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公路运输枢纽是能够有效影响区际与区内运输网络布局形态的重要道路运输网络节点,是与公路网并列的统一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将推动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作为“十一五”要着力办成六件大事之一。近年来,各地对公路运输枢纽的投资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朱晔  李云清 《综合运输》2023,(1):132-137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是国家物流枢纽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社会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我国陆港型物流枢纽规划建设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其内部设施布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本文结合国内陆港型物流枢纽发展与建设现状,分析陆港型物流枢纽的核心功能及功能布局。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先进公铁联运技术及运输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四种主要的陆港型物流枢纽公铁联运设施布局模式,并对四种设施布局模式进行适应性分析,为优化陆港型物流枢纽功能布局和设施布局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运输枢纽建设。我国公路运输枢纽的建设是从层次最高、辐射面最广并起主寻作用的公路主枢纽建设开始的。从1990年起步规划,1991年开始在沈阳等6个城市试点,1993年确定北京等45个城市组成布局规划方案,到目前已进入全面规划与实施阶段。由此开始形成公路主枢纽同一般公路运输枢纽及遍布城乡的客货集散地(点)共同构成全国公路运输服务网络的格局。 按照公路运输枢纽在公路运输服务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程度,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级别,最重要的枢纽为一级,依次排列。主枢纽可称为一级枢纽,次级便为二级枢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福州客运枢纽为例,从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客运枢纽布局的影响因素.阐明了影响站场布局因素的分析在合理规划站场布局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与建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经验 1.规划应与时俱进,随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而变化 公路运输枢纽包括公路主枢纽、二级枢纽及其它地区性集散枢纽,这些枢纽多数已进行过规划.以主枢纽为例,"八五"中期交通部论证确定全国公路主枢纽布局规划方案后,据部颁<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到1999年,45个公路主枢纽已完成总体布局审批,陆续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6.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新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正在快速发展建设,站城融合综合开发模式下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是未来综合交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功能布局具有交通隐形化、空间一体化、衔接无缝化、管理集中化、服务智能化等新特点。近年来,虽然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建成,但整体效率不高,各种交通方式由于条块分割等衔接不畅,枢纽功能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较为缺乏,不成系统。本文以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为例,结合项目特征分析其布局模式的选取,以交通需求预测为依据进行各功能模块的规模测算,考虑枢纽的复杂度、关联度并构建布局优化模型设计其布局方案,探讨站城融合新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布局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7.
综合客运枢纽是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宁波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具备良好基础,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较为滞后,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问题突出。本文在总结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提出了宁波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与具体方案,并以宁波南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为例,对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既有客运枢纽布局方法出发,分析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规划层次枢纽的布局要求,探讨了省域层面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以江苏省为例,围绕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并以响应区域不同运输结点和不同层次客流需求特征为切入点,提出"客流分层、结点分级、枢纽分类"的布局方法,以及枢纽布局方案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9.
丁立 《综合运输》2015,(2):88-91
从国家中部掘起战略出发,依据P-中值选址理论提出构建以武汉双枢纽机场为核心的湖北地区航空交通体系,并提出了湖北省机场规划布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欧阳杰 《综合运输》2011,(5):11-14,18
从空权战略思想出发,提出构建以北京双枢纽机场为核心的国际航空交通体系,并提出了新机场在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布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内陆省会城市,郑州市的货物运输主要有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种运输方式,二种运输方式中又以公路运输承担的比例最大。2009年5月,郑州市交通局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合作编制了郑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此报告为郑州市发展公路货运枢纽、建设全国现代物流商贸中心设计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郑州国家公路客运枢纽作为郑州市综合客运体系的建设平台,布局时充分考虑了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客运站场布局相衔接,以减少旅客的换乘次数,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3.
倪剑 《综合运输》2011,(2):57-61
本文通过对大城市高铁枢纽核心区功能构成的探讨,分析我国现阶段高铁枢纽布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节点重要度与交通区位的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社会经济、公路运量及交通区位三方面出发,基于节点重要度与交通区位综合分析,建立了运输枢纽节点重要度与交通区位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各指标在比较时具有一定模糊性,因此文章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引入重要度综合指数,对区域内各运输枢纽节点的重要度综合指数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山东省区域公路运输枢纽布局重要度综合指数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研究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彭峥 《综合运输》2014,(9):45-50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交通构建以及航空运输体系完善等角度的分析,认为广佛肇地区应该加快布局建设第二个大型枢纽机场,以完善区域民航机场的布局规划,完善航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运输枢纽与通道布局规划的关系及其分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罗仁坚 《综合运输》2005,(6):19-20,24
宏观运输枢纽与运输通道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然而在实际规划中,除了新建港口的运输通道以外,往往是根据已经形成的线路和客货流基础及趋势倾向先规划通道,后确定枢纽或给枢纽定位,很少从运输枢纽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枢纽之间连接关系的层面对运输通道规划提出要求和论证,造成枢纽与通道布局之间的关系概念不清和通道布局规划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7.
李永晟  梁星灿 《综合运输》2023,(12):181-186
近年来,湖北省积极打造综合客运枢纽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缺乏针对综合客运枢纽城市的统筹规划,亟需建立全省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层级体系。从综合客运枢纽城市概念入手,划分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四个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层级,构建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层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节点重要度+系统聚类”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17个市州进行分层布局。最终形成湖北省“1+3+3+8”的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布局体系,用于指导后续全省综合客运枢纽港站布局,推动新时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建设的推进和现代物流理念的发展,我国一些公路货运枢纽不仅在规划中冠以物流园区的名称,而且在功能上不断完善,货运枢纽的种类也开始突破传统的零担货运站、集装箱中转站等形式,向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业态延伸。  相似文献   

19.
易安 《综合运输》2011,(3):88-89
<正>近年来新疆民航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基本形成以乌鲁木齐为区域性枢纽核心的网络布局,是国内区域枢纽航线网络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强西部经济大开发的力度,新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要求进入新阶段。2010年5月,中国民航局颁布了《促进新疆民航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在新疆打造空中"两网两路",即在南疆和北疆分别构建两个支线航空运输网络;以乌鲁木齐机场为枢纽,构建连接国内东部  相似文献   

20.
黄平 《综合运输》2002,(4):18-19
<正>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发展很快,传统的公路运输场站建设、管理、营运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运输市场发展的需要,公路站场建设与运输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已成为道路运输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矛盾。 90年代以来,我们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历史机遇,加大了对主枢纽站场的投资建设力度,分别在199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1997年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公路二级枢纽总体布局规划》(成都市区、县站场布局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经建成规划8个主枢纽客运站,建成12个二级枢纽客运站,预计全市客运主枢纽站可以提前15年左右,在2005年前完成。货运枢纽系统中的“成都国际物流中心”已经开工建设,年内将投入使用,该中心将作为成都的公路口岸,具有“一关三检”功能,对成都的集装箱运输及外运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