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专利分析的视角,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冷却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近20年国内外驱动电机冷却相关专利的梳理,从申请趋势、地域分布、申请人分析等角度分析驱动电机冷却技术的宏观发展趋势,并通过技术分布、技术路线及核心专利解读对驱动电机冷却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丰田公司制定了全面的智能网联战略规划,并对智能网联技术开展大量的研发,进行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本文基于专利数据,通过对丰田在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布局规划情况,从专利申请的态势、研发团队构成、专利技术布局及研发重点方向、合作重点等系统梳理了丰田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研发情况,从宏观及微观角度解析了技术发展现状为国内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及专利布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信息融合可显著提高系统的冗余度和容错性,从而保证决策的快速性和正确性,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信息融合技术进行分析。选取了全球专利和在华专利两个层面,分别从申请态势、区域分布、技术布局、申请人分布等维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索智能座舱系统方面的专利,从全球专利申请态势、地域分布和申请人3个方面进行宏观分析。针对国内智能座舱系统相关专利总结技术热点,并从整体架构、系统测试、系统功能和系统安全性4个方面进行微观分析。提供每个技术特点的代表专利,以及代表专利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效果。最后,针对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果,在信息安全和个性化功能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专利分析方法,从专利申请态势、专利技术构成等方面分析了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技术布局及重点研发方向,梳理其在固态电解质技术、固态电池单元技术和固态电池单元层叠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点,从宏观、微观角度剖析了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专利分析视角,在对海内外六个汽车芯片相关公司相关专利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链、芯片功能以及专利IPC分类专利布局等角度对汽车芯片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智能汽车人机协同决策是指驾驶人与驾驶自动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交互和协同决策的过程,其对于提升智能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通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人机协同决策技术在当下文献研究中碎片化且缺乏相关综述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智能汽车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基于对人机协同驾驶领域研究现状的梳理,从驾驶权限和人机交互2个维度对人机协同决策方法进行分类,前者包含以人为主、人机驾驶权限切换和以机为主的3种决策方式,后者包含人机直接交互和人机间接交互2种决策形式。进一步根据智驾系统中人机协同决策的层级差异,将人机协同决策技术分为人机协同行为决策、人机协同运动规划两大关键技术。前者可分为仲裁驾驶权限、协调驾驶意图和人类在环学习3类,后者可分为人机协同的路径规划和轨迹规划2类。最后,对智能汽车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通过梳理总结认为:智能汽车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决策层面,也依赖于上下游共同的技术进步,且多模态人机界面和深度强化学习等技术将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人机协同决策技术将依托新型决策意图传导技术与大语言模型步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关键专利技术分析,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与经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首先,从专利角度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环境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和V2X通信技术、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数据包络等统计学方法,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与经济评价模型,并分别选取数款智能网联汽车,对它们从需求性、实用性、经济性和操作性进行技术评价,以及从投入与产出共5项指标进行经济评价。本研究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规划、政策制定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9.
