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实现了增长,民营自主品牌企业表现较为抢眼,自主品牌基本走出了萎缩不前的阴影。2013年随着"十二五"的迫近,以及新产品投产、新政策的出台,预计今年乘用车整体市场会增长10%左右。  相似文献   

2.
2012年,虽然自主车企总销量同比增长6.1%,但中汽协数据显示,如扣除出口的数据,中国品牌乘用车国内销量增速仅为3.9%。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向记者表示,从去年下半年自主品牌强力反弹的势头看,今年自主品牌的总体表现将会超越去年。去年自主品牌的微增长主要源于年初的销量低谷。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从下半年自主品牌的销量回升看,自主车企的内部调整已经初见成效,并有了一定的增长潜力,2013年,自主车企的整体发展态势有望超过去年。  相似文献   

3.
正为进一步推动天津市国际自主品牌建设工作,提升企业品牌建设能力水平,天津市商务委于7月20日组织全市重点出口企业召开品牌建设培训交流会,并举行首批"天津市重点培育的国际自主品牌"企业授牌仪式。授牌仪式上,天津商务委负责人宣读了第一批入选企业名单并为入选企业授牌。天津市有29家企业36个品牌入选,其中,自行车行业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爱玛"品牌入选"天津市重点培育的国际自主品牌"。天津市商务委今年出台了"十三五"规划,就未来如何  相似文献   

4.
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披露:五月以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渐入佳境。除了奇瑞销量小有回落外,吉利、比亚迪、华晨等多数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都出现大幅增长。其中,仅吉利5月份的销量就高达18565辆,同比增长545%,环比增长7%:华晨销4769辆,环比增长90.53%。据统计,二季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由上年的25%增长到30%以上。饶达预计今年全年的自主品牌将超过37%,年增长率可能达到100%。自主研发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欧美是5%,中国已由1%增长到2%,并且在逐步增大。“十一五”末中国汽车出口将超过百万辆,其中乘用车占70%,自主品牌将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北京汽车累计销量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202%,创造了中国品牌汽车前所未有的"北京汽车速度"。王铭东给我们介绍了2014年北京汽车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规划。今年自主品牌的"十二连降"一直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自主品牌的未来路在何方"类似这样的疑问不绝于耳。而作为自主品牌企业,北京汽车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北京汽车累计销量208303辆,同比增长88.6%,远高于整体市场10.2%的增速水平。其中轿车业务实现累计销售70988台,同比增长158.8%;微车业务实现累计销售  相似文献   

6.
自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总体上呈现减速增长态势,伴随着汽车消费的日益升级,乘用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主流合资乘用车企业凭借产品优势,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利润总额;另外一方面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固守低端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企业经营面临较大挑战。为帮助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改善和提升,本文对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和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进行竞争力对标分析,并针对自主品牌竞争现状提出了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改善和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飞宇 《汽车与安全》2007,(11):32-32
坚持"以自主发展为原则、以开放合作为手段"的发展理念,拓宽自主品牌开发思路,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为主导,通过国际化合作,融会、吸收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技术,从而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自主品牌高端轿车,掌握自主应用的关键技术和持续技术进步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壮大自主品牌——红旗HQ3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8.
关于轿车市场自主品牌份额下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客观角度剖析了自主品牌轿车企业产品在发展空间和市场占有份额面临"缩水"的趋势。并从多角度提出了改变自主品牌轿车企业扭转市场份额下滑趋势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受春节和冰雪天气影响,2月份乘用车环比都呈下降趋势,同比增长、车价小幅回落、自主品牌轿车占销量27.13%左右,乘用车企业环比也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从小到大、由弱渐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整车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提升;产品制造能力、质量水平稳步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中国品牌迅速成长,从"中国制造"发展成"中国智造"。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创新领潮的信心和能力空前强大。作为40年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受益者,《汽车维修技师》杂志将增添自主品牌专栏,以我们的视角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微增长"时期汽车行业运行特点与原因,提出了在微增长常态发展环境下,汽车企业需要积极关注政策变化带来的机会、注重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优化业务与产品结构、精耕细作改善营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日趋饱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强烈,金砖国家开始受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广泛关注。金砖国家经济增长迅速,汽车工业发展却普遍相对较晚,市场潜力巨大。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各国经济状况、开放程度、市场潜力、燃料价格等汽车产业发展主要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各金砖国家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和特征,分别提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进入不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自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总体上呈现减速增长态势,伴随着汽车消费的日益升级,乘用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主流合资乘用车企业凭借产品优势,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利润总额;另外一方面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固守低端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企业经营面临较大挑战。因此,非常有必要系统地进行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竞争力对标,从而指导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改善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实质上包含了四层含义:(1)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竞争力分析是相对于合资品牌企业的竞争力;(2)体现为产品或服务优势;(3)体现为企业持续拥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哲 《时代汽车》2007,(7):106-107
目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需要类似宇通这样的出口订单,更需要越来越多类似于宇通这样的企业,宇通在国际市场上所前行的每一步,都在逐渐显示着国际化企业的气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1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增长“乏力” 据统计,2010年,全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虽然同比增长达到“约法三章”的7%,高于行业平均增幅,但代表乘用车水平的自主品牌同比增长率却只有32.2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占有率也只比上年略微提高1.2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云清 《商用汽车》2016,(4):40-42
从自主品牌高端车型在全国"两会"服务用车中的寥寥无几,到如今宇通高端车型独占今年"两会"高端服务用车的1/3,在自主品牌企业中位列第一,体现了自主品牌高端车辆开始在全国"两会"交通运输服务工作中担纲重任的趋势。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3月如期而至。"两会"上除了关系国计民生的话题之外,吸引人关注的还有各类"两会"用车。同往年一样,为了服务好"两会",客车企业不  相似文献   

17.
今年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上,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杨在答记者问环节首先强调,自此,协会将"自主品牌"改称为"中国品牌"。这一更名在业界引起不少争议,目前,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副总裁朱华荣发布的一条微博将此争议推向了高潮,微博中提到"从4月21日起,长安汽车决定企业官方不再称自主品牌汽车,而是改为中国品牌汽车。"尽管多年的"自主品牌"汽车的叫法已很习惯,朱华荣认为,改为中国品牌更利于与国际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2018年与2013年的出口数据发现,我国狭义乘用车出口增长27%,其中自主品牌仅增长6. 1%,说明自主品牌企业在开拓国际业务方面存在着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就此展开了调研,并提出开拓自主品牌乘用车国际业务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惨淡经营到迅猛发展,从举步维艰到进入国际市场……或曲折,或进步,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一直以来关系着中国汽车强国梦的实现。就在经历过一番迅猛增长之后,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连续12个月下滑的事实宛如入冬前的寒流引起业界的急切关注。基于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出现的严峻形式,9月25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召集各大自主品牌企业人士以及主流媒体存北京首次举行了“中国品牌汽车宣传工作高层研讨会”。十三家汽车企业代表、行业主流媒体代表、汽车行业资深专家针对中国品牌目前市场表现、原因探讨了中国自主品牌在产品发展和产品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从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用率持续走低,已经连续11个月下降,但自主品牌MPV却脱颖而出,成为汽车市场的增长亮点。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MPV的销量占据了MPV总销量的85.1%。自主品牌局面虽然低迷,但MPV继续深耕这一细分市场,或许能够扭转乘用车市场颓势。曾经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汽车细分市场小门类,如今却"咸鱼翻身",销量增长惊人——这就是MPV。2013年,MPV创下了同比增长1.6倍的可观成绩。2014年上半年,MPV销量增长势头不减反增,4月份同比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