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嘉靖三十四年(1555)郭汝霖受命往封琉球中山王尚元,由于史料的缺乏,册封正使郭汝霖的生平事功、郭汝霖代替吴时来使琉、中国拒绝琉球领封请求等问题多语焉不详,无法得到深入讨论。但通过一些鲜为学界注意的地方志、学界新发现的"朋僚赠送诗文",以及郭汝霖本人的《石泉山房文集》等材料,可以丰富郭汝霖的身世事功,展示时人对原册封使吴时来的多元看法,揭示在"倭寇祸华"背景下中国拒绝琉球领封请求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不当示怯"于日人。同时对比郭汝霖的《重编使琉球录》和陈侃的《使琉球录》,可知郭录在"重编"中有"删文"、"增文"和"改文"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2.
在中琉建交五百多年间,中国派出册封琉球的使团共计25次,这些册封使团的人数众多,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七百余人。而航海日期少则数日,多则近一个月。本文力图从历代册封使录中,对明清时期册封琉球的使团在航海过程中的敬神活动、饮食、医疗卫生条件、娱乐活动四个方面,以具体事例,加以考察,来了解当时中国人的航海生活。  相似文献   

3.
关于钓鱼岛的认知,古代琉球人有几种主要的文献涉及,但分析琉球古文献上的记载,以及琉球人编纂的航海史籍,都可以清楚地知道,琉球人对钓鱼岛的一切认知都源于福建人的航海实践,我们从中国与琉球的航海水平也可以证明,航海技术远远超越琉球的中国人,才是钓鱼岛最早的发现者、命名者。  相似文献   

4.
14世纪下半叶,在中国海洋贸易兴盛、东亚华夷秩序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并得到广泛传播。琉球的地理位置以及越海册封的独特方式为妈祖信仰在琉球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官方支持,并于14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由册封使团祭祀、朝(接)贡使团祭祀、其他官方祭祀组成的琉球王国妈祖祭祀活动,体现了妈祖信仰在官方支持下对琉球传播的两个重要特点,即系统性和本土化,其对琉球妈祖信仰的保存和恢复产生重要影响,为中国文化输出战略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长期于中日间维持某种特殊地位的琉球王国,其流传至今的古文献,除早为我国学者熟悉的《历代宝案》《中山世谱》等汉文文献外,还有一批以“近世候文”体写成的日文文献。后者由于存在文字解读上的困难,以往研究中很少被国内学者利用,但其中大量涉及中琉政治、贸易及文化往来,尤其是揭示日本萨摩藩如何于幕后操控琉球对华朝贡贸易的内容,无疑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两国关系不可或缺之材料。乾隆中期琉球王府评定所以国内士族为主要对象先后两次发布的《旅行须知细则》,即为反映清代琉球对华“隐蔽政策”的重要史料。结合该文献对中、琉汉文史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再研究,可使我们发现诸多看似意外的漂流事件背后,存在一直为琉球方面努力掩盖、不能被中国人知晓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位于东中国海大陆架上的钓鱼岛列屿,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文献、地理和地质构造、以及国际法的角度来评判,其领土权皆属中国。正因如此,本文着重强调,研究钓鱼岛问题应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论证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尤其应以适合国际法的史料为依据。否则只会徒增纷扰,使钓鱼岛问题研究更加复杂化;甚至授人予柄,效果适得其反。史家陈寅恪的"考据三法",对我们研究边疆史地、特别是钓鱼岛问题亟具指导意义。尊重前人学术成果,引述他人著作必须注明出处,这是起码的学术规范;以杂撮他人著述为能事,自欺欺人,最终必然害己误人,学术界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中国政府的册封琉球使团皆以福州为出洋、返国的惟一口岸.在福州进行渡海前准备的间隙,册封使们往往会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游玩福州的著名风景地.这种游玩除了一般的游览、宴饮之外,一项较有品味的内容就是宾主们吟诵唱和、赋诗抒怀,或铺纸研墨、挥笔作记题名.他们的即兴之作有一部分后来就成为该游览地的摩崖石刻,为风景区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8.
正中日钓鱼岛问题之争,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场外交斗争中,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归属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大量历史资料与法理证据表明,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些史料对于我们维护领土主权完整与海洋权益是十分关键而有利的。海内外学界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迄今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对资料的误读误用和资料的欠缺不完整,严重  相似文献   