全面分析了主要国家在智能网联汽车(ICV)领域的技术竞争态势,以为国内ICV技术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在系统梳理ICV概念、内涵及产业链的基础上,从技术研发趋势、技术竞争区域、技术竞争主体、专利价值等角度,对全球ICV专利进行计量分析,并对主要国家的专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当前ICV处于高速发展期,各国ICV技术研发侧重点有所不同;ICV技术排名前20位专利权人均来自企业,且不同类型企业关注点亦不相同;美国专利技术影响力最大,中国专利技术虽近年发展迅速,但技术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分析和利用专利记载的技术信息,可以有效协助确定研发方向,提升研发效率,降低重复研发风险。文章首先介绍了车联网的概念,然后利用专利分析方法,从专利申请态势、专利地域分布、专利申请人等方面分析了车联网专利宏观发展趋势,识别了国内车联网细分领域专利布局特点和车联网通信领域标准必要专利风险,最后给出车联网专利发展建议,以期为国内相关企业在该领域的专利战略和研发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主代客泊车系统是集智能驾驶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轨迹规划直接关系到代客泊车停车过程的效率、能耗、安全性和舒适性。为梳理自主泊车轨迹规划技术的发展现状,回顾了泊车技术的发展历程,针对泊车过程中单车轨迹规划问题开展调研,分析了面向自主代客泊车轨迹规划研究的进展。鉴于从单车智能到多车协同的转变展现了更大的系统优化潜力,继而梳理了多车协同轨迹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现状,探讨了泊车场景下的协同规划研究进展及特点。对自主代客泊车轨迹规划的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伍波 《摩托车技术》2013,(12):33-37
本文从1985年起对我国摩托车发动机相关专利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主要从专利申请类型、专利申请人类型、专利分布情况及主要申请人等方面对摩托车发动机相关专利的申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摩托车发动机相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我国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今后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利大数据、产业数据、商业应用数据等资源,从商业竞争态势和专利申请的地域分布、申请人、发明人等不同维度分析了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技术的现状。通过对相关重点企业的关键专利技术分析,剖析了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技术主要技术特点。通过对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核心专利的分析,认为内部加热法是未来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国际专利分类号和关键词在中国专利检索数据库和欧洲专利检索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的有关利用发动机余热的空调相关专利。笔者通过对这些专利进行分析,得到有关空调应用类型分布、申请人分布、主要相关技术的分布情况。并且分析了该领域的专利现状及其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车距测量技术是车辆协同驾驶技术的安全保证。对国内车距测量技术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车距测量技术的专利申请特点和趋势,对车距测量技术现状进行梳理,并通过建立技术功效矩阵图,总结了车距测量技术专利的各分支技术手段和技术效果,给出了专利布局的建议,为汽车企业选择合适的研发策略和专利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兴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汽车正由机械产品加速向智能产品转变产品转变,智能汽车已成为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然而,目前智能汽车领域相关立法工作略显滞后域相关立法工作略显滞后,正在逐渐引起国内外政府及行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在结合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在结合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总结国内外智能汽车立法现状现状,并对当前我国部分城市所发布的方案细则进行分析,着重关注了智能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划分问题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划分问题,并最终给出未来我国在智能汽车法律体系建设方面的发展建议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专业的专利检索分析方法对车用发动机节能减排八大技术分支的专利申请趋势、国别分布、申请人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全球与中国范围内车用发动机节能减排技术的专利发展概况,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过检索国内人工湿地技术专利的申请情况,分析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的技术态势、技术专利的类别以及申请地域和申请人的分布情况;对主要几种人工湿地技术类别专利数量的统计分析,试图研究不同类别人工湿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以及国内人工湿地技术领域的整体发展态势,为行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将混合动力技术分类和国际专利分类法相结合制定专利检索策略,在专利数据的基础上,从区域分析和技术主体两个层面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分布进行研究,明确中国混合动力技术的分布状况和混合动力技术市场的基本格局,得到中国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中国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生产、相关研发生产企业、研发单位发展政策和...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公路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系统梳理了桥梁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检测方法、智能损伤识别算法、智能安全评价及养护决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随着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针对桥梁检测环境和构件特点,出现了包括无人机、移动机器人、环形爬升机器人、多功能检测机器人、爬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声呐探测装置等多种类型的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大多采用搭载的图像采集装置进行病害信息收集,其避障及抗环境干扰能力和图像采集精度是设备性能表征的关键;在智能检测方法领域,图像采集技术、激光点云扫描技术、全息摄影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探地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及声呐探测技术可作为桥梁基础及冲刷深度检测的有效手段;但以光纤传感、热成像技术、声发射技术、超声波检测、电磁传感为特征的桥梁检测新技术,其抗环境干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的工程验证。随着桥梁智能装备能力的提升、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海量数据的涌现,传统的从病害、构件、部件到结构的分层综合安全评价算法已不能适应,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结构状况的实时再现与评价,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区域级、路网级桥梁服役性能及抗灾韧性评价是桥梁智能检测与安全评估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