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管道漏磁检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漏磁检测技术在国内管道内检测领域的应用实际,介绍了漏磁检测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漏磁检测器、地面标记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主要介绍了漏磁检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及霍尔效应原理,分析了线圈式探头和霍尔元件探头拾取的缺陷漏磁场的信号特征.介绍了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及数据分析系统对于含缺陷管道的完整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针对管道漏磁内检测图像化显示研究,采用磁偶极子模型建立漏磁场分布与缺陷特征之间对应关系。建立Φ219管道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永磁场对不同缺陷及管道部件的漏磁信号分析,提取管道周向360°上径向漏磁信号,并将漏磁内检测信号转化成漏磁内检测图像。结果表明,通过对漏磁数据进行图像化显示更加直观辨别缺陷及管件特征,并对后续图像处理表征缺陷大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管道漏磁内检测器为载体,通过对管体进行在线的漏磁内检测,可以达到量化管道缺陷、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文中介绍了管道金属损失漏磁内检测技术,分析了油气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原理及漏磁内检测系统组成,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管道缺陷尺寸对于漏磁场信号的影响,验证了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用于检测管道腐蚀缺陷的漏磁检测方法已运用多年,但传统的轴向漏磁检测方法无法检测到狭长的轴向腐蚀缺陷,使用周向漏磁检测则能很好地弥补轴向漏磁检测的不足。周向漏磁检测及其信号分析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采用A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周向漏磁检测模型,并进行了电磁场模拟;对仿真模型提取的漏磁信号与腐蚀缺陷的尺寸信息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应用BP神经网络定量分析油气管道腐蚀缺陷与漏磁信号的关系。结果表明:漏磁信号能定性地判断腐蚀缺陷,而使用BP神经网络方法可以定量地确定管道腐蚀缺陷尺寸,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精度,同时也为油气管道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漏磁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总体设计方案和系统构成,提出了漏磁信号智能化处理的流程,探讨了管道缺陷与管道特征的甄别方法。由于缺陷漏磁信号受到管道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找到这些影响因素的规律并加以补偿,经过补偿后的信号为管道漏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以及客观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设备以气缸为动力源,靠气缸伸缩产生蠕动前进,通过励磁、漏磁信号采集、消磁等环节来达到管内行走检测的目的。由于采用钢刷支撑结构,因而又具有扫线功能,可将管道内的砂石杂物推出。它具有检测距离远,定位准确可靠,设备结构简单易维护等特点,在无损检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管道漏磁腐蚀检测技术及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和普及,为管道维护和管道管理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提高检测数据和维护开挖时的定位精度,可使管道腐蚀检测更好地为管道维护、大修服务。通过对管道磁腐蚀检测器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影响管道漏腐蚀检测器定位精度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检测器定位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管道在线检测运行环境特殊,空间有限,对管道漏磁检测的磁路设计造成了很大限制。为了在有限的设计空间内实现有效的磁化强度检测,根据管道漏磁检测设备的实际运行环境,分析了管道漏磁检测磁化装置的限制条件,结合管道内检测设备的机械结构特点,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管道漏磁检测设备的磁化装置进行了设计和优化,计算效率高,仿真结果直观,为管道漏磁检测设备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漏磁检测技术在管道检测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漏磁检测的原理,介绍了基于漏磁原理的检测系统组成,以及在长输管道及工业管道检测中的工程应用。详细分析了漏磁检测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国内漏磁检测技术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管道内检测已进入立法阶段,相关标准的初稿已基本完成,未来漏磁检测技术将在维护管道安全生产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线管道缺陷常用检测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使在线管道检测过程中更好地采集技术指标中所要求的缺陷信息,根据国内外管道缺陷检测方法的原理、现状、应用范围,分析了漏磁检测、超声波检测、远场涡流检测、射线检测等多种缺陷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其中3种主要检测方法(漏磁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涡流检测法)作了对比研究,得出漏磁检测法测量速度快,对管道内的光滑程度要求低,更适合检测被腐蚀的管壁的结论.