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刘晓鸣 《专用汽车》2013,(10):56-57
随州是我国专用汽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专用汽车四大生产基地之一,是湖北省“武汉一随州-襄阳一十堰”专用汽车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2007年底获得“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以来.随州专用汽车产业产值从69亿元增加到近300亿元.去年底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复审,同时,科技部授予随州“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两个授牌相得益彰,体现了专用汽车产业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2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湖北随州“命名揭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杨学桐宣读了命名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揭牌,湖北省省长李鸿忠、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等200多名嘉宾出席了揭牌仪式。中国首块“专用汽车之都“的金字招牌花落随州,对于随州来说,是一大幸事,也是一大喜事。下一步随州如何发展,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全国应起到怎样的示范作用?就此,本刊记者连线我国汽车行业专家及领导,请他们为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3.
获得“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为随州打造专用汽车之都这一城市名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中国专用汽车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随州市政府和企业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规范生产,走集团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当你走在随州街头,随便问上几个人,中间准会有专用汽车行业的从业者。”随州一位专用车企业的老总这样跟记者开玩笑。如果要说一个城市与专用汽车产业的密切程度,恐怕没有哪个城市可与位于我国汽车大省湖北的随州市相比。在随州22万城区人口中,有5万人在专用汽车及相关产业中从事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2006年,随州市汽车工业产值120.2亿,占全市工业总值的40%,这个汽车工业产值主要来自专用汽车产业。可以说,随州是一座名符其实的专用汽车之城,专用汽车已经成为随州的“名片”。  相似文献   

5.
刘晓鸣 《时代汽车》2013,(12):40-43
专用汽车产业是随州促进“两化”融合,推进“四化”协同,加快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是随州专汽产业发展的突破期,未来十年仍将是随州专汽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将随州打造成为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专用车生产基地,打造成为专用汽车的发展之都、产品之都、实力之都、竞争之都,把随州建成全国专汽新技术的研发地和专汽新产品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6.
李鸿雁 《商用汽车》2012,(18):41-44
已有50多年专用汽车发展历史的随州,被赋予“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称号,目前已成为我国专用汽车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湖北省、随州南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支持随州专用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相关企业也在不断自我升级,共推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实现新的腾飞.  相似文献   

7.
宁文祥 《专用汽车》2012,(11):44-45
<正>首届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共有6个展馆,每个展馆的特色之处均有不同。其中有一个展馆,他们的展品虽然各式各样,但是都来源于同一个城市——随州。在展会的B6展馆,"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随州的参展商共同占据了一个展馆,用集体的力量展示这个城市独特的专用汽车魅力。随州最新专用汽车产品集中展示上到政府,下到企业,  相似文献   

8.
《时代汽车》2013,(12):38
"专汽之都"命名指明了方向——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这块金字招牌是对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充分肯定,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州要以此为契机,引进国际国内资本,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把整车做强、专汽做专、零部件做精,提升产业层次。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把‘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这张名片越擦越亮,把随州建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专用汽车名城。"2008年3月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命名揭牌仪式上,时任湖北省省长、现任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致辞中如是说。  相似文献   

9.
随州成为专用汽车之都并非偶然,这里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的随州汽车产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坚定走上专用汽车发展之路,定位精准.随州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各项基础建设和交通运输对专用汽车存在刚性需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大有可为,此谓“天时”.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9月28日,华菱星马汽车集团专用汽车系列产品随州推介会在随州碧桂园凤凰酒店成功举行;随州市汽车办主任李西平、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刘汉如及公司相关领导以及来自随州地区共680余位新老客户、专用汽车企业代表、专用汽车经销商齐聚一堂,共同品鉴华菱星马专用汽车带来的价值盛宴。  相似文献   

11.
九月,奥运依然是最热的话题.这场从8月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体育盛会无疑是人类更高、更快、更强梦想的最具象的体现.感恩奥运,让我们的体育梦想尽情释放,而更多的梦想亦在延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道路的飞速发展,车辆比功率普遍增大,汽车的平均车速有较大幅度提高,超载、超速、不合理使用状况十分严重,因此提高车辆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能,对汽车行业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和鞭策。原本难得发现的故障至今频频发生,面对这些不可回避的事实,有些厂家通过……  相似文献   

