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顾民  潘亮 《综合运输》2021,(2):59-65
本文对高铁客运枢纽区域内步行交通的影响范围和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提出在站城融合理念下,步行交通是高铁客运枢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利用开源数据,对比我国京沪高铁沿线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以及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东京站、名古屋站,分析枢纽步行交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站城融合背景下枢纽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重点和指标体系,为高铁客运枢纽实现站城融合、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杜恒 《综合运输》2010,(10):18-22
空港和高铁枢纽作为城市重要的高速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逐渐形成了以交通节点为核心的枢纽地区。空港和高铁枢纽地区拥有共同的价值特征和相似的影响范围,吸引的产业也十分类似。参考国外的案例,两者联合发展有着显著而重大的意义。通过加强市内交通系统的衔接和将空港-高铁枢纽地区整体规划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空港和高铁的节点交通价值和城市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文彬 《综合运输》2022,(5):149-154
合武高铁和合宁高铁作为沪汉蓉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入合肥铁路枢纽方案对沪汉蓉高铁整体线位走向及合肥枢纽客运车站分工有较大影响。在分析合肥铁路枢纽概况、枢纽客运量预测及车流特点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条件、运输组织、线位走向、工程投资等方面确定沪汉蓉高铁应引入合肥南站,结合客运系统布局,重点研究了近期实施合武合宁直通线方案与近期沪汉蓉铁路城际通过车流绕行合肥站方案,并最终推荐近期实施合武合宁直通线方案。  相似文献   

4.
高铁客运枢纽视频监控采集点布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高铁客运枢纽的内部布局和旅客流线特点,提出了高铁客运枢纽视频监控采集点布设原则和枢纽主要功能区域视频监控采集点的布设方案,并以北京南站为例进行了视频监控采集点的布设。  相似文献   

5.
为了找出影响高铁枢纽换乘效率关键因素,科学合理高铁枢纽布局,提出一种基于AHPDEMATEL组合评价方法。以高铁枢纽为评价对象,通过构建具有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初始权重,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求得各评价指标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从而确定各指标综合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其他交通衔接性、通道便捷性、设施供给度、枢纽组织有序度、停车场供需比、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单位时间换乘量、绕行系数是影响高铁枢纽换乘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铁迅速发展,高铁建设如何与城市功能空间协同发展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为了评价高铁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效率,本文从城市协同性、高铁枢纽建设、站城距离等角度,构建高铁枢纽建设与城市功能空间协同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DEA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其效率匹配度,为城市既有高铁站与城市协同发展程度提供依据。最后以京沪高铁为案例分析了24个车站与所在城市的协同关系效率值,结果表明,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等高铁枢纽发展较好,常州北站、苏州北站、天津南站等较差,尤其是天津南站的通过能力、客流量等产出指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程的加快,与之相关的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分析高铁枢纽片区的客流构成,分别利用弹性系数法和四阶段法预测模型,构建客流规模预测体系。以阜宁南站综合客运枢纽为例,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亚洲最大铁路枢纽——京沪高铁的终点站,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高铁车站近日完成其主体钢结构工程,预计2010年7月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输》2013,(Z1):24-70
<正>中国高铁建设的时间不长,高铁的作用和影响都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观察。然而完全可以期待,随着高铁逐步成网,高铁经济逐渐形成,高铁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第一节高铁改变中国经济版图时空格局,凸显武汉中心枢纽地位一、高铁带来中国经济版图时空格局新变化,增强了武汉"天元"区位优势(一)高铁带来中国经济版图时空格局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高铁客运枢纽周边快速集散系统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应当遵循有效分离各种交通、与城市的高等级道路形成全互通的整体、确保枢纽在服务范围内的高可达性、级配合理、因地制宜和适度超前的规划组织原则,其次梳理了高铁客运枢纽外围快速集散系统和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的规划组织模式,最后对高架进站路和站区内部地面循环路的组织、内外集散系统接口组织与接口形式等要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武广深高铁沿线7个不同类型城市高铁车站,从规划、布局、建设、运营、衔接及其对关联产业和城市发展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了车站建设运营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沿线车站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完善我国高铁车站枢纽功能与作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输     
《运输经理世界》2011,(7):20-21
铁路上海站与东航将启动空铁联运 6月27日,一架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起飞的飞机从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上空附近飞过。自6月30日起,铁路上海站将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联手启动“空铁联运”,双方将先行推出日本东京、韩国首尔、中国台北、中国香港4个城市航班抵达上海后,旅客接续乘坐高铁列车的联运模式。届时,旅客可以在东航网站上订购机票的同时订购高铁票,在抵达虹桥枢纽后即可转乘高铁列车。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综合客运枢纽信息内涵及作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综合客运枢纽信息进行了分类。枢纽内行人对信息有需求,枢纽信息的设置才会对行人有影响;因此,分别从不熟悉枢纽环境的进站行人、出站行人、换乘行人3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枢纽内不同走行路径的行人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最后,通过对上海虹桥火车站实地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换乘过程中设置快速路径指示标识和实时信息都将影响枢纽内换乘行人的行为,并建议在地铁换乘高铁的A/B方向通道上,规范信息设置,凸显指路信息。  相似文献   

