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世纪大都会基坑围护工程2—3地块为超大超深基坑,其中地铁6号线区间隧道穿越基坑,并将其分为两部分,在深基坑开挖下形成双面临空结构;基坑南侧又紧邻世纪大道枢纽站。从施工角度介绍和探讨了如何在基坑围护施工、地基加固和土方开挖等阶段有效地预测并控制其变形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坑的开挖改变原土层的受力平衡状态会对地铁隧道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使隧道发生位移变化以及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为了减少地铁隧道周边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的影响,在开挖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确保地铁的正常运营。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简述临近地铁隧道的基坑支护变形控制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左右,地下水十分丰富,在上海地铁基坑施工中降水是基坑工程顺利施工的关键,也是保证基坑土方开挖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降潜水对基坑内土体进行固结,增加土体的抗剪能力,通过降承压水可以有效的控制基底隆起和突涌。  相似文献   

4.
针对上海青草沙原水工程五号沟泵站的工程特点及施工风险,从基坑开挖、降承压水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该大型地下水工结构的施工技术特点和风险控制对策,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托广州地区某邻近运营地铁车站的基坑工程,使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车站结构-土体-基坑围护结构共同作用的二维非线性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基坑与车站间隔距离、基坑开挖深度等参数变化情况下,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规律及振动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明显改变了邻近地铁车站的变形场。基坑开挖越深,距离车站越近,影响越加明显。基坑开挖引起地铁车站的变形表现为竖向隆起和向基坑内侧移动;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车站结构水平位移变化较为明显,最大竖向位移变化不大,但竖向位移差变化明显,对结构影响较大;在列车动载作用下,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和间隔距离的减小,对基坑围护结构本身和邻近车站结构的振动响应特征都将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均是加剧结构的振动。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控制车站结构变形的技术措施,为类似地铁车站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深圳地铁车公庙枢纽工程为例,研究了受基坑群开挖影响的近接运营地铁隧道的隆沉变形规律及其变位控制措施。为了达到控制既有隧道及轨道结构变位的目的,通过方案优化、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根据结构变位分配原理,制定了基坑群施工各步序轨道结构的变形控制标准。受基坑开挖卸载效应的影响,近接既有隧道具有明显的变位叠加效应,其中基坑开挖卸载和降水是影响结构变形控制的关键步序。基坑降水对控制下卧隧道隆起变形是有利因素,但紧邻侧方位基坑降水对控制结构水平变形是不利因素,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应综合考虑地下结构不同方向变位基准来制定合理的降水措施。实测结果表明,基坑群开挖过程中既有地铁轨道结构变形满足控制标准要求,验证了变形控制基准的合理性和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深圳地铁前海湾车站地处前海填海区域,属于典型的海积淤泥地层,在复杂的海积淤泥地层条件下进行地铁车站基坑开挖、控制基坑围护体系及周围地层的稳定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前海湾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呈平行布置,在开挖过程中多个基坑会产生相互影响,通过对不同的基坑间距、两个基坑开挖顺序和加固措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基坑围护结构位移与两个基坑施工中基坑间距、基坑开挖顺序的关系,得出了产生相互影响的基坑间距、合理的开挖顺序及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8.
紧邻既有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基坑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开挖过程中土体卸载引起既有车站变形的风险。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12标民生路站—昌邑路站区间下穿运营中的轨道交通6号线民生路站,介绍了工程紧紧围绕承压水治理、基坑开挖、监测三个方面开展的工作,分析了超深基坑承压水控制、超小型基坑开挖施工技术以及紧邻既有运营地下车站开挖基坑沉降保护控制措施。该工程做法可为类似基坑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各类深基坑的破坏大都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的支护结构的破坏,已经成为引起基坑失稳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利用PLSXI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基坑开挖和支护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结构位移、土体位移等问题,提出控制基坑失稳的方法和建议,为类似的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基坑开挖施工作业对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往往基于单个工程案例及以往案例的总结,临近距离、地层土质情况、开挖深度等对隧道结构的影响规律并不明确。文章以南京地铁保护区内某基坑项目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基坑与地铁线路的距离、基坑开挖深度、地质条件等影响因素下的地铁隧道结构位移、变形情况,全面总结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铁7号线浦江站—耀华站中间风道基坑工程位于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方,坑底距隧道顶的最小距离为9 m。基坑开挖对该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影响的分析与计算成为该工程的关键,为此建立了该基坑工程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实际施工工况进行模拟,动态地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开挖卸荷对地铁区间隧道上浮的影响,并对不同级别和不同施工步加载处理下隧道上浮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堆载大小与地铁区间隧道上浮成线性关系,最佳堆载大小为120~160 kN/m~2,施做两道支撑之间堆载整体上浮最小,故为最佳堆载时机。  相似文献   

12.
软土基坑工程中时空效应理论与实践(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阐述了在上海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中,运用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规律的理论和实践,以调用软土自身控制地层移动的潜力,而达到安全经济地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3-4轴基坑开挖紧靠越江隧道雨水泵房,施工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施工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其中包括旋喷桩、注浆加固、钻孔灌注桩和地下连续墙等,并利用了时空效应原理和信息化手段,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目前上海地铁施工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地铁运营隧道上方深基坑开挖卸载施工的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淮海路车站的北风井基坑工程位于运营中的1号线区间隧道上方,基坑挖土深度9.1m,隧道上方因土体开挖引起的卸载达16t。根据计算分析,若不采取特殊设计施工措施,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铁隧道变形将不能满足地铁安全正常运行。地铁运营单位、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跟踪监控,克服诸多困难,在工程进展顺利的同时保障了地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重点是开挖阶段的风险控制。从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两方面介绍了国内软土地区的基坑风险,分析了从围护到结构回筑阶段施工风险控制的要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地铁车站施工中洞桩法地下基坑不同于明挖基坑的特点,结合工程实例,对洞桩法地下基坑施工时空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洞内土方开挖与钢支撑施工的技术措施;并根据监测结果,进一步对洞桩法地下基坑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采用时空效应原理进行地下基坑施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合福州地铁1号线白湖亭站基坑工程实际,介绍了在淤泥层的土层条件下,采用槽壁加固对于保证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和控制基坑变形所起的作用,并对成槽施工和开挖施工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供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R409B标在施工期间所面临的交通组织复杂、工期紧、立交基坑整体开挖风险大等问题,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并制定一系列技术措施,从而使围护墙体累计位移值均控制在设计要求之内。  相似文献   

19.
基坑开挖引起下方隧道变形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东方路下立交工程,其中一部分基坑的底部与下方隧道(地铁2号线)仅距3m,如此近的距离使得对隧道变形的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具体施工中,基坑分五块开挖并且分块浇筑底板,底板即时与抗拔桩相连。结合该工程,对坑底土样进行室内卸栽实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与实测变形较一致。同时对不同分块大小和数目的开挖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到隧道变形与上方分块数目的关系以及抗拔桩所起到的作用,并认为这是基坑开挖过程中空间效应的“纵向”发挥,给类似工程以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宁波轨交1号线一期工程TJ-Ⅷ标东环南路站工程,参建单位对基坑结构风险进行了静态分析与评估,并对基坑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通过"三图四表"管理制度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动态实时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基坑变形的控制措施,顺利完成了该站主体基坑的开挖作业。可供欠固结土地区深基坑的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