13.
在以“做强”为使命的企业中,客车业以中通客车公司为代表。自2000年中通客车引进荷兰BOVA公司高档客车生产技术以来,短短几年时间,中通客车就已挤身客车行业前10名,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这样对中通客车的战略规划来说,一个理想的战略格局已经基本完成,这种布局不仅包括硬件方面的产品、服务、市场地位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品悼与管理的积累。此次第五届北京国际商用车辆及零部件展览会中通选送了“梦幻”、“都市阳光”和“博发”3款车型参展。  相似文献   

14.
由攀岩爱好者组成的“火石”环球探险小组驾驶着一辆名为“大红卡”的斯堪尼亚卡车,从英国出发,翻过崇山峻岭,跨越沙漠戈壁,历时2年多,终于2004年5月24日到达中国西安。为什么在如此艰苦的环球旅行中选择斯堪尼亚卡车?小组成员告诉了我们。  相似文献   

15.
市场需求变了 从<商用汽车>杂志于2008年8月开展的终端市场走访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重卡终端市场需求呈现出2种最明显的趋势:第一,1年前,在市场中还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车主都不跟车,他们都是雇佣驾驶员开车,所以对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不高."而2008年,随着运输市场的重卡过快增长,终于导致重卡驾驶员奇缺.在这个背景下,不是车主来选择驾驶员,而是驾驶员来选择车,驾驶员的工资也随之不断上涨.如果车主想雇佣技术好、有经验的驾驶员,那么他的车一定要是舒适、安全的新车型.第二,国Ⅲ来了,在市场中也暴露出高压共轨产品的油耗高了、价格涨了、维修难了、维修贵了以及对油品要求高了等特点.在走访中97%的用户认为:价格低,维修方便、便宜、快捷,油品适应性强的重卡是用户青睐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黄昏时段是驾驶员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的高发时段,原因如下: 1、视力适应慢.黄昏时,光线逐渐变暗.在由明转暗的情况下,人的视力适应,一般需要在半小时以上才能稳定在一个正常水平上.天刚黑时,人们眼睛的暗适应视力尚没有充分形成,所以观察道路情况的能力就下降,从而增加了驾驶难度.  相似文献   

17.
《经济导报》2007,(2):46-47
虽然普遍认为所有新注册的药物都可以被称为新型化学实体结构(NCE),但是多数新药都是与天然结构相关的。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过去25年间注册的1184种新型化学实体结构中只有30%可以根据其来源归为全新合成药物。其它的药物都是来自于天然动植物资源或是天然结构的化学衍生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云清 《运输车辆》2012,(15):91-91
目2008年中国重汽AMT(SMARTSHIFT)率先投入市场以来,AMT的市场反响可谓褒贬不一,有的用户对AMT技术非常认同,有的则充满了质疑。其中既涉及到新产品成熟度的问题,也关乎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调整。如今,AMT在各种关注、认可和质问声中慢慢成长,逐渐积累起一批忠诚的用户。齐齐哈尔光明运输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齐齐哈尔市知名的运输公司,承担着该区域几大乳业公司、粮食加工企业的运输业务,目前拥有24辆牵引车。客户对于货物安全、送达准时率的严格要求,使公司对车队管理及运输效率尤为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8日,德国亚琛,来自全球的商用车媒体记者分组体验了采埃孚将在2014汉诺威商用车展(IAA)上展出的产品和技术.在技术讲解、场地试车、专题沟通几个环节中,《商用汽车》记者通过人与人,人与车的交流,更加直观地感受了采埃孚创新技术将对卡车、客车整车性能,以及对未来交通运输带来的深刻影响:高效、清洁、轻量化、智能化、定制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探讨汽车行业乃至汽车金融业务竞争核心入手,点明关键不在那些表层竞争力(价格、服务质量等),而在于实现这些表层竞争力的深层竞争力——企业的组织能力。而其中最关键的在于第三层能力——进化的能力。这是构筑企业竞争能力、在不断进化的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中得到生存发展的关键。这种进化能力的本质在于“学习”,必须依托于广泛存在于竞争力相关的组织成员的心理准备。[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