14.
G0512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与成都绕城高速公路在武侯区交叉,需设置十字枢纽互通,并在绕城高速公路内侧设置主线收费站。该互通交叉节点绕城高速公路与成绵乐高铁平行,最近的节点距离填方坡脚仅5 m,互通匝道布设受铁路影响较大,交叉区域位于城市边缘,受控因素多,方案布设难度大。文章结合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成绵乐高铁及周边控制点布局,介绍了G0512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与成都绕城枢纽互通式立交设计方案的比选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投入运营的综合客运枢纽数量超过了30个;已完成立项批复,处于设计、建设进程中的约100余个,我国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高铁的开通、民航线路的拓展,让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当初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客运专线通车之时,就有外媒  相似文献   

16.
随着“站城融合”理念的提出,高铁枢纽建设逐步形成铁路建设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反哺铁路建设的双赢局面。在枢纽智慧化建设的推动下,本文以南京北站为例,分析了站城融合背景下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经济区各空间圈层的智慧交通系统建设需求,从进行高效智慧交通引导的角度出发,对其经济区内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了框架和功能设计,构建了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模型解析层和功能应用层的智慧交通系统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六大功能子系统的亮点,以提升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经济区的智能化、信息化、多样化、个性化、协同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云贵厦及渝长沪联络线是长株潭枢纽内重点建设的铁路交通线,对长沙铁路网引入高铁资源、构建“米”字型高铁网,提高城市竞争力而言具有重要影响。为科学确定联络线线路方案,需要统筹铁路与城市、既有与规划的关系,结合长株潭枢纽总体布置与总图规划提出3种线路方案,同时参考线路长度,从对既有线影响与经济性等角度进行方案比选,最终确定满足项目要求的最佳方案——云贵厦联络线设置在长株潭枢纽内、渝长沪联络线设置在萍乡地区,希望该研究可为铁路相关工程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全路26个设置高速铁路联络线的铁路枢纽入手,首先根据跨线及始发列车的比例,将联络线分为跨线车联络线和多点发车联络线,全样本分析了67条既有高速铁路联络线的设计和运营状况,分析总结了高铁联络线设计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确定联络线设置的边界条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武合铁路和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到今年安全运行近三周年了。武汉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武汉地区高铁路网和枢纽设施的建设,同时十分重视高铁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由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历时一年多联合调研,完成了这份研究报告。由地方提出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空铁联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空铁联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客流量、运营模式还是旅客体验度上衡量,与国外成熟的空铁联运服务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从长远看,我国空铁联运发展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能否培育足够大的空铁联运市场需求,二是能否建立支持空铁联运发展的体制机制。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综合交通格局的发展变化,应从国家层面重视铁路与民航的合理分工与合作问题,通过加强高铁与枢纽机场的无缝衔接、优化民航机场功能和航线网络、完善空铁联运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推动铁路和民航形成互补共赢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