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掌握橡胶改性沥青基本性能变化规律,研究橡胶粉基本参数对其各项性能的影响,文章通过针入度试验、软化点试验、黏度试验、延度试验和弹性恢复试验,分析温度、胶粉掺量、胶粉粒径变化对两种不同基质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橡胶粉显著改善了基质沥青的高温性能,降低了沥青的温度敏感性,随胶粉掺量的增加,针入度、软化点和黏度均呈增加趋势;随胶粉粒径细度的增加,针入度呈下降趋势,软化点和黏度呈增加趋势;橡胶粉提高了基质沥青的低温延度性能和弹性恢复能力,橡胶粉改性后降低了70~#、90~#沥青间的低温差异性能;随橡胶粉掺量的增加,低温延度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掺量为20%时的低温延度值最大;橡胶粉掺量在15%~20%时,橡胶改性沥青的弹性恢复性能提高幅度显著,掺量20%时,弹性恢复性能增加幅度较小。结合上述指标分析,橡胶粉与基质沥青的融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范围,在未添加其他改性剂的条件下,建议橡胶粉合理用量控制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2.
文章为分析蔗渣纤维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指标的影响,通过自制蔗渣纤维开展以蔗渣纤维掺量、硅藻土掺量、剪切时间为三因素的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针入度、延度以及软化点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蔗渣纤维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后,可提高其软化点,降低其针入度和延度;蔗渣纤维、硅藻土掺量分别是影响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的主要因素;不同水平下,蔗渣纤维、硅藻土掺量以及剪切时间等因素对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等变化规律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长途运输对工厂化生产的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长途运输前后橡胶沥沥青性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成品橡胶沥青经过远距离运输后,软化点和弹性恢复降低,针入度和延度增大,其中延度变化最明显,针入度和弹性恢复次之,软化点变化的显著性最小。为保证长途运输后成品橡胶沥青的性能稳定性,针入度降低值宜<10.0 mm,弹性恢复降低值宜<3.1%,延度增大值宜<4.69 cm。  相似文献   

4.
天然橡胶具有自粘性好,柔韧性优等特点,是一种生物可再生资源.为响应国家绿色低碳要求,提高沥青混凝土抗裂能力及自愈能力,文章先以天然浓缩胶乳制备改性沥青,并开展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及动态剪切流变仪温度扫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橡胶胶乳改性后针入度减小、软化点提高,延度显著增大,仍呈现粘弹性特性,可改善沥青的黏弹性性能,增加沥青的柔韧性和自粘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不同多聚磷酸掺量(0.5%、1.0%、1.5%)下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感温性能、流变性能、老化性能进行研究,文章采用针入度试验、软化点试验、延度试验、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测试了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车辙因子、相位角,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多聚磷酸后,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感温性能和抵抗永久变形能力、抗老化均得到改善,但其低温性能会降低。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30个不同配方的橡胶粉与SBS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指标的测试,研究了橡胶粉目数、掺量及SBS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橡胶粉或SBS掺量的增加,复合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弹性恢复及布氏黏度增大,高温性能明显改善,而20目橡胶粉比40目橡胶粉对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更有利。最终优选出高温性能优良、技术经济优势明显的橡胶粉与SBS复合改性沥青配方:20目橡胶粉∶SBS∶基质沥青=16%∶2%∶82%。  相似文献   

7.
将废橡胶轮胎粉(Rubber powder,RP)添加至沥青中制备胶粉改性沥青,既能解决废旧橡胶轮胎对环境带来的黑色污染,又能改善提升沥青路面路用性能。但由于胶粉颗粒在溶胀后与沥青的相容性差,单一胶粉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不佳。鉴于此,引入生物废油杂多酚(Heteropolyphenol,HP)对废橡胶粉进行改性。采用相色谱-质谱联用试验和同步热分析试验分析杂多酚作为沥青改性剂的可行性及其适宜改性温度;制备不同复合配比下的RP/HP复合改性沥青,并对其物理-流变性能进行测试分析;通过改性前后沥青三大指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及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幅度,确定RP/HP复配的最佳掺量。试验结果表明:胶粉和杂多酚颗粒相互接触会形成凝胶膜连接,其与沥青形成的半固态连续结构会促使RP/HP复合改性沥青的物理-流变性能显著提升,且推荐的胶粉与杂多酚的最佳掺量分别为18%和4%。  相似文献   

