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本文以位于天山南坡腹地的温宿山区公路专用线为例,通过崩塌灾害实地踏勘、阐述了天山南坡山区公路崩塌的发育特征、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对温宿山区公路专用线崩塌的各种资料、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取了评价崩塌危险性的参数为:危害长度、崩塌规模、稳定性、危害方式和保通方式等5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专家系统法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据此提出了温宿山区公路专用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通过计算,温宿山区公路专用线共有严重危害的崩塌3个,占总数的15.8%,中度危害的崩塌10个,占总数的52.6%,轻度危害的崩塌6个,占总数的31.6%。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6)
天山公路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研究区域涵盖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其中崩塌作为突发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根据野外考察与统计分析,选取地形地貌、岩性、坡体结构、地质构造以及气候作为因子对其发育规律以及变形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对沿线崩塌体的失稳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出滑移、倾倒、坠落等3种失稳模式。为当地公路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欢 《路基工程》2015,(2):226-231
拟建杭黄客运专线深奥隧道出口滑坡为典型的崩塌堆积体滑坡。针对此类滑坡,详细论述了滑坡区工程地质特征和滑坡基本特征;计算模型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的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等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崩塌堆积体滑坡基本稳定。为了施工和工程安全,应对滑坡进行加固,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工程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宝成铁路下行线K313+950~K314+300段右侧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对坡体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结构面、坡面组合特征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区裂缝下方的崩塌体在暴雨或地震作用下,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大;裂缝上方的坡面结构松动,再次产生小型崩塌的可能性大;东区山体已被两条裂缝深切,目前已形成大体积的危岩体,产生大体积崩塌的可能性大。基于变形机制分析的治理措施,重点放在控制西部崩塌体整体滑移和东部危岩体的大体积崩塌上。  相似文献   

5.
崩塌是山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以2018年7月12日发生于宝成铁路乐素河-王家沱区间K227+404~+467段大型岩质崩塌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Midas-GTS 有限元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工况下崩塌体的整体稳定系数、坡体位移、塑性应变等响应进行了计算,研究了崩塌体空间结构形态和破坏机制。研究发现该崩塌发生是由3组节理面组成的“V”型楔形体在降雨影响下后缘结构面发生拉张破坏,底座结构面发生剪压破坏而形成的大型滑移式崩塌灾害。  相似文献   

6.
结合陕北榆林地区S302(榆林至佳县段)沿线黄土边坡的调研,对这一地区广泛发育、危害严重的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灾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野外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的破坏类型分为自然型黄土崩塌、人为~自然复合型黄土崩塌和人为型黄土崩塌三类。并从黄土边坡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对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的影响因素和破坏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改建的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自然条件分析,总结出沿线崩塌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并以K520,K605两处崩塌为例,经过多方案的比选,介绍典型崩塌治理方案及处治措施。为避绕崩塌,K520工点采用短隧道方案进行治理;而K605崩塌工点,则采用悬出路台方案进行治理。实践表明均取得良好效果,既能保障工程和运营安全,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造成崩塌滚石灾害的诱因之一。以青川某崩塌滚石灾害为例,运用DDA方法,对地震诱发斜坡危岩破坏,发生崩塌滚石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及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诱发的危岩体因地形及高程产生放大效应时,破坏加剧,运动能力增强;崩塌滚石运动主要以滑动、滚动、跳跃为主;坡面摩擦增大时,能够显著限制滚石的运动能力;DDA方法能够模拟崩塌滚石的运动路径,可以为防护结构的设置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藏扎墨公路位于雅江流域,公路沿线水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交通状况极差。为促进墨脱县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改善交通状况,相关部门对扎墨公路"卡脖子"路段进行了初步整治,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萍  王首智 《路基工程》2019,(5):219-223
选取S210省道两河口危岩有代表性的三块危岩单体W-4,WBD-2,WBD-3为研究对象,调查危岩体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S210省道危岩体在暴雨,地震下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崩塌及滑塌变形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1.
王兵  杨为民  王辉  李占强 《公路》2007,(10):101-105
基于现场调研和室内测试,详细研究了青兰高速公路邯郸~涉县段沿线北八特采空区地表塌陷特征,分析了地表塌陷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该区地表塌陷形成的宏观和微观机理。这项研究可为拟建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方案的选择,以及路基路面、桥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岩溶洼地地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贵州省岩溶洼地实地考察分析,从地质学角度对岩溶洼地成因做了详细的归纳分析。提出了岩溶洼地地质成因有岩溶裂隙发育形成和地下河流岩溶塌陷形成两种,并对这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岩溶洼地地貌特征做了详细对比。  相似文献   

