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在最新构造的扩展Lond-Eyring-Polanyi-Sato势能面上对放热反应F+HBr→HF+Br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在碰撞能为0.01~0.5eV的范围内,计算了反应几率、反应物HBr分子的转动激发对反应几率的影响、积分散射截面和产物HF分子的角度分布.在同样碰撞能范围内,碰撞能对产物HF转动取向参数的影响也得到了研究.最后结合F+HBr反应体系的质量组合效应和势能面的性质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合理的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2.
依据最新构造的扩展LEPS势能面,利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对放热反应F+HI→HF+I在碰撞能分别为0.1、0.3和0.5eV的条件下,对反应物与产物的矢量相关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描述k-j’两矢量相关的P(0,)分布,描述k—k’-j’三矢量相关的P(φr)分布.碰撞能以及反应物分子转动激发对矢量相关的影响都得到了计算,结果显示产物角动量j’不仅取向,而且沿垂直于散射平面方向定向.产物角动量取向和定向都随着碰撞能的增加和反应物分子的转动激发的增强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准经典轨线法在DK势能面上对反应O+HD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在碰撞能为1.1~11 kcal/mol的范围内计算了反应产物的转动取向;在碰撞能为2.05 kcal/mol时对产物OH渠道的角分布与实验结果和BR势能面上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的吻合程度较好;研究了反应物的初始转动激发改变后对产物的转动取向和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动激发对产物转动取向和角分布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用准经典轨线的方法计算了反应H(D,T)+OCl,主要是研究同位素效应对反应截面、产物的转动取向和分支比的影响.准经典轨线的计算选择了PSB2势能面,在0.2~1.2eV碰撞能范围内计算了H(D,T)+OCl反应的反应截面和分支比等结果.同位素对反应截面和产物分支比的影响很明显,而对产物转动取向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依据最新构造的扩展LEPS势能面,利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对放热反应F+HI→HF+I在碰撞能分别为0.1、0.3和0.5 eV的条件下,对反应物与产物的矢量相关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描述k-j′两矢量相关的P(θr)分布,描述k-k′-j′三矢量相关的P(φr)分布.碰撞能以及反应物分子转动激发对矢量相关的影响都得到了计算,结果显示产物角动量j′不仅取向,而且沿垂直于散射平面方向定向. 产物角动量取向和定向都随着碰撞能的增加和反应物分子的转动激发的增强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在LEPS势能面上对放热反应O(3P)+HBr(ν=0,j=O)→OH(ν’j’)在碰撞能为0.4,0.8,1.2eV下的矢量相关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得到了k-j'两矢量相关的P(θ,)分布,二面角分布P(θ,),以及四个微粉散射截面,计算结果显示产物角动量不仅沿着质心坐标系的y轴取向,而且还在负y轴方向定向,增加碰撞能使得OH产物更趋于前向散射,并与实验结果作比较,给出了合理的动力学解释,另外产物的角动量极化对碰撞能的改变敏感.  相似文献   

7.
用准经典轨线的方法对H+OBr→HO+Br反应产物的散射和产物角动量进行了研究.计算中的碰撞能为0.5、1.0、1.5、2.0 e V并且初始振转动能级为ν=0,j=0.结果显示,在四个碰撞能下的散射和产物角动量取向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从反应机理和势能面的角度分析了它们对碰撞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使用准经典轨线计算方法,研究了宽碰撞能范围下H+LiH~+反应动力学.反应几率和反应截面均显示这是一个没有阈能的反应.通道1(H+LiH~+→H_2+Li~+)和通道2(H+LiH~+→LiH~++H)之间的分支比随0.433 6到2.602 eV范围的碰撞能变化.所得到的H_2产物转动取向和角分布表明涉及两种反应模式:在不同的能量区域分别占主导地位的直接提取和间接插入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adiabatically corrected sudden近似研究了极性双原子分子体系单一三重混合态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并计算了CO与HCl碰撞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中的相干效应.  相似文献   

10.
理论研究了在CO A^1 П(v=0)~e^3∑^-(v=1)体系和He,Ne和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考虑一级波恩近似,各项异性相互作用势,在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给出了П态双原子分子的碰撞量子干涉角.  相似文献   