8.
文章制备了16种不同掺量的纳米SiO2/蓖麻油复合改性沥青,通过沥青三大指标试验和流变性能指标试验,研究纳米SiO2和蓖麻油对复合改性沥青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会降低复合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和延度,增加软化点,蓖麻油具有相反的作用;纳米SiO2对高温性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蓖麻油则相反;对于低温性能,蓖麻油具有明显优势,纳米SiO2则会降低沥青的低温性能;从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考虑,蓖麻油掺量应≤6%,而纳米SiO2掺量应尽可能大;当蓖麻油掺量>3%,纳米SiO2掺量≤6%时,可以很好地保证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因此,掺有4%纳米SiO2和3%蓖麻油的复合改性沥青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橡胶粉目数、掺量、基质沥青种类以及加工工艺等主要因素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四个因素对橡胶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弹性恢复具有影响,但是并不很显著,而对橡胶沥青的粘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明确温拌剂对基质沥青的改性机理,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温拌剂掺量时,沥青软化点、针入度、针入度指数和黏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温拌剂对基质沥青高温性能、感温性能和黏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拌剂掺量的增大,沥青的软化点增大,温拌剂的掺入能明显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随着温拌剂掺量的增大,针入度逐渐降低,针入度指数逐渐增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逐渐变好;当温度低于100℃时,增大温拌剂掺量会使沥青黏度增大,而当温度高于100℃时,增大温拌剂掺量反而会使沥青黏度降低。综合考虑,当温拌剂掺量为2%~4%时,沥青的黏温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为了研究湿热气候条件下高黏改性剂对沥青使用性能的影响,采用常规性能试验和流变性能试验对掺量分别为0%、6%、8%、10%及12%的高黏改性沥青进行了针入度试验、软化点试验、延度试验、动力黏度试验及动态剪切流变仪试验,以针入度、针入度指数、当量软化点、当量脆点及复数模量等作为技术指标对不同掺量下高黏改性沥青的使用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黏改性剂可以改善基质沥青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感温性能、可使用温度范围及黏结性能,适用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通过测试再生SBS改性沥青和新SBS改性沥青不同老化时间后的旋转黏度、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对两种沥青的老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从老化规律、老化速度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沥青不同指标间的老化差异性。结果表明:新SBS改性沥青和再生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的差异性随老化时间增加而降低,再生沥青的总体抗老化能力低于新SBS改性沥青;两种沥青的黏度、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指标的老化速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差异性大小关系为:延度旋转黏度针入度软化点。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沥青路面的沥青材料中含蜡量高,因此路面在高温季节容易泛油,低温季节容易开裂,严重影响路面质量。文章为实现沥青材料的工程性能改良同时合理回收废弃橡胶粉,利用废弃橡胶粉材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改性路用沥青材料(RPMA材料),并在室内对不同橡胶粉掺量的RPMA材料开展了环球软化点试验、低温延度试验、针入度试验以及压力老化试验,研究RPMA材料的路用性能。研究发现:(1)橡胶粉能够有效增强沥青材料在高、低温环境下的表现,随着橡胶粉掺量的增大,RPMA材料的高温软化点和低温延度均呈现出先快速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2)RPMA材料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高于普通沥青材料,材料的针入度系数随橡胶粉掺量增加而呈线性增大的趋势;(3)RPMA材料抗老化性能随橡胶粉掺量呈先增强后变弱的趋势,当RPMA材料橡胶粉掺量为15%时,材料的抗老化性能最优,此时针入度系数损失率仅有3.52%。研究成果可为沥青材料的改良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交联聚乙烯和橡胶作为改性剂对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并通过针入度试验、软化点试验、温度扫描和频率扫描,研究了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用当量软化点和车辙因子评价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针入度、软化点和零剪切黏度均可以较好地反映其高温性能,推荐作为评价交联聚乙烯和橡胶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指标;当交联聚乙烯和橡胶的掺量分别为5%和15%时,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探究SBS/胶粉复合改性对沥青性能的提升效果,文章基于针入度、软化点、延度、60℃动力黏度试验,对比不同SBS、橡胶粉掺量对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确定其最佳掺量,并基于工程实际应用,对SBS/胶粉复合改性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改性剂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软化点、针入度、延度和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DSR)下的相位角研究不同SBS改性剂掺量下的改性效果。研究表明,改性沥青的改性效果与其在制作过程中剪切的时间有密切关系,改性剂掺量越多,所需的剪切时间越长,才能达到有效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Sasobit添加剂对基质沥青三大指标以及运动粘度的影响规律,并与基质沥青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掺加添加剂后,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以及降粘幅度随着掺量增加而增加,延度随掺量增加而减小。结果表明,添加温拌剂后,提高了沥青胶结料高温性能,但其低温性能有一定的降低。兼顾性能要求与降粘效果,建议最佳掺量为3%。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分析SBS改性剂含量的增加对沥青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三大指标的影响,阐述了SBS改性沥青设计、制备与施工要点,并通过试验验证了SBS改性沥青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SBS改性沥青添加高黏度改性剂的方式制备高黏改性沥青,选择7%、8%、9%、10%四个掺量比例进行对比实验,分析针入度、延度、软化点、60℃黏度等指标变化,从而确定最佳掺量为8%时,60℃黏度达到了3.11×105 Pa·s,远超规范≥5.0×104 Pa·s的要求,并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验证了制备的高黏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不同温拌改性沥青材料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文章对掺加温拌改性沥青材料Sasobit和材料A后的沥青胶结料进行了针入度、软化点、粘度试验,并对分别掺加了这两种材料的改性沥青混合料和基质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车辙试验、弯曲蠕变试验及冻融劈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基质沥青相比,改性沥青胶结料的针入度、粘度降低,软化点提高,且Sasobit的改性效果更好;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有较大改善,且不降低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及路用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