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AE)比赛规则,分析了比赛对赛车悬架性能的要求,计算了相关的动力学参数,确定了悬架系统的形式并使用CATIA进行建模。在ADAMS中构建了悬架的运动学模型,并分析了悬架模型在轮跳分析时相关性能指标参数的变化范围。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悬架系统满足规则要求,但车轮定位参数随车轮上下跳动时的变化幅度较大,不利于操纵稳定性。然后在ADAMS/Insight中基于车轮的定位参数对模型的硬点坐标进行试验设计(DOE)分析优化,优化前后的结果对比表明,优化后车轮跳动时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量显著减小,赛车的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杨涵  王飞  郑德志  胡杰 《商用汽车》2011,(16):48-50
本文介绍了一款采用自发电系统技术的高原炊事车。该车采用南京依维柯底盘,除了设计由可接驳市电的配电系统外,还设计了车辆底盘发动机驱动的自发电系统供电方案。本文就其中4种基本形式进行介绍,并从发电机输入、输出功率和分动器取力发电的角度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日益收紧,各大整车厂针对传统汽车领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满足日益严苛的油耗限值,为此,引入智能可控发电系统(Electrical Power Management System,EPMS),对此系统进行电控技术标定,通过监测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及电解液温度,计算出蓄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蓄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及蓄电池功能状态(State Of Function,SOF)。根据蓄电池的不同状态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达到智能可控的能源管理;通过对比智能可控发电系统与常规不可控发电系统对整车油耗的影响,发现智能可控发电系统可使整车燃油消耗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整车油耗。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轮毂电机轮边驱动方案因其簧下质量过大而导致车辆行驶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变差,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电机集成式、电机摆动式两种抑制垂向振动负效应的轮边驱动电机布置方案和一种考虑到具体悬架形式和结构参数的1/4悬架垂向动力学模型。针对电机摆动式方案中电机的悬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这两种结构和轮毂电机结构的垂向动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基于Matlab和Adams软件的仿真结果,结合相关评价指标,分析了这3种系统的垂向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其余两种方案皆可起到抑制车辆的垂向加速度,改善车辆的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的作用,其中对车轮接地性的改善效果更明显,电机摆动式结构在改善垂向动力学性能上比集成式结构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新车型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车辆测试试验,以评价制动系统匹配是否达到最佳状态。文中阐述了汽车车轮扭矩试验,进行制动系统校验和优化,重点分析前、后轴附着系数利用率及应用方法。车辆从初始设计状态到最佳设计状态,需要进行车轮扭矩试验并校验分析,通过分析测试数据进行系统优化,使系统匹配更加合理,用户获得更好的驾车体验。  相似文献   

6.
何军 《汽车科技》2008,(6):45-47
论文在简单分析开展柴油机技术状态远程监测诊断研究实践的意义后,首先针对相关技术的现状,构建了柴油机技术状态远程监测诊断系统。接着探讨系统监测终端侧柴油机技术状态信息的采集与特征参数的提取,以及机身振动加速度信号序列如何转换为速度信号序列的方法。然后给出系统软件编程的重要依据——系统功能运行图,介绍如何通过软件编程实现系统功能.并介绍在该柴油机技术状态远程监测系统上进行的实验及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车轮六维力测量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SOC和无线传输的车轮六维力智能传感器。采用SOC技术将信号调理和数据采集与敏感弹性元件置于一体,在旋转的车轮上完成了车轮六维力信号的智能化采集;采用无线数字传输技术实现了测量数据的非接触传输。本系统为汽车道路试验系统的车轮力测试提供了一种通用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传动轮系及发电机安装设计一直是自发电系统设计难点,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一种20kW行车自发电系统的轮系及支架设计,利用SIMDRIVE SD软件计算验证轮系布局合理,轮系设计符合康明斯原车标准要求,通过CAT软件模态分析和样机验证测试,设计的发电机安装支架耐久可靠,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当前驾驶员状态监测目标动作报警阈值的确定多根据技术能力及驾驶员驾驶习惯讨论得出,缺乏理论依据。为此,论文通过设计实验通过驾驶模拟器采集车辆操纵及运行状态参数,建立车辆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通过K-means算法对驾驶人不安全驾驶行为数据集进行聚类确定报警动作阈值的方法,可以为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的开发及相关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介绍了240t多轴全驱动矿用自卸车轮边减速器传动结构,建立了轮边减速器传动系统Romax仿真模型,对齿轮宏观参数、齿轮微观修形、齿轮和轴承寿命进行设计与计算分析,并通过型式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40吨多轴全驱动矿用自卸车轮边减速器齿轮及轴承寿命满足设计要求,系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弥补现有轮边驱动电动车辆驱动系统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双电机独立驱动系统。