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关注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必须吃透丰田。时隔六年,再次访问丰田,丰田已经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2.
赵欢 《时代汽车》2013,(5):60-61
一直致力于丰田体系内运作和发展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丰田纺织力求在丰田体系外的业务有所突破。逐渐成长为世界最大市场的中国市场是丰田纺织集团最重要的市场。截至目前,丰田纺织已经在中国建立了14家公司,从事汽车座椅、座椅骨架等内饰件及发动机周边器件的研发生产。纵观丰田纺织在中国的工厂地图,可以发现,其子公司主要是围绕丰田体系的企业(如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四川丰田等)及关联企业(如一汽夏利等)布局。如此,可以在最合理的生产、物流体制中为丰田体系企业稳定供货,以实现节约成本。但近两年,在中国汽车市场日益壮大及日系车在去年一度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丰田纺织显然不甘于固步自  相似文献   

3.
丰田近期陷入“召回”风波。2010年1月21、27日,丰田汽车因油门踏板问题,在北美召回339万辆问题汽车;1月26日,暂停在美国销售8款车型;1月28日,天津一汽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自1月28日开始,召回75552辆RAV4车辆;1月29日,欧洲市场惨遭“牵连”,180万辆汽车被丰田召回。截至发稿,丰田累计召回汽车总量超过800万辆,甚至超过了其2009年全球698万辆的汽车总销量。  相似文献   

4.
目前汽车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丰田的“召回门”事件,但本刊认为,丰田是中国汽车企业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汽车杂志》2005,(1):16-16
在广州车展上,国内车迷可亲眼目瞩代表雷克萨斯最新风格的概念车LF-C,这是丰田加洲设计室的杰作。丰田在欧洲和北美的设计室成立不久,却已收到成效。丰田希望凭借于国外先进的汽车设计理念,帮助丰田及雷克萨斯改变品牌的平庸个性。在丰田欧洲设计室工作的顶级设计师Wahei Hirai说:“为什么德国车看上去十分德国,法国车十分法国,意大利车十分意大利,  相似文献   

6.
董遥 《汽车杂志》2007,(7):248-248
当丰田刚刚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曾经有汽车业内的人士大呼狼来了,然而几年后,丰田与一汽的合资公司却始终没能活出个“狼”样子来。好在,后来的广州丰田不辱众望,一出来就把中级车市上的几个竞争对手杀了个落花流水,自己的业绩月月飘红。  相似文献   

7.
《时代汽车》2010,(4):74-77
丰田召回闹得沸沸扬扬,一方面因为丰田一直是质量可靠的典范,另一方面因为这次召回涉及的数量巨大,这与近年来各国汽车巨头都广泛使用“共平台”,“共配件”的生产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阿火 《当代汽车》2006,(8):34-35
本刊曾经报道过丰田皇冠漏油事件,而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闹得沸沸扬扬的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和皇冠漏油事件如出一辙,只是由于天津锐志车主李宏宇的一纸诉状和浙江省消费者协会的介入,锐志“漏油门”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汽丰田面对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和信任危机。虽然由于一汽丰田最后时刻的积极态度使这历时半年多的车主维权事件已经得到了圆满解决,但它留给所有中国汽车企业以及汽车消费者的,是对国产汽车质量以及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的无尽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从2009年11月开始,短短数周,世界汽车业巨头丰田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这位2008年的全球汽车销售冠军因接连爆出油门踏板、驾驶座脚垫、制动等部件缺陷,先后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多款车辆合计850万辆。对此,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承认,公司扩张速度过快,产品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没有跟进,可能是发生一系列部件缺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12月中旬,美国汽车安全监管机构的代理主管RonMedford受奥巴马政府的秘密委派亲自来到日本,向丰田高管提出严正警告,要求丰田立即采取相应行动。当Medford抵达日本,丰田已展开了针对全美范围内500万辆汽车的召回行动。原因很简单却是致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10,(11):15-15
日本汽车销售协会联合会日前公布了2010年2月乘用车分车型的销量排名。虽遭遇召回问题,但丰田的“普锐斯”仍保住了首位宝座,前8位虽次序有所变化,但车型与上月相同。丰田的“Vellfire”和马自达的“德米欧”跌出了前10名,丰田的“Voxy”和日产汽车的“Note”分别上升至第9位和第10位。前30位排名见右表。  相似文献   

