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纵向通风隧道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及通风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大气扩散方程导出了计算纵向通风公路隧道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和给定隧道内空气质量设计标准计算所需通风量的方法,并考虑了隧道洞口进风空气的污染物浓度和竖井送风景空气污染物浓度对计算机新风量的影响。通过某高速公路隧道内CO、HC和NOx浓度的实例计算实例计算表明:计算浓度值与实测浓度值非常接近,其线线性相关系数r^2在0.7926-0.8913之间。  相似文献   

2.
针对两河特长公路隧道左右线通风负荷差异较大的情况,采用双洞互补式通风设计理论及方法,对两河隧道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横向通风道使上下行隧道形成整体通风网络,以下坡隧道内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空气去稀释上坡隧道中污染严重的空气,使2条隧道内的通风均满足娩范要求。互补式通风方式充分利用隧道内部空间与下坡隧道的富裕通风能力,取消通风竖井,使通风系统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检测隧道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掌握通风设备的基本情况,为后期通风系统优化和调整提供正确的设计参数,对甘姆奇克铁路隧道进口工区进行通风系统测试及隧道内作业环境检测。检测及测试结果表明甘姆奇克隧道进口工区系统维护较好,通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隧道通风系统存在的控制策略单一、智能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将模糊控制应用在隧道通风控制中。考虑与通风系统运行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选取实时检测的CO浓度和能见度值与设定值的差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对隧道通风模糊控制算法进行设计和Matlab仿真。通过与传统隧道通风的分档控制方法进行试验比较,发现模糊控制算法可以利用灵活的控制策略,动态调整风机数量,改善隧道空气环境,降低风机的启停频率,并降低设备损耗。  相似文献   

5.
为了优化公路隧道自然开口及射流风机的位置,实现降低隧道建设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影响的目的,以开设自然开口的公路隧道分段式纵向通风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公路隧道的通风数学模型,研究自然开口和射流风机的布置位置对隧道CO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自然开口后,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并非一定优于不布置自然开口;在多自然开口通风方案中,将距离隧道出口较近的自然开口作为排风自然开口可提高分污效果;将自然开口集中布置在隧道后部,同时将较多的射流风机布置在自然开口群后端,可增大隧道出口的实际通风量并降低隧道出口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6.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通风设计至关重要,合理的设计可以将隧道中的气体排放浓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值内。如果设计不合理,一旦隧道中其他的浓度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对工作人员和司机造成威胁。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对特长深埋隧道通风方案优化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空气动力学及污染物运动分析发展程序模拟台湾雪山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车行上坡隧道塞车是雪山隧道的最大通风需求工况,雪山隧道通风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将通风竖井和空气互换管道整合一体,故隧道塞车时的最大通风需求可由相邻隧道共同分担。通风竖井或空气互换处是隧道内空气最污浊的地方,通风设备运作使通风竖井或空气互换处的污染物浓度恰能符合安全标准即可;通风竖井较空气互换耗电但排污最有效,空气互换对平衡两隧道通风需求差都有优良效果,两者功能类似。本文模拟雪山隧道在数种不同交通流状况下的通风需求及隧道内的污染物分布。  相似文献   

