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明 《船艇》2000,(2):32-34
日本三井造船株式会社在1980年完成“大鸟”号沿海调查船之后,在1984年又完成了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海洋”号潜水作业保障船,为海洋开发的新时代做出了新贡献。 该船交付给日本海事科学技术中心,从事海洋考察中有关潜水作业保障任务,  相似文献   

2.
1968年10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院的Alvin号深潜器因操纵失误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沿海沉没。这对美国海底考察无疑是一大损失。Alvin号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太平洋深处有温度高达350℃的海水。一年以后,Alvin号从1600米的深海捞了上来。出乎意料的是,深潜器内的苹果,香肠,面包等食品的色泽,形状和味道丝毫未变。这些食品原来存放在  相似文献   

3.
谢明 《航海》1999,(6):22-22
海洋的经济价值使人们将目光从陆地、太空转向海洋,人们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发现,海底资源及海床矿藏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同时,水下空间和海底可以布置重要的战略导弹核力量,它对陆战区和海战区的作战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军队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诱人的海底战场。 海底可以配置一系列作战系统的作战设备。在深水区,可以建设供居住的水下基地。这些水下基地可以作为水下武装力量的据点,有了这些据点,潜艇不用去固定港泊驻点,也不用浮出  相似文献   

4.
海洋深处4527米是一个无声无光的世界。这海的底层处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日本高科技潜水船“深海6500号”又究竟如何潜向压力超过650大气压的海底的呢?请看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深海开发技术部高川真一先生与女记者宫川雅代的谈话。从谈话中我们可大致了解一些深海调查的概况。宫地表的70%是海洋。“深海6500号”潜入海中执行调查任务,因此是否可以说它是一艘潜水艇。高虽然大家都这么说,但我认为还不如说是把气球巧妙地转用在海中更恰当。宫这怎么来理解呢?气球是在空中向上运动,  相似文献   

5.
自从五十年代美、苏等国开始陆续装备核武器以来,海底核武器和核装置的数量,就伴随着核事故的发生而逐渐增多,据统计,仅发生在海洋中的核潜艇事故就多达200余起。由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原因,许多核事故的详情是秘而不宣的,估计各国在海洋中抛掉的核反应堆至少有10座,核弹头至少有50枚之多,其中绝大多数为苏联和美国所为。例如: 1956年3月10日,美国一架载有核材料的B-47型轰炸机在地中海上失踪,估计核材料沉入海底。  相似文献   

6.
10月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艘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综合调查船在武昌造船厂命名下水。 这艘被命名为“海洋六号”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是武船为广州海洋地质凋查局建造的集多学科、多技术手段于一体的远洋调查船,将主要承担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质源调查任务,兼顾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海洋六号"船长106 m,船宽17.4 m,设计吃水5.5 m,4 335总吨,具有B3级抗冰能力。该船于2016年10月22日离开广州,远赴南极半岛海域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2017年1月中旬海上考察期间的一次气旋过境中,"海洋六号"从南设得兰群岛南面某站位取样后前往欺骗岛福斯特港避风。  相似文献   

8.
何京 《航海》2004,(1):9-9
“斯洛克姆12号”是由美国最大的独立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研制的最新式海底探测机器人。2003年8月,“斯洛克姆12号”进行水下试验,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湾下水,向海洋远处进发,对该地区的海洋大陆架进行勘探。看着“斯洛克姆12号”从海底发回的连续信号,负责研制它的科学家兴奋地说:“它们在水下感觉良好。”  相似文献   

9.
1990年8月,苏联的原子能破冰船罗西娅号载着来自加拿大、德、法等国家的41名旅游者到达北极,从而在人类进入北极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根据组织这次旅行的双方——摩尔曼斯克航运公司和西德“极地Schiffahrts咨询公司”的协议,这次极地航行持续两个星期。  相似文献   