12.
尽管那个追求“高大全”的年代已经远去,但还是有不少人在迷恋“高大全”。汽车业就有不少这样的人。 制定产业政策的人士说,“中国要建立两至三家有真正实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为了加快自主汽车业的发展,年初曾有13位知名人士上书中央,提出“集中力量建成1-2家200万辆产能以上的跨国民族汽车公司。”因为有通用、丰田这样的“巨无霸”做榜样,国内好几家汽车企业扬言要做中国的“通用”、“丰田”。  相似文献   

13.
《中华汽摩配》2005,(8):56-59
目前的中国汽车业,车市增速放缓令人粹不及防。极具潜力的市场吸引着各大跨国公司,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日产、本田、PSA、现代、宝马、戴-克、菲亚特……世界知名汽车厂商的到来让面临机遇与挑战的中国汽车业更快地走向世界,通过与跨国公司间的国际合作,国内汽车企业的整车开发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并日益融入零部件的全球采购当中。我国几大汽车集团的领军人物竺延风等一大枇“尖峰人物”叱咤风云,以战略家的决定,从容挥动大手笔。站到了中国汽车之巅。“汽车英雄”们几年内“创造出世界前所未有的近乎赢狂的新车上市制度”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格局,深刻变革着中国人的汽车消费观和价值观,他们的经历与思想也将作为见证我国汽车工业一段跌宕起伏的发展史,本刊为全面解读汽车工业,将推出“跨国汽车巨头中国战略”系列报道,全面解析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本田、PSA标志雪轶龙、现代、宝马、戴-克、菲亚特11家跨国汽车巨头的中国战略:同时我们也高度关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并全面报道我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竺廷风、苗圩、胡茂元、尹家绪、安庆衡。本刊将连续五期在“专题报道”栏目里对11家跨国巨头和中国汽车界的5大尖峰人物进行刊登,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4.
《汽车情报》2006,(33):48-48
洛杉矶时报报道,丰田可能正在酝酿到2010年汽车销量超过通用汽车公司、占据全球15%汽车市场份额的Global Maser计划。丰田的全球15%汽车市场份额包括丰田兼并的Daihatsu汽车公司和Hino汽车公司的那部分在内,丰田本体的目标是占据全球14%汽车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5.
张毅 《汽车杂志》2007,(3):54-54
丰田汽车2006年汽车产量首次突破900万辆.与排名第一的美国通用汽车相差无几。但是,在中国汽车市场,丰田不但落后于大众.通用,甚至落后于本田。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矶贝匡志先生在接受《汽车杂志》专访时说,丰田汽车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合作已经有30多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田有能力夺回在中国失去的市场份额,让“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词在中国成为现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在称雄全球汽车工业76年之后,通用汽车2006年的全球产量第一次被别人超过,丰田将成为全球汽车业的新擂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汽车时代》2009,(3):25-25
F1车队的工厂主要分为五个部门,分别是车身底盘、引擎、制造、管理部门以及比赛&测试团队,由汽车制造商经营的车队会最先将本公司的员工分派到引擎部门工作。收购了贝纳通的雷诺和收购了索伯的宝马都采取了这种方式。然而,丰田却在五个部门无一遗漏地配置了日本员工。这可能是由于丰田并未收购现成的车队,它们的车队是从零开始组建的,而更重要的是,丰田的F1事业并不仅仅是几个喜欢F1赛事的研究人员进行的活动,而是根据公司的整体方针,以一个企业的身份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将年轻的、沉睡着的才能挖掘出来,推向巅峰,这是每一个汽车运动车队需要面对的永恒课题。丰田从上世纪90年代就启动了年轻车手培养计划,2005年,这项计划升级为“丰田青年车手培养计划”(TDP)。TDP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像中岛一贵这样的成功范例。究竟是哪些方法,使他们新人辈出?TDP的有松义纪先生将对此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自中国汽车4S店开始建设以来,汽车深化养护产品在汽车后市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目前,有超过5000家的汽车4S店在使用汽车深化产品养护汽车;有超过10家的汽车制造企业在其所有的4S店体系内贴牌供应汽车深化养护产品,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日产、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奇瑞、吉利、海马汽车、长安福特、长安铃木等等;有超过1000万的车主使用过汽车深化养护产品。  相似文献   

20.
本刊曾经报道过丰田皇冠漏油事件,而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闹得沸沸扬扬的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和皇冠漏油事件如出一辙,只是由于天津锐志车主李宏宇的一纸诉状和浙江省消费者协会的介入,锐志“漏油门”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汽丰田面对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和信任危机。虽然由于一汽丰田最后时刻的积极态度,使这一历时半年多的车主维权事件已经得到了圆满解决,但它留给所有中国汽车企业以及汽车消费者的,是对国产汽车质量以及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的无尽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