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合理考评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运营商的绩效,达到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的目的,提出一种融合权重算法的属性识别改进方法.首先介绍了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运营商的技术考评指标内容;其次提出了融合权重算法的属性识别改进算法;最后以厦门市的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运营商考评指标数据为例进行算法性能分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权重计算下,以置信度为准则评级结果略有不同,而在评分标准准则下,运营商考评得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且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不需要大量的先验数据,权重大小具备现实意义,能较好地与属性识别法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驾驶员管理是道路运输安全和节能管理的基础和源头。为加强道路运输企业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与节能的管理考核,降低运输企业的监管成本,研究并制定了一套基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以卫星定位数据为主)的驾驶行为安全与节能评价方法。首先根据驾驶员驾驶行为的特点和行业管理要求,建立驾驶行为安全与节能评价指标模型,从卫星定位数据中提取了10项驾驶行为安全与节能二级评价指标,根据指标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长等进一步细分得到17项三级指标。给出了各项三级评价指标的具体识别和计算方法,并建立了各项二级评价指标的得分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对应权重。随后采用加权平均方法,最终得到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安全评价结果、节能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完成对驾驶行为的评价和分析。选取某客运公司行驶时间段和路段等较具代表性的道路运输车辆,利用其正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卫星定位数据,对所提出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并与现有其他相似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从安全与节能两个角度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有效评价,帮助运输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及时发现和管控驾驶员的不规范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的安全交通组织,解决施工期间的交通流转移将会造成高速公路通行效率低以及交通安全等难题,以理论结合实际项目的观念,依托江西省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工程,根据高速改扩建期间交通组织的现状分析了安全交通组织的必要性。基于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的交通指标数据,科学合理的构建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交通组织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分析确定交通运行安全等级;改进动力学模型增加安全评价等级参数,得到新的参数模型,并根据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车辆的综合运行指标数据计算安全减速距离;最后,基于安全减速距离利用VISSIM软件输出车辆延误事件,根据VISSIM运行轨迹利用SSAM软件输出交通冲突,来进一步确定车辆的减速区间。综上,建立了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交通安全评价模型体系,采用"指标定量+综合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评价后的安全等级,优化了现有动力学模型,利用软件进一步确定提高通行效率的减速距离,保障车辆减速阶段的转向合流,保障道路交通组织的安全,实现道路施工期间的顺畅通行。研究表明:交通组织模型结构首先在宏观层面确定大交通环境下高速公路运行的风险等级,然后微观分析改扩建期间节点交通组织的安全及通行效率,对现状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的交通组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电动汽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揭示设计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设计并开发了一套远程监控平台。该平台基于GPS数据,采用投影法和曲线拟合算法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故障诊断为例,提出了基于阈值原则,采用QTouch开发平台软件和Matlab软件进行电池状态和故障监控的方法;选择典型的城市行驶工况,对所开发的平台进行了实车测试。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实现电动汽车远程数据的准确采集与监控,对车辆各总成进行实时故障诊断并作出报警提示,也可对电动汽车进行性能分析与评价,满足电动汽车远程监控与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交织区车流的横向干扰突出,交通安全不容忽视。基于车辆安全运行所必需的纵向和侧向空间,提出了车辆限界的概念,分析并量化了基本安全限界和充分安全限界,明确以事故区、危险区和安全区描述车辆的运行安全状况,进一步提出了交织区安全评价的替代指标-危险系数和事故系数,并建立了替代指标模型,给出了评价模型的使用流程,以仿真实例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汽车动态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通常运用主观评价方法或客观评价方法对操纵稳定性进行验证和评价。文章进行了基于驾驶模拟器的汽车操纵稳定性主客观关联技术研究。首先基于驾驶模拟器,运用试验数据标定后的车辆模型,生成了用于主客观关联研究的大量车辆性能数据;基于这些数据,运用岭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主客观关联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文章的研究成果可以优化车辆性能开发流程,提升车辆开发效率,为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开发、评价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耿华  张涛  连小珉  杨殿阁 《汽车工程》2007,29(11):929-933