11.
单车道行人激进过街冲突和碰撞事故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交通冲突技术,研究了单车道行人激进过街时与机动车之间的碰撞事故机理;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单车道人-车冲突和碰撞事故概率模型。然后采用贝叶斯全概率公式求出具体的概率值。计算结果表明行人激进过街方式交通违规行为是人-车冲突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车流量、瞬时车速、驾驶员反应时间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成果将不仅为交叉口和路段行人交通安全管制措施的合理实施提供依据,也为预防人-车事故发生的车载智能交通系统开发和行人过街安全仿真模拟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The swarm parametes for c-C4F8/CF4 mixtures, including the density-normalized effective ionization coefficient, drift velocity and mean energy were calculated using Monte-Carlo method with the null collision technique. The overall density-reduced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could be varied between 150 and 500 Td,while the c-C4F8 content in gas mixtures is varied in the range of 0-100%. The value of the density-normalize deffective ionization coefficient show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c-C4F8 content, becoming more electronegative as the content of c-C4F8 is increased. The drift velocity of c-C4F4/CF4 mixtures is more affected by CF4. The calculated limiting field strength for c-C4F8/CF4 mixtur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F6/CF4.  相似文献   

13.
为定量化得出高速公路同一车道中前后相邻车辆的碰撞概率,从制动减速度的角度出发, 提出一种新的前后相邻车辆碰撞概率计算方法。分别考虑前后车发生碰撞的3种不同情况,推导出如果发生碰撞前车需要的最小制动减速度。基于路侧毫米波雷达获取海量车辆运行状态真实数据,包括轨迹、速度以及制动减速度的变化规律,采用广义帕累托分布(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GPD)建立制动减速度分布模型,进一步基于GPD模型计算出在不同场景下如果发 生碰撞所需最小制动减速度的发生概率,将该概率值确定为碰撞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路段,约99.10%的加速度在[-1, 1] m·s-2 的区间范围内波动,车辆制动减速度的分布具有“长尾” 特征,较大的制动减速度占比非常小。内侧1车道、2车道加速分布比3车道的分布更为集中,大型货车的加速度分布比小客车的加速度分布更集中。最后,基于真实的危险场景数据以及模拟的典型危险场景数据进行验证,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连续,且可迅速、准确地识别各类危险场景。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汽车追尾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以两车车速差、跟随车的车速、行车间距为输入量,两车的追尾概率为输出量,建立了高速公路汽车追尾的ANFIS(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概率模型,计算出在不同车速差和行车间距时的高速公路汽车追尾概率.该概率模型为高速公路汽车追尾建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模型进行实时校正后用于追尾预测,对避免高速公路汽车追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更客观、系统地分析无信号交叉口的安全性能,提出“车流冲突线”概念.通过分析首部车冲突概率、碰撞后严重程度比和冲突向后传递长度,构建无信号交叉口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表明:基于临界冲突距离值构建的首部车冲突概率模型,考虑两车速度、角度、加速度和反应时间,更接近交通冲突的真实过程;借助物理碰撞学原理可确定 3种冲突型态碰撞严重程度的权重关系,即,交叉∶合流∶分流为 12.705∶1.000∶1.000;利用数学期望知识建立的交叉口当量期望车流冲突量模型,综合考虑冲突发生的潜在机率、交通量大小、车辆位置等因素,可更真实描述实际车流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更客观、系统地分析无信号交叉口的安全性能,提出“车流冲突线”概念.通过分析首部车冲突概率、碰撞后严重程度比和冲突向后传递长度,构建无信号交叉口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表明:基于临界冲突距离值构建的首部车冲突概率模型,考虑两车速度、角度、加速度和反应时间,更接近交通冲突的真实过程;借助物理碰撞学原理可确定 3种冲突型态碰撞严重程度的权重关系,即,交叉∶合流∶分流为 12.705∶1.000∶1.000;利用数学期望知识建立的交叉口当量期望车流冲突量模型,综合考虑冲突发生的潜在机率、交通量大小、车辆位置等因素,可更真实描述实际车流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