8.
针对单坡隧道左右线通风负荷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双洞互补式通风方式,详细推导了左右线隧道长度不同、换气风量不同时双洞互补式通风的计算方法;采用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了双洞互补式通风方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利用双洞互补式通风设计方法对某隧道进行了简要的通风设计,通过比较单斜井送排式通风方案和互补式通风方案的配机功率,分析了互补式通风方案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双洞互补式通风方式利用下坡隧道作为上坡隧道的换气竖井,用空气质量较好的下坡隧道内新鲜空气去稀释空气质量较差的上坡隧道内的污浊空气,减小了通风系统规模,均衡了左右线隧道风量,降低能耗,节约了初期投资,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交通量快速增长及车型大型化发展,全射流纵向通风模式已明显不能满足西汉高速秦岭一、二号隧道实际通风需求。为改善隧道通风状况,在秦岭一、二号隧道上行线安装了轴流风机。经对仅开启射流风机和同时开启射流和轴流风机两种工况下隧道内CO和烟尘浓度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开启射流和轴流风机工况下,隧道内污染物浓度较仅开启射流风机的情况下明显降低,隧道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0.
依托雷家坡一号公路隧道工程,研究了小竖井自然通风条件下长路隧道通风控制系统。提出了雷家坡一号隧道冬季通风系统模糊控制方案。该方案能够根据隧道内CO浓度及交通量的变化,实时地确定公路隧道内射流风机的开启数量。在该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射流风机产生的压力及竖井升压力进行计算,得出雷家坡一号隧道冬季竖井升压力可折减2台射流风机的结论。利用上述结论,对原有模糊控制方案进行了修正,从而优化了长公路隧道通风系统,可降低长公路隧道通风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1.
城市隧道内污染物控制标准和通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隧道由于在地理位置、服务功能、交通特性、空气环保等方面与公路隧道不尽相同,隧道内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与公路隧道也有区别,两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城市隧道污染物浓度控制标准的相关规范.基于此,依据隧道内污染物浓度控制标准的确定原则并参考国内外最新成果,提出城市隧道污染物控制种类及浓度标准,为通风系统的合理设置提供理论基础,保证隧道运营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对地质雷达在隧道2次衬砌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跟踪、观察和控制,总结和分析地质雷达用于隧道2次衬砌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减小检测误差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大隧道施工质量控制检测的实施具有确保工程质量和运营期安全的重要意义。以镇胜高速公路五龙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在该隧道中实施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初步建立了长大隧道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体系,便于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提出的利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体系实现控制工程质量的理念可为类似长大隧道工程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TBD234柴油机有害物生成过程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舰用TBD234柴油机燃烧室结构及共轨喷射条件下的工作特点,确立标定工况下的燃烧、NOx生成和炭烟生成模型,并合理修正了模型参数。利用CFD软件对其燃烧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全过程的有害物组分浓度分布结果。结果显示NOx生成主要受燃烧温度和混合气浓度的影响,炭烟主要产生于浓混合气且贫氧的区域。从NOx和炭烟结果的对比发现二者分布区域形成互补关系,反映出控制NOx和控制炭烟的矛盾。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好吻合,从而验证了仿真参数选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各省隧道的建成,我国关于隧道的任务正在从大量建造向建造与维护转型,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效、精准的检测要求,急需一种无须封路的快速检测装备,多功能隧道检测车应运而生。文章先介绍了新规范中公路隧道的检测要求,及传统检测和新兴检测方法,阐述了国内外隧道检测车发展现状,分析了已投入使用的隧道检测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隧道检测车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围绕公路隧道衬砌混凝土火灾高温下的物理力学损伤特征,通过大量的公路隧道衬砌混凝土试件烧蚀试验,及试件烧蚀后的探伤试验(超声波法、回弹法)、强度试验和刚度试验,系统研究国内公路隧道C20~C35常用混凝土标号区间的混凝土材料火灾损伤,给出各种工况下的损伤规律与表现特征。对公路隧道衬砌结构温度损伤形式进行划分,对混凝土材料的火灾后力学性能进行归纳分析,建立衬砌混凝土外观和力学指标与火灾温度的定性、定量关系,总结提出衬砌混凝土损伤等级,为定量与定性评价公路隧道衬砌混凝土损伤状况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少飞  涂耘  王小军 《隧道建设》2015,35(11):1209-1213
交通工程设施是水下公路(道路)隧道的重要配套工程,对保障其安全、高效、节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水下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这一热点问题,分析水下公路(道路)隧道和山岭公路隧道的差异,结合国内外工程建设经验,对水下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设施(通风设施、照明设施、综合监控设施、紧急呼叫设施、火灾探测报警设施、消防设施、逃生通道、排水设施、结构健康监测设施、供配电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要求进行梳理,并总结归纳了4种不同施工工法类型(钻爆法、盾构法、沉管法、堰筑法)水下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设施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翟可 《隧道建设》2013,33(5):388-392
针对富水铁路隧道内道床翻浆冒泥病害,以现行铁路隧道通用图为基础,结合富水隧道地下水水量大且具承压性的特点,对通用图中洞内防排水设施功能分析后提出改进方向,形成以降水压、消隐患、排渗水的富水隧道洞内防排水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并提出了富水隧道洞内增设降水井,调整双线隧道侧沟位置并加深,优化中心水沟井壁设计,道床板下增设渗水盲管等具体防排水改进措施。针对隧底存在虚碴层问题,提出采用水平光面爆破开挖,增加人工清底工序,按隐蔽工程验收及无损探测检查等具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该设计施工预防措施经工程验证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隧道火焰检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目前高速公路隧道中火焰检测技术的研究状况,针对性地对感温光纤、红外以及紫外探测方式在实时性、检测距离等方面进行论述,从火焰的视觉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2方面重点阐述利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隧道火焰检测的思路和特点。研究表明,利用视频图像技术并结合一些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