为了改善北斗卫星定位性能,基于卡尔曼滤波设计了北斗卫星与车载传感器的数据融合算法。算法包括车辆方向融合和车辆位置融合两部分,前者融合电子罗盘和陀螺测量得到的北向角及其变化率,估算北向角的真实值;后者首先同步车速矢量与北斗卫星测量得到的车辆位置矢量,再根据融合结果估算车辆定位信息。为了验证数据融合算法,设计了北斗卫星与车辆状态信息采集系统,利用本系统采集的实车数据进行的仿真计算表明,算法能够提高定位频率、减小定位误差,提高北斗卫星定位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路径规划及路径跟踪控制是智能汽车研究的关键技术,而复杂、时变的交通环境给智能汽车的路径规划与跟踪提出严苛要求。针对现有局部路径规划方法只适用于较为简单的工况,无法应对多车道、多静/动态障碍等复杂工况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优化思想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利用样条曲线曲率变化均匀的特性,在s-ρ曲线坐标系中生成了一组参数化候选路径簇;考虑动态碰撞安全影响,在碰撞带约束下结合道路法规限制及车辆动态安全要求,规划车辆速度;此外,综合考虑静态安全性、舒适性、目标车道、道路占用率等影响因素,以选择最优路径。在路径跟踪层面,基于预瞄理论设计鲁棒性好、跟踪精度高的分数阶PID路径跟踪控制器,以跟踪误差最小为目标,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最后,基于Simulink/CarSim建立联合仿真平台,设计多车道,多静/动态障碍的复杂工况以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评价函数中引入动态安全评价指标、目标车道评价指标以及道路占用率指标,极大地提升了规划器性能,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根据驾驶环境自主调整速度,降低换道次数,从而保证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提升了通行效率,使该算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复杂动态环境下的避障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弯道转向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员操纵数据分析和学习的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人-车-路软硬件综合模拟驾驶平台,采集了多位驾驶员在不同弯道上的转向操纵数据及车辆状态数据;然后,采用离散分析和拟合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建立转向行为评价体系进行数据评价与筛选;最后,将筛选后的驾驶员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弯道转向控制器。仿真和实车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很好地模拟熟练驾驶员在弯道上的转向行为,并能够保证车辆在弯道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无人驾驶车辆变道超车场景,研究基于REINFORCE算法和神经网络技术的无人驾驶车辆变道控制策略。通过车辆动力学模型确定模型的反馈量、控制量和输出限幅要求; 设计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结构,根据REINFORCE算法设计控制器训练方案; 分析经验池数据数值和方差过大的问题,提出1种经验池数据预处理的方法以改进控制器训练方案; 结合无人驾驶车辆运行场景,分析和研究强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奖励分布稀疏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1种基于对数函数的奖励塑造解决方案; 与PID控制器和LQR控制器进行对比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PID相比,该控制策略有更小的最大误差,变道过程更安全; 与LQR相比,该控制策略性能表现接近,以此证明其用于无人驾驶车辆变道控制任务的可行性。此外,记录在不同平台下该控制策略的执行时间以证明其实时性和在轻量级平台运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车辆起步加速过程驾驶性客观评价和优化的需求,通过对实际客户驾驶行为大数据样本的分析,构造了基于客户体验的起步加速客观测试评价工况.将起步加速工况进行了驾驶性特征提取和细分.并从响应性、平顺性、收敛性和风格等方面对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了设计.通过对竞品驾驶性的测试和指标分析,获得了驾驶性评价指标以及驾驶性正向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2.
Domestic automobile insurance claims were investigated to correlate the driver neck injury risk with the safety rating of the head restraint, the severity of vehicle damage, and other human factors. The results of ou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 that the risk of neck injury for the driver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vehicle size, use, driver gender, driver age, impact direction, accident location, and safety rating of head restraint, depending on vehicle the damage level which is assumed to imply impact severity during a rear-end crash accident. One of the unique findings from domestic insurance claims from low-speed rear-end crash accidents is the frequent reports of lower back injury together with whiplash. Thus, the risk of lower back discomfort is also included in this statist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外有关汽车内部凸出物试验的标准中均只将假人头部作为参考指标;而正面碰撞法规和C-NCAP(2021版)中均将假人的头、颈、胸、骨盆、腿等部位损伤值作为衡量汽车安全性能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通过滑台碰撞试验方法,对汽车内部凸出物试验测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假人的头、颈、胸、腿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95th假人的骨盆位移量过大,造成假人下半身受到损伤更为严重。因此,本文建议乘用车内部凸出物试验测评方法中,应适度考量假人多个部位及其损伤指标,旨在不断完善我国汽车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汽车安全性能,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的乘车安全。  相似文献   

14.
