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隧道洞外精密控制测量是隧道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保证施工安全必须进行定期复测。本文结合实例对复测工作的实施及数据处理过程中复测基线与原测基线的对比问题等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以南梁-太行山隧道洞外精密控制测量复测为例,通过比较分析同名基线的距离和方位角,考察两次结果对隧道贯通误差的影响。 研究结果:同名基线距离较差最大为4.3mm,方位角较差最大为-2.36″,测量误差对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最大为33.1mm,由此可判断测量成果采用原测成果。 研究结论:在隧道洞外精密控制测量的复测中,对组成的同名基线进行距离和方位角对比,可以很快验证复测成果是否符合施工精度要求;同名基线的验证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观测误差对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工程实践证实,同名基线对比分析可避免过于繁琐的内业工作,及时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  相似文献   

2.
隧道GNSS施工控制网复测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隧道GNSS施工控制网是保证隧道准确贯通的基础,施工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周期性复测,确保其成果的稳定性,但目前没有一套合适的复测成果可靠性评价指标可供参考。利用多个已建成和在建隧道施工控制网测量实践数据,对隧道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复测精度、控制点稳定性评价指标等问题进行分类统计比较和分析探讨,提出采用绝对位置法与相对关系法相结合的综合判断法甄别不稳定控制点,并给出控制网复测精度及控制点稳定性判别指标,为隧道GNSS施工控制网复测标准修订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控制网测量有3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GNSS二次复测与第一次复测较差判别指标、隧道洞外GNSS坐标反算与全站仪实测角度较差的限差判别指标、GNSS坐标反算与全站仪实测并经过投影改正后的距离较差的限差判别指标,但这3个技术指标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中并未作明确规定。大量实测数据表明,GNSS二次复测与第一测复测坐标较差在5mm内是可被接受的。根据GNSS和全站仪两种不同测量方式的先验中误差,并按照误差传播定律进行公式推导,提出GNSS坐标反算的角度、距离值与全站仪实测结果较差限差的计算公式。通过较差限差公式,可以较为直观地判别GNSS和全站仪两种不同测量方式的结果是否互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运营高铁精测网复测的核心与难点是线上CPⅡ的稳定性判定与正确更新。在研究分析高铁规范中CPⅡ复测更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多条运营高铁线路复测工程经验,就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易超限的问题,提出新的CPⅡ复测更新判定标准与指标。采用相邻点复测与原测方位角较差分析、CPⅢ自由网平差检核、F检验法,不同方法识别的不稳定点一致,从不同角度论证新的复测更新标准的合理性。理论和实践证明,新的CPⅡ复测更新指标不仅大大减少了点位更新率,且识别出的不稳定点更符合点位实际变动情况,可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铁路隧道洞内CPⅡ导线测量与复测精度指标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铁路隧道洞内精密平面控制网CPⅡ建立、复测过程中,因规范规定的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导线复测水平角较差限差及边长较差限差指标过严,致使规范不能严格有效执行。以某线3座新建隧道工程的洞内CPⅡ控制网建立与复测为基础,对实测数据进行较差统计,对规范中现行测量限差匹配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更加合理可行、安全可靠的限差指标建议,达到既能保证控制网测量质量,又减轻施测单位测量工作量的目的,供将来规范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铁10号线三元桥站-亮马河站采用盾构法施工。施工前对双线隧道通过后的地面和楼房基础沉降与隧道内力变化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隧道设置钢支撑、隧道间土体注浆加固的保护措施。针对右线盾构隧道施工,提出合理设置土压力、防止超挖、控制推进速度、加强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的技术措施。通过对北小街8号楼沉降监测、南小街8号楼沉降和变形监测分析,以及对左线隧道内力变形监测的结果表明,各项数据均在可控范围,隧道质量合格,结构安全,利用辅助措施,减小两条盾构隧道间的水平距离以保护周边建筑物的施工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7.
宜宾新建金江路从宜珙线铁路红山隧道上方通过,公路距离铁路隧道的最小净距仅为10.761m。为确保公路施工和使用期间红山隧道的正常运营,对红山隧道可能存在的影响给予合理的分析,并进行了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全站仪自由设站基础上,推导了空间P、Q两点距离的测试误差计算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度,通过对铁路隧道收敛测试误差计算分析认为:(1)PQ之间距离的测试误差my不但与斜距测试误差、天顶距测试误差、水平向量测试误差有关,而且和全站仪与试点P、Q之间的空间关系有关;(2)用全站仪可以进行铁路隧道的收敛监测,但如果隧道变形较小,尤其是运营隧道,仍然使用收敛计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隧道安全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盾构隧道从既有地铁隧道下方穿过时,在空间上形成交叠关系,对既有隧道形成不利影响,需要对新、旧隧道之间的安全距离进行确定,以保证既有隧道安全。以北京市展览馆西路下穿地铁4号线工程为背景,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不同隧道净距条件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盾构开挖过程,分析其应力和位移指标,在考虑采用注浆措施的前提下,推荐交叠隧道的最小安全距离为4m。  相似文献   

10.
传统隧道施工难以避免超欠挖现象的发生,影响隧道的工程质量以及施工效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因其便捷、信息量大等特点,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提供快速有效的测量结果,但目前主要通过取断面形式进行超欠挖分析,亟需一种对点云整体分析的方法。为此,针对三维激光扫描的隧道超欠挖检测,提出一种基于点云拟合曲面并结合设计面法线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三次B样条曲线在曲线要素的表现和控制性能上较好,适用于隧道断面的重构;检测断面上建立法线,并在拟合面上找到其所唯一对应的实际检测点,通过两点的距离作为超欠挖的基准;编制的分析软件可对隧道数据进行批量处理,便于隧道工程超欠挖检测的实时分析评。因此,双三次B样条拟合法的超欠挖的扫描和计算,其精度、效率高,可满足实际工程中隧道超欠挖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