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基于平均车速和车速标准差的路段安全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几条典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车辆平均车速、车速标准差对路段交通安全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车辆平均车速、车速标准差对路段事故率的影响机理;然后利用统计样本进行了路段事故率与平均速度、速度离散性、车速标准差系数的偏相关分析,从计算结果发现分析路段事故率与车速离散性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影响分析路段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车速分散性;最后采用质量控制法,筛选出同类型路段事故多发路段,并提出了同类型路段车速离散性临界值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车速低于设计车速时,为降低道路事故率,应着重控制车速分散性。  相似文献   

2.
大量研究表明,车速离散性与交通事故有正相关关系。文中通过对某城郊公路全程12个断面地点车速的测定,计算出各路段不同车型的平均速度,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各断面的车速标准差,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法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与车速离散性的关联程度,指出小型客车速度和摩托车速度是影响城郊公路车速离散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公路车速值合理性预测问题,基于公路路侧环境、道路特征、交通特性提出车辆行驶横向干扰度指标,结合公路历史交通事故数据,建立交通事故、横向干扰度与车辆85%位速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择36处不同路段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相应85%位车速值,基于横向干扰度量化表确定路段的横向干扰度及汇总相应路段近3年交通事故数据,分析85%位车速、横向干扰度、交通事故数之间的关联性;以横向干扰度、交通事故数据为自变量,车辆85%位速度为因变量建立85%位车速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为提高交通安全、合理确定车辆速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曲线路段往往是事故多发路段.尤其是重型载重车辆的超载快速行驶更易引发侧翻倾覆的重大交通事故。该文探讨道路因素和车辆因素对曲线路段行车安全的影响,提出满足车辆横向稳定性的最大容许车速,并利用此方法量化超载车辆的安全限速指标,为提高曲线路段行车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提出的自动判定和实时跟踪高速公路常发性拥挤路段的方法包含3个算法:①路段平均车速算法;②交通流区段类型判定算法;③排队类型判定算法.考虑采用两个前后相邻车辆检测站之间的路段平均车速来实时判定和跟踪常发性交通拥挤路段的情况,使得模型所提供的信息更能反映路段的真实交通状况.采用路段平均车速的方法克服了目前采用点速度来跟踪车队方法的局限性,并且采用"客观"标定临界车速作为基于现场数据判定车队状态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硕 《中南公路工程》2005,30(1):158-160,164
提出的自动判定和实时跟踪高速公路常发性拥挤路段的方法包含3个算法:①路段平均车速算法;②交通流区段类型判定算法;③排队类型判定算法。考虑采用两个前后相邻车辆检测站之间的路段平均车速来实时判定和跟踪常发性交通拥挤路段的情况,使得模型所提供的信息更能反映路段的真实交通状况。采用路段平均车速的方法克服了目前采用点速度来跟踪车队方法的局限性,并且采用“客观”标定临界车速作为基于现场数据判定车队状态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驰  李永春  吴斌  李枭 《公路》2022,67(3):1-10
为分析高速公路多心卵形曲线路段的行车风险,依托西部地区5条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料,选取平面设计指标和车速作为行车风险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UC-win/Road软件进行驾驶仿真试验;以车辆横向轨迹偏移值期望作为评价指标,基于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建立多心卵形曲线路段行车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圆曲线半径组合方式、车速、中间圆曲线半径、回旋线参数与半径比值和相邻圆曲线半径比值的影响显著性逐渐降低;当车辆横向偏移值期望大于205 mm时,可认为该多心卵形曲线路段处于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8.
平曲线路段是交通事故高发之处。文中从车、路协同作用对车辆弯道行驶安全性的影响入手,分析了车、路中对弯道行驶安全性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探究不同参数车辆与弯道组合下安全车速的限值。应用TruckSim建立车路耦合模型,通过仿真定性分析了各因素对车辆弯道行驶安全的影响;对不同车、路参数进行正交仿真试验,得出相应临界车速;再利用SPSS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其与安全车速之间的数学模型,用于计算车辆弯道行驶安全速度,指导车辆和道路设计。  相似文献   