10.
夏侯命胜  李志雨  王东  杨德庆 《船舶工程》2019,(10):前插13-前插20
正随着全球海洋开发特别是海洋石油开发的突飞猛进,海洋石油勘探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物探船(Seismic Survey Vessel)是一种利用地震成像技术实现对海底地质结构进行勘察的专用调查船。其采集的数据通过图解的方法能够较为详细地描述海底地质结构,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将作为勘探公司评估海底潜在油气矿藏开采可行性和经济性的重要依据。物探船作为勘探领域的关键装备,可独立完成大面积海域的地质勘探,具备高效的采集能力,其枪阵数量、电缆数量、拖曳密度及船舶拖力是高质量数据采集的前提,同时也是该类船型设计需考虑的主要输入参数,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船体艉甲板的宽度及结构布置。本文针对物探船独有的功能及特征,详细介绍了其作业原理、船型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结合目前海洋开发要求,展望了此类船型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1989年4月,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因发生事故,沉没于挪威海岸以北数百海里的挪威海深处,69名艇员有42人死亡。该艇沉没后,借助苏联科学院和海军的考察船、救生船、载人探测器等各种技术设备,探测到该艇沉没于水下1655米处,艇外壳受到某些损伤,但经计算估计,艇的耐压壳体没有受损,而且还有足够的强度可以保证整体地打捞出水。该艇在水中的全重为4300~4500吨,考虑到海底对艇体的吸附力,总的打捞提升力应约6000吨。打捞“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告诉你,除了人们常说的长满各种海洋植物的海底之外,还有另一片海底,这片海底看不见、摸不着,你一定不会相信。但是,这片海底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独特作用,它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为人类的各种海洋活动作出贡献。如果有朝一日你登上潜艇,到那看不见天日的深海中遨游的话,你一定能够感觉到一片神奇的海底。所谓的另一片海底其家就是科学家和军事家们常说的“液体海底”。液体海底是由于海水中各处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密度跃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深度及地理经纬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一般而言,在同一海域中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低的海水密度比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密度比盐度低的海水密度大。所以,在江河入海口处,由于江河中淡水的冲入,  相似文献   

13.
《船舶工程》2021,43(7)
7月12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 m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14.
海上大鱷     
“蓝色太阳堡垒号”之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艘苏联船在太平洋上遇难沉没了,几个脱险的船员侥幸游到一个荒岛上,他们被占领这个荒岛的日本军队扣留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奇迹,在靠近荒岛的海底停着一艘从未见过的、巨大无比的潜水舰。原来,这就是日本大企图控制整个太平洋而研制的“蓝色太阳堡垒号”潜艇母舰。这艘母舰能长期潜在海底,单独活动。能携带许多各种型号的攻击潜艇,能  相似文献   

15.
《航海》2015,(1)
<正>现有远洋综合考察船三艘:"科学"轮"科学一号"轮"科学三号"轮一艘近岸科学考察船"创新"浮码头一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船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考察船队的管理机构。中心现有职工120人,其中岸上管理人员9人,船舶实验室技术人员22人,干部船员37人。船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上科学考察活动的强力支撑体系,承担过多项大型国际、国内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如国家"126"、"863"、"908"、"973"等重大科研出海项目。船舶航次项目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水文、气象、化学、生物、海洋环保、海底缆线路由调查等多方面学科,取得了大量海洋观测现场资料,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联邦德国布鲁克尔海洋工程技术造船厂建造的一艘大型自律式科学调查和观察潜水艇“海马二号”,巳于1984年交付非德国籍的顾客使用。该潜艇的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海底管道、海底电缆敷设、航线勘测、海底构造和水下矿物勘探等远程勘查。  相似文献   

17.
研制海底作业船是人类深入海洋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海洋的需要,这些年来一些国家已在该领域取得了成功经验。海底作业船作为一种远洋的工程船,要求能完成海洋地质、生物、水文、气象、海洋理化等学科的研究,可进行海底探测、救援、打捞等项作业,具有优  相似文献   

18.
《航海》1998,(1)
1995年4月间,曾经有一艘租赁的前苏联探测船“尤兹赫莫尔吉儿罗吉亚”号,它载着集各项专业于一体的由60人组成的专家组花了五个星期时间对大西洋中部海底方圆5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展开了一次梳理式的大搜索。同年5月经过了60小时日以继夜的奋战,全体船员总算能够欣慰地喘了一口气。 尽管实际费用已超出预算25万美元,领导这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广泛利用,海底电缆的铺设工程对海洋的开发及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铺设过程中海底电缆的弯曲是引起机械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海底电缆的有限元模型,选用SOLID164和SHELL163单元并利用ALE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数据提取,获得了海底电缆的位移及应力数据,为海底电缆弯曲特性及铺设过程中的机械结构损伤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船舶工程》2021,43(1):I0008-I0008
2021年1月10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简称"广船国际")联合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兰信")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海底数据舱在珠海高栏港揭幕,标志着我国大数据中心走进了海洋时代。海底数据中心项目(Project UDC)是将服务器等互联网设施安装在带有先进冷却功能的海底密闭压力容器中,用海底复合缆供电,并将数据回传至互联网。海底数据中心(UDC)通过与海水进行热交换,利用巨量流动海水对互联网设施进行散热,有效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