在广泛调研广东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危化品车辆的停车配套及服务区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设计、筛选服务区危化品车辆停放的适应性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的赋值标准与权重,建立服务区危化品车辆停放的适应性评价体系。选取梁金山、鲘门、横石水、忠信和蚬岗5个典型服务区作试点,运用该评价方法判断各服务区危化品车辆停放的适应程度,并与实际调研情况比对,说明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结果为高速公路危化品车辆的停靠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交通事故卷宗、交通事故视频信息数据,研究机非混行交通环境下典型交通事故形态,构建了面向机非混行交通环境下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旨在针对我国较为特殊的机非混行环境下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场景及测试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分析了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的构建需求,建立交通事故数据筛选标准,得到133例可用于构建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数据集;其次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行驶要求,对133例交通事故的发生地点、车辆行为、道路类型、环境光线等方面进行解构分析;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建立了5类典型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模型,并分析了不同场景模型的关键要素,为实际道路测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动力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致命隐患,为了减少电池热失控而引发的一系列电动汽车自燃事故,文章对电动汽车自燃和电池热失控的机理进行分析,从电池包防火能力、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整车非金属阻燃性能几个方面,来提升电动汽车的整车防火安全能力,并对电动汽车的防火安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scope and the methodologies for enhancing active safety of road vehicles by sens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ntroduces statistical data of traffic accidents in Japan, 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rive recorder for accident/incident survey and analysis. Based on vehicle dynamics data, the algorithm of the drive recorder for capturing near-miss incident data is introduced.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reviews control problems of vehicle dynamics on micro-scale electric vehicles for enhancing vehicle dynamics and driving assistance function. In particular, the direct yaw moment control using in-wheel-motors and the active front steering control algorithm are described.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adapted to driver characteristics and traffic situations. This part mainly describes an adaptive system, which adjusts the assisting manoeuvre depending on individual driver behaviour and situation, and som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using the active interface vehicle and driving simulator. Finally, some perspectives and new challeng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vehicle control technology are mentioned.  相似文献   

18.
只有较少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源被用于建立基于碰撞速度信息的乘员损伤模型,致使所得到的模型精度差。为此,提出了基于车辆变形深度的乘员损伤模型。对美国不同制造年代和车辆级别的事故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论证出车辆变形深度与乘员损伤风险具有相关性。以车辆变形深度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乘员损伤模型。不同种类车辆的乘员损伤模型拟合精度R2约为0.9,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为进一步验证,以此模型为基础,评价智能驾驶系统的有效性。以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为例,对比基于变形深度和速度变化量信息2种方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结果表明:2组结果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验证了基于变形深度的乘员损伤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仅需要事故数据库中准确的变形深度信息,能够获得更多的事故数据支持,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于不同类别智能驾驶系统的评价需求。  相似文献   

19.
电动汽车滑行制动能量回收过程的驾驶性是车辆纵向动力学瞬态品质的定性描述,为定量评价能量回收制动的驾驶性,对滑行制动过程中的减速特性进行分析,提取了最大减速度、减速滑行距离、最大减速度变化率、减速度变化率稳态占比4个客观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主观评价与客观参数的一致性。基于客观评价指标,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主观评价预测模型。通过7台新能源车型共计18种能量回收模式下的综合评价,验证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基于主客观综合分析建立的评价体系能把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有机结合,实现驾驶性的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简述了评价条件对催化转化器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了样车对 催化转化器净化性能评价结果的重要影响,指出了催化转化器认证时指明其适用车型的必要性,建议任选转化效率或汽车排放量来评价催化转化器装车时的净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