9.
弯道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场所,而弯道路段的车辆安全车速受多种因素影响。为综合考虑影响车辆安全行驶的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等因素,基于模糊规则推导出弯道安全车速的安全系数,同时基于车辆动力学计算车辆在弯道行驶时的临界安全车速,将两者结合保证车辆安全行驶。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保证车辆在弯道的安全行驶。  相似文献   

10.
受弯道离心力影响,在弯道处车辆易发生侧滑和侧翻,山区道路转弯车道为交通事故高发区.车辆自动减速系统运用ITS技术自动控制车辆,使其能以安全车速通过弯道,避免交通事故发生.阐述车辆在转弯道处的运行机理,并对其在直线路段和曲线路段的运行情况分别建立数学模型,且对模型进行解析,以展现车辆自动减速系统的控制过程.通过对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对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关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和相关研究也得以快速发展。分析车速对交通事故率及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建立车速与交通事故率和事故严重程度2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车速偏差越大,事故率越高;事故冲撞前后车速变化越大,事故越严重。由此可知,车速对交通安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超速行驶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提出点车速和线车速的研究理念,分析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减速标志标线和减速带的减速机理及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驾驶员心理效应提出控速措施,最后对减速带横断面轮廓曲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研究,可为道路设计和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与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出口区域分流车辆常因不能充分减速高速驶入匝道,而引发追尾事故。文中应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模拟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至恩施方向野山关出口处交通流状况,提出了一种改善出口处行车安全的分段限速方式,并对几种限速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交通安全对策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日本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交通事故数量高于我国,但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远远低于我国。论文在综合介绍日本道路交通安全对策的基础上,将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和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数量与日本的乘用车保有量进行回归分析,并以虚拟变量的形式考虑了交通安全相关对策对交通事故量和死亡人数的影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交通事故的发生量和死亡人数与乘用车的保有量有很大相关性,但是交通安全的相关对策对交通事故的降低和死亡人数的减少有重大影响,这对我国交通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故车辆的行驶速度鉴定是交通事故认定的重要依据,通过1起交通事故的车速鉴定,阐述了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一般过程,包括事故现场的勘察、车损情况等,并结合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车速计算。结果表明,应通过认真分析事故过程来选择车速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未来出行交通事故场景研究 (Future Mobile Traffic Accident Scenario Study,FASS) 数据库中135例人车碰 撞事故深度调查数据,对造成行人头部损伤的来源及车速对头部损伤来源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 数检验法,建立了车辆速度区间与头部平均 MAIS 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行人头部致伤物主要来源于车辆,占比约 58%,其次为地面,占比约40%。行人事故中,碰撞车速对行人头部损伤来源的分布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当车速低于30 km/h时,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来源为地面,当车速为 [30,50] km/h时,车辆和地面对行人头部造成的损伤风险相近,当 车速高于 50 km/h时,行人头部损伤主要致伤物来源为车辆。因此,在进行交通损伤流行病学研究、交通损伤事故数据 库构建时,特别是在中低速碰撞中,应重视地面对头部造成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刘成  李一兵  祝军  何明科 《汽车工程》2005,27(1):50-53,34
从两车侧刮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在可能出现的各种相对速度情况下,该类型事故中一车轮胎在另一车车身上刮擦产生的痕迹。提出并推导出了依据轮胎上任一点在车身上遗留的片断摆线擦痕估计两车相对速度的方法和计算步骤。突破了以往同类型事故分析中对刮擦痕迹利用的诸多严格限制。最后给出了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郝悦 《汽车实用技术》2022,47(4):158-161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保有量也在呈倍速增长,进而引起了大量的交通安全问题,其中由驾驶员操作不当引起的交通事故约占所有交通事故的75%。而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交通安全问题。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行为决策及运动控制三方面。其中运动控制作为智能汽车核心技术之一,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智能汽车的运动控制包括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两部分,对汽车横、纵向运动控制中的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介绍,包括模型预测控制、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滑膜控制、直接式控制和分层式控制;同时介绍了横纵向耦合实现运动控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研究现状;最后,对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后续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有助于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进一步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