交流、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开发、谋划海洋获取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三者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新战略格局下的东亚地缘] “虚拟经济”的产生、壮大对国际政治而言,其影响在于大国间的博弈会同时在地缘与“币缘”两张棋盘上进行,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从上世纪的科索沃到现在的伊朗,无论是战争还是核危机,其中的目的和手段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地缘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常规潜艇现状和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柴油机潜艇大量地被淘汰,在五十年代,似乎未来只属于核潜艇。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类似的观点。由于东西方对峙结束,有观点说“历史结束了”,因此,继续拥有潜艇的必要性受到了质疑。但这两个预测都没有实现。此外,核动力设施似乎过于昂贵,其优势存在疑问,也引发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