该系统采用两台永磁同步电机作为动力源,依靠两套减速齿轮组分别进行减速,用短半轴来带动车轮旋转。在系统构型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车辆动力学理论,进行了包括电动机、减速器和电池在内的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并进行了整车性能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满足指标要求,证明了匹配方法的正确性。该驱动方案和匹配方法为新型动力系统开发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副车架的受力分析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车架是搅拌车的重要部件,其塑性变形及断裂是常见的失效形式。根据副车架的实际受力形式,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并采用美国ZonicBook/618E便携式实时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和TT9000扭矩遥测系统对副车架在实际使用过种中的受力状态做了实时监测,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应用的机动车视频违法检测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多摄像机分别拍摄违法行为全景及违法车辆车牌特写的技术方案。针对其存在证据性弱、系统调试复杂等缺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高分辨率摄像机的视频违法检测系统,重点阐述了系统设计方案、软件结构、实现方法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胡子正  崔靖 《汽车技术》1999,(12):13-15,28
减振器阻尼的下降将对车轮离地概率及整车操纵稳定性不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减振器阻尼下降到原设计值的20%以下时,车轮增,行驶状态恶一检时应强化对减振器技术状态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基于ADuC814单片机柴油机转速等参数的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方法,对关键部分的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进行了论述。本系统实时检测柴油机转速、脚踏板和手柄位置、开关量等参数,通过分析、判断和处理,实现对两台柴油机运行工况的控制和转速调节。并将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通过串行通讯上传给上位机进行监测。开发的系统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通过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本系统性能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款可应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温差发电热交换装置,其以汽车高温排气为热源、冷却循环水为冷源,在温差发电基本原理即塞贝克效应作用下输出电功率。分析了该发电装置结构设计参数对热电性能的影响,利用试验验证了进气温度与流量对其输出性能的影响,利用仿真模拟软件分析了汽车排气流过热电装置时的温度场和速度压力场,提出了提高发电装置输出性能及效率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电动汽车安全行驶,必须综合设计其驱动部分的电气系统,并研制电气安全监测系统。通过设计分析和试验,确定了纯电动汽车的电压等级、输出通断等电气系统方案,并给出了接触器、熔断器等关键器件的电气参数;基于HCS(12)微处理器和CAN总线网络,设计了整车电气安全监测系统。结果表明,提出的电气系统满足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要求.电气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整车电气特性参数并实现故障预警,有效保障了电动汽车的试运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方法对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以某空气悬架大客车1/4车辆模型为仿真对象,设计了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并以随机路面为输入、悬架动行程为约束条件、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为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同时依据仿真模型设计了空气悬架试验台。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当汽车行驶工况变化时,引入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悬架相关设计参数,提升其工作品质,文中依据悬架设计参数初始值,在ADAMS中建立前一桥1/2独立悬架系统仿真模型,借助Matlab/View软件,得到了硬点坐标值与轮距变化量和主销内倾角变化量的关系曲线,分析优化了部分硬点坐标值。同时,在虚拟激振台上模拟仿真了车轮上、下跳动过程中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各定位参数与车轮跳动行程的变化关系曲线图,优化了前轮各定位参数。试验表明,该优化设计是有效的,并且改良了该独立悬挂的整体运动性能。  相似文献   

20.
基于Infineon新型胎压监测传感器SP37芯片,提出一种低成本的胎压监测系统(TPMS)设计方案。该方案从整车设计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胎压监测系统的零部件组成、整车设计匹配、下线匹配流程等环节,并针对涉及整车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充分说明了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