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李海峰  陶鹏  彭钟 《珠江水运》2023,(13):35-37
随着海上交通的不断增长和发展,航标作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而航标作业船舶作为维护航标的重要工具之一,对其船员的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航标作业船舶船员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海口航标处航标作业船舶船员管理实际,阐述其在航标作业船舶船员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探讨海事航标作业船舶船员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船舶船员管理,并提出对现行航标作业船舶船员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曹盛 《航海》2021,(2):42-45
大型航标船是辖区航标管理部门提供优质航标服务的重要保障。然而,大型航标船的浮标作业受该水域的风、浪、流、水深、船舶密度及定位精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受到作业自身工作性质和船舶操纵性能的限制,较之普通船舶的航行与靠泊,存在更大的操纵难度和安全风险。本文将针对浮标作业特点,浅谈大型航标船在各种条件下设标、撤标和起吊更换等航标作业时的船舶操纵,旨在分享大型航标船操纵经验,助力提高航标维护效率,提升航标服务质量,提供过往船舶精准助航服务,为水上交通强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对大型航标船的风险管理能力,介绍综合安全评估(FSA)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大型航标船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评估航标船作业期间的所有危险,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期将风险排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进而提高船舶作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邢玉林 《航海》2023,(6):7-10
针对海事航海保障船舶智能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智能船舶技术发展现状;然后结合现有海事航海保障业务开展及船舶配备情况,分析指出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作业、远程控制等5个角度对海事航海保障船舶智能化转型进行了分析,可为海事航海保障智能船舶关键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际海事组织对海上水面自主船舶层级划分出发,结合当前航标船舶航行作业、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通过论述MASS四层级划分下航标船舶"标准先行,改造为主,梯次推进"的智能化发展思路,以及对关键技术的简要分析,从服务航海保障事业的角度,客观简要地分析了不同自主层级航标船舶智能化发展所需经历的阶段及相关软件、硬件支撑。  相似文献   

6.
航标船员作为船员队伍中的一员,除参加船舶航行、停泊值班外,还担负着航标作业的特殊任务,因此航标船员管理要根据航标船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结合广州航标处船员特点及管理现状,提出加强航标船员管理要不断完善法规、稳定船员队伍和提高船员素质。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海事系统航海保障部门所配备小型航标船舶的导助航设备相对落后,而e-航海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深入推广和广泛应用,服务于沿海船舶航行的导助航设备设施建设也更加趋向于立体结合的现状,分析小型航标船舶导助航设备的当前状况,探讨通过综合应用现代导助航设备,提升小型航标船舶航行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刘可正 《中国水运》2014,(10):42-43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目前共有各类工作船艇5艘,分别为海巡1616轮、海巡16101轮、海巡16102轮、海巡16103轮、海巡16105轮,承担辖区1,000多座航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任务。文中以海巡1616为例,着重探讨小型航标起吊船艇作业流程,以及航标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黄伟 《珠江水运》2014,(16):63-65
分析广州航标处辖区通航水域、航标配布和航标发展情况,阐述辖区中型航标作业船的需求,提出中型航标作业船建造需求方案,为辖区航标维护保养所需作业船舶的建造提出建议,保证航标维护工作有序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0.
航标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的最基本设施,航标的效能直接影响着船舶航行的安全,对航标效能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航标效能涉及水文气象条件、航道情况、船舶交通情况等众多因素,并且,随着港口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航道的不断拓展及船舶流量的不断增大等动态的因素,使得航标效能的评价显得更加困难。采用物元分析评价模型,构建已设航标和拟设航标效能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整个水域的航标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介绍了基于AIS技术的数字航标及通信管理终端研发的背景,阐述了研发该设备的必要性,设计了设备的总体技术方案,论证了AIS技术在航标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设备仍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中研究了如何使小型航标船艇具有布设浮标的功能,以提升助航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以中标船“海标052”轮为例.谈实现老旧航标船现代化技术改造,以期解决中型航标船存在设备老化、作业模式陈旧、助航效能低及船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冰期航标维护是航标管理工作的难点。文中笔者对黄骅港冰冻的成因和范围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多年的防抗冰冻及航标维护的经验,提出了多项应对之策,旨在拓宽防护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提供航海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数字航标”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管理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航标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是未来国际航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文中从介绍"数字航标"的内涵入手,对我国"数字航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并结合部海事局航标发展目标,提出了"数字航标"建设发展方式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介绍了国内大型航标船现状及国外大型航标船的发展趋势,并着重介绍了美国最新航标船的详细技术内容,针对我国新建大型航标船提出了创新研制新一代大型航标船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航标船技术现状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标船主要用于航标维护、保养、撤除、更换等工作,并具备提供相关航海保障服务的功能。文中简要介绍了我国航标船的技术现状、国外航标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采取的技术措施入手分析了航标船的技术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以航标增长趋势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影响航标管理和维护能力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航标管理与维护能力评估体系,并以厦门航标处为例对评估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给出为满足航标管理质量承诺目标,以航标处为单位的管理部门应具备的主要软硬件设施指标,希望为全国航标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赵洪亮 《中国海事》2010,(11):55-56
文中结合风光互补能源系统原理,从我国东海海区航标管理及维护实践出发,就风光互补能源系统在沿海航标上推广和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vides an up-to-date review of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impact of passenger rail franchising on productivity and costs in Britain, and also presents important new evidence. In particular, the extension in time of previously-used datasets offers the first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re-franchising.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emphasised the failure of franchising to produce sustained productivity gains, with a sharp deterioration in productivity after 2000. The new evidence presented offers a somewhat more positive view of the British experience. It suggests that part of what w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falling productivity may in fact be due to exogenous changes in diesel prices. Further, new data suggests that the recent increases in costs have resulted in higher quality of service. Finally, competitive re-franchising, and the associated unwinding of short-term management and re-negotiated contracts, seems to have led to improvements in productivity between 2006 and 2008. Nevertheless, it remains the case that passenger rail franchising in Britain has failed to reduce costs in the way experienced in many other industries and in rail in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he evidence is that somewhat larger franchises, avoiding overlapping and optimising train density and length, should reduce costs. We also speculate that the major increase in wages and conditions of staff might be moderated by longer franchises, although that remains to be proved. This re-appraisal of the British case is importa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the use of franchising in passenger rail,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current review of ways of introducing competition into the domestic rail passenger market in Eur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