因此,选用漏磁检测方法作为输油管道内腐蚀缺陷检测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北气田实际生产运行状况,选择漏磁检测方法对北干线进行管道内检测和完整性评价。对比发现,北干线内外部金属损失在3次检测中的深度差均小于±10%wt,内部及外部金属损失无明显增长,腐蚀速率没有显著变化,管道处于良好状态。使用ASME B31G方法进行管道剩余寿命预测,在最大允许操作压力下,没有金属损失需要在再检测周期内计划维修。通过定期监测、清管作业等方式,有效减少管道积液,提高输送效率,降低输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卡套接头与其连接管的连接是一种特殊密封结构,针对其匹配密封性,在气压、水压检验基础上提出了更严格的密封性检漏要求,要求在充正气压的条件下应能对泄漏部位进行定位同时对泄漏率进行半定量检测。文中结合要求分析了卡套接头与其连接管的密封结构特点,总结气压、水压检验的检测工艺流程和不足,提出了采用正压氦质谱检漏方法,通过氦质谱仪搭建检漏系统,合理选择正压法吸枪技术对组件进行密封性检测。试验实施效果良好,结果表明氦质谱检漏相较于气压、水压检验更加灵敏、准确,更能验证密封结构的可靠性,提出正压氦质谱检漏方法在卡套接头与其连接管密封的检测中,应注意检测的背景环境、密封连接重点部位检测时扫查速率和距离的控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的管道环焊缝数字射线检测设备仅能实现静态成像,曝光时间过长,成像结果由多张图像组成,增加了判读工作量和图像评定难度。管道环焊缝X射线数字成像动态采集系统解决了这些问题,采集面板在电机的驱动下沿着轨道匀速行驶,采集图像无缝无重叠地连续实时显示,最终形成一幅完整的管道焊缝扫查图。针对数字射线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的TDI原理、TDI扫查的时钟同步源、CMOS平板探测器中偏置电压的刷新和面板校准等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完成了X射线数字成像动态采集软件的设计和编程,并在管径813 mm、壁厚12.5 mm的管道环焊缝上进行检测试验,采集图像中缺陷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3.
跨海架空管道主要位于浅海区域,检验人员难以接近,大部分检验项目只能采用非接触式检验方法。根据跨海架空管道的特点,介绍了管体腐蚀状况检测及安全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该方法可实现对管体缺陷的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超标缺陷进行安全评价,且具有检测时不停输、不去除防腐涂层、实时在线检测的特点。应用上述方法对某跨海架空管道进行了检测评价,通过对管体腐蚀缺陷的检测评价,提出了确保管道安全运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中对某公司生产的铸铁管存在的内衬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利用现场分析与统计分析查找出内衬起泡和内流内裂是造成水泥内衬降级的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两个因素,采取了有效的改进措施。通过对托轮、压轮和挡轮装置进行改造,调整衬层机转速,规范了养生制度以及试验调整配料工艺参数等,铸铁管存在的内衬缺陷得到了显著改善,对提高铸铁管整体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有气体管道泄漏检测技术中,多采用打孔装表的感测方式,这不仅给被测量带来影响,还会造成新的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非介入式的气体管道泄漏检测方法,采用压电声波传感器,粘贴在气体金属管道外壁,检测管道内部气体介质传播的低频泄漏声波信号.介绍了实验平台的搭建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这种非介入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长输油气管道施工和抢维修过程中,施工现场“碰死口”下短管工序对钢管切割和管端坡口的需求,研制一套机械分瓣式钢管切割机设备.该切割机使用安全的冷切割工艺,钢管母材的性能不会改变.采用分瓣式联接结构,通过夹持机构将两瓣固定在钢管外壁上,通过刀盘的旋转和刀具的自动进给,能够同时实现钢管的切割及管端坡口的功能.现场实验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多轮内检测外部不确定因素和误差的共同作用,多轮间里程数据存在一定差异,难以实现管道缺陷的对齐,人工开展内检测数据对齐的工作量巨大。文中针对管道多轮内检测数据对齐算法展开研究,建立相关模型以提高数据对齐工作效率,分析了解管道动态,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将算法应用于在役天然气管道的三轮内检测数据,实现了球阀、管件、弯头、环焊缝、缺陷等特征向基线的对齐,对齐结果与基线偏差精确至0.01 m。  相似文献   

18.
开挖检查是挖开管道直接观察和测试管道腐蚀及防护状况的过程,是管道外检测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对管体存在的缺陷点破损程度的判断,主要由现场工作人员根据经验,由管道防腐层的缺陷点尺寸来判断破损程度。但是影响缺陷点破损程度的还有管体的阴极保护、杂散电流、管体表面腐蚀等情况。为了综合评价各种因素对缺陷点破损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2007年、2008年西气东输东段3个标段的开挖数据,考虑管体的腐蚀情况、土壤腐蚀性、是否漏出管体、杂散电流干扰情况、缺陷点在管体上所处位置、管段类型(直管、弯头等)等6个方面对缺陷点破损程度的影响,提出一种新的判断管体缺陷破损程度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