13.
结合准池铁路DK60+050~+130路堑边坡单侧发生的局部坍塌病害,根据现场调查、地形特征与水文地质资料,探究黄土边坡病害产生的机制以及诱发因素;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比较整治前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及剪切应变。经过两年半运营期,验证了边坡卸载减重、增设重力式挡土墙以及完善排水系统等综合措施控制了路堑边坡变形,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富水粉细砂层隧道开挖引发典型坍塌问题,采用现场勘查、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据监测等手段,对桃树坪隧道塌方处地表和双向开挖掌子面提出科学治理方案。通过注浆填充率、P-Q-t曲线及注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坍塌处地层有一定的吸浆能力,虽注浆量逐渐减少,但其抗压逐渐增大,地层得到挤密性加固。注浆后砂层自稳能力明显增强,在稳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塌方后的支护体系比塌方前的支护体系增强很多。管棚的数量相对于原管棚设计根数有所减少,但是单根的强度比原设计的管棚单根强度有所增强,管棚施工间距超出设计间距10 cm,可通过超前密排小导管预注浆补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化快速扩张,道路塌陷事故呈多发、频发、复发态势,严重威胁社会安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在建设韧性城市大背景下,预防道路塌陷,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任务。因此,确定有效地进行道路塌陷的探测方法、分析典型道路塌陷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某一典型区域产生空洞前后的物探数据对比,确定探测方法的适用性;通过管道内窥检测、道路沉降监测对塌陷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道路塌陷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丛林  谭乐  邱蒙 《上海公路》2011,(3):19-22
针对某城市重载快速道沥青路面初期破坏情况和结构特点,对其分别进行了沥青面层厚度、路面芯样压实度、现场取板车辙实验、二灰碎石基层抗压强度实验,沥青面层抗剪强度贯入实验等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多项指标未达到规范要求。结合路面现场踏勘和分析得出道路施工各环节缺乏控制、材料差、低温施工和压实度不足是造成路面初期严重破坏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庆春路秋涛路口人行天桥发生垮塌事故,研究表明,桥梁倒塌是由于超高车辆直接横向撞击天桥,造成天桥滑移坠落。通过对现场取证调查,获取现场倒塌视频后,逐帧分析,对每一帧的画面进行慢放解读,将倒塌过程进行归纳并分成了几个小阶段,并根据破坏过程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初步推断,然后基于现场碰撞痕迹对事故进行倒塌还原分析,以此验证初步推断的准确性。两者对照后提出了事故的具体原因并对于此类事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某隧道断层破碎带地层易出现拱顶塌方、掉块、涌水的问题,通过现场掌子面调查结合TGP技术等手段,研究了TGP技术在断层破碎带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当反馈数据显示围岩反射界面较密集,纵波速度连续下降时,表明掌子面前方围岩破碎,裂隙水较发育;TGP技术对断层破碎带地层岩性可进行较准确地预测与划分,对于地下水丰富地层隧道应同时配合其他检测手段进行隧道涌水量的预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贵阳市绕城高速公路沿线278段边坡的地质灾害排查,得出沿线边坡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溜塌、滑坍、崩塌及路基边坡滑移,并提出了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排查要点,探讨了基于边坡自身稳定性与危害性两个关键点的边坡安全等级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实地测量方法,对淮安市区内八个重要路段的沥青路面进行了病害调查并按病害类型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病害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沥青路面各类病害的防治措施,对城市沥青路面的养护维修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