9.
赤木文库本《广应官话》中保留了三则清代闽琉交流史料,一则是见于《历代宝案》的闽县林合兴商船杠椇清册,属于雍正十年(1732)中琉海难救助史料;另一则是雍乾时期闽中进士刘敬与和琉球人的友好交往记录;最后一则是闽地流行的《新刻官话汇解释义音注》等官话正音书的引文,属于乾嘉时期闽琉文化交流的史料。这些史料一方面说明琉球官话课本语料来源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在闽琉交流史研究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现存的韩国古舆图多数是朝鲜时代(1391-1910)的作品,其中所绘制的琉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出现在世界总图中;二是单幅的琉球国图。前一类所谓的世界总图包括"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华东舆地图""王泮舆地图朝鲜增补摹绘本""混一历代国都疆理之图""天下舆地图""舆地全图"以及各类"天下图"等,这类地图通常以中国为中心,中国的内容也最为丰富。后一类除了1471年《海东诸国纪》中的"琉球国图",主要存于18世纪中叶在朝鲜开始流行的"地图帖"内,这种"地图帖"通常还包括圆形的"天下图"、中国全图、日本国图和朝鲜八道图。梳理这些古舆图所绘制的琉球,并将之与中国明清舆图中的琉球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朝鲜古舆图的琉球形象是多元而丰富的,一方面沿用中国古舆图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也基于其自身对琉球的认识,17世纪之后还部分受到传入的西方传教士汉文世界地图的影响。这个时期朝鲜作为中国周边地区,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并强调与自己相对应的中国周边其他地区的存在。明清东亚海上交往活泼的态势由此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清代,漂流是维系朝鲜和琉球交往的主要通道,漂流民的琉球见闻成了朝鲜获取琉球情报的主要来源。由漂流民带回朝鲜的琉球资讯,是基于漂流民在琉球较长时间的体验和观察,其准确度较高,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8种18—19世纪朝鲜学者撰写的漂流民琉球见闻记录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朝鲜社会获取的琉球资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琉球风俗和社会体制的资讯;二是琉球和周边国家关系的资讯;三是关于琉球地理的资讯。这些琉球资讯在增加朝鲜的海外知识的同时,为朝鲜客观准确的认识东亚世界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清代涉台文献中,记录了诸多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文字和图录信息,充分证明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属于中国的不争事实。通过翔实考证,大量史料证据表明,有清一代中央政府对钓鱼岛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辖,而钓鱼岛为台湾附属岛屿已是国际性共识和世界地理常识。这些中外文献资料,有力地回击了日本方面颠倒黑白、罔顾历史事实的荒谬言论。  相似文献   

13.
任鹏举 《城市交通》2021,19(5):129-130
《全球城市史》中文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作者乔尔·科特金是一位全球公认的世界经济学和社会学权威,其研究范围覆盖城市学、未来学、民族学等诸多领域,出版《部族》《新地理》《全球族》等多本专著.本书记叙了城市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兴衰演变,对城市发展的普遍性与城市成功的因素两个命题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不同类型城市的现今缺陷并给出了未来发展建议.阅读本书,对我们研究城市历史、预测未来走向有很大启发.同时,书中阐述影响城市成功的因素也对我们继续研究城市发展真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中国与江户日本的交往中,日本船只并不前往中国,惟有中国商船前往日本,且仅在长崎一地进行贸易,即便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也知晓这一清代日中关系的基本形式。对于研究者来说,研究本国与外国的相互交往时,出访的使者们在彼国逗留期间的住宿问题也是了解各自国情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我们所知,明清时期,访问中国的朝鲜使者与琉球使者是住在中国政府提供的驿馆之中的。与此相对的,在没有册封等外交关系、只有贸易往来的清代日中关系中,来航的中国商人们在贸易期间是怎样逗留在长崎的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郭正忠教授的《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出版已经十年。该书对一千多年间中国度量衡的纷繁实况和变迁历史做了详尽的阐述 ,填补了前人论述的空白 ,并对许多早有定论的成说提出了大胆质疑 ,予以匡正。该书以新颖的视野看待传统的度量衡问题 ,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书中对宋代度量衡管理体制的阐释 ,尤为详尽。该书资料翔实 ,考据精审 ,虽已出版十年 ,其学术价值迄今不减 ,是一部不应被束之高阁的好书。  相似文献   

16.
本详细介绍了《现代词典学入门》的主要内容和该书的独到之处。认为该书的引介将对我国词典学理论的构建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全面分析该书内容的基础上,笔还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元末明初林浦乡村的一些概况、林浦林氏家族的科举成就以及通过比照濂浦《林氏家谱》、福州《藤山蔡氏家谱》与琉球久米村《林氏家谱》、《蔡氏家谱》中有关林喜、蔡崇的记载,推测久米村蔡氏始祖蔡崇可能为林浦蔡氏后裔,而非出自泉州南安蔡氏。简言之,即对中琉历史交往中所涉林浦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本文的撰写能够对中琉历史关系的某些细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久米三十六姓"始祖问题的继续考察作一粗浅的探求。  相似文献   

18.
本根据有关献对《诗经》的论述,并参考其他古典献,对高亨的《诗经今注》进行了分析。在充分肯定该书成就的前提下,认为它有几点不足:没有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解说诗歌时脱离诗歌形象,刻意求新;改旧说中的“比”、“兴”以求新义;使用通假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此外,该书还有贴阶级标签,附会政治内容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以整理研究台海文献和琉球、日本文献史料著称的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近来又推出力作,由该中心谢必震教授主编、吴巍巍研究员副主编的六卷本《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于2019年9月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成果之一,经谢必震教授团队夙兴夜寐的不懈努力,方始铸成六卷本煌煌巨著。  相似文献   

20.
《缀术算经》(1722)是江户时代的一本重要的和算书,中日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内容,然而对于该书十二道算题中的“解题本术”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只有一些零星讨论,并没有展开系统研究,至于其“缀术”的本质,一般均认为是今日所谓的归纳法.事实上,其“缀术”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十二道算题的“解题本术”之中.本文通过对“解题本术”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其“缀术”的本质乃将“算法单元”连缀起来的方法.其中的“法则、术理、员数”是对数学内容的分类,“理”、“术”、“数”是解法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据理探”和“据数探”则是缀术的基本方法,数学内容、解法系统、探索方法共同构成了《缀术算经》的数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