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2021年7月15日上午,由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中国中铁南方、中铁隧道局承建的我国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深圳妈湾跨海通道工程"妈湾号"盾构从大铲湾段抛填海区域成功始发,标志着工程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妈湾跨海通道工程起于前海妈湾港区的妈湾大道与月亮湾大道交叉处,止于宝安大铲湾片区沿江高速大铲湾收费站及金湾大道与西乡大道交叉处,线路全长8.05 km,分为地面道路和地下道路2部分。地下道路规划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80 km;地面道路规划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40 km。  相似文献   

2.
赵月 《隧道建设》2015,35(6):547-553
依托厦门市轨道交通3号线跨海隧道工程,分析了超长跨海隧道的工程特点、功能需求,针对特点和需求,从地质选线、工法选择和结构设计等方面,阐述了超长跨海隧道的土建方案设计理念,重点对施工采用"盾构+矿山+盾构"的组合工法、海域区间通风排烟道方案、风井位置选择和隧道结构断面形式选择进行了介绍。并对大小洞组合方案、三洞组合方案和单大洞方案进行了方案比选,最终确定采用大小洞方案。最后,对海底盾构与矿山对接、海底超长地铁隧道防灾救援、高水压跨海隧道结构防排水措施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探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路网规划、区域规划为主,综合考虑齐鲁大道北延工程的选线优化设计。阐述了该工程过河咽喉通道的总体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平面路线选线研究过程,为其他区域过河咽喉通道的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水下隧道人员疏散模式,以妈湾跨海盾构段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pathfinder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人员疏散路径选择理论模型,研究“楼梯”、“滑梯”、“横通道+楼梯”3种疏散模式下间距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并对安全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妈湾跨海盾构隧道楼梯疏散模式的最佳间距为80 m,滑梯疏散模式的最佳间距为60 m; 2)在相同条件下,滑梯疏散效果优于楼梯,当间距为60~70 m时,建议使用滑梯进行疏散; 3)楼梯间距为60~80 m时,人行横通道间距可以适当加大,当楼梯间距为80~90 m时,人行横通道间距不宜过大; 4)当隧道发生火灾时,应优先开启上下游范围的排烟口,其次考虑只开启下游排烟口。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功能。在选线设计中应对环境因素进行周密考虑。目前,在快速旅游通道的选线中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引起线路设计人员的重视。文章结合成简快速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介绍快速旅游通道的选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杭瑞高速公路的线位设计为背景,提出了公路选线的原则,说明了互通选址在线位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考虑了资源、区域发展、民众生活等因素对线位布置的影响,指出了客观、深入的地质分析对线位选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琼州海峡铁路跨海隧道全寿命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涵  贺维国  袁勇 《隧道建设》2018,38(9):1513-1519
为研究琼州海峡铁路跨海隧道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合理的隧道工程线位、施工工法,以琼州海峡铁路跨海隧道工程预研阶段设计方案为研究对象,从隧道工程建设全寿命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通过专家调查表方式收集中线盾构法、西线盾构法和西线沉管法3种方案在建设条件、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及运营管理阶段的风险评价基础数据,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专家调查表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和模糊评价矩阵计算风险评价结果。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和专家建议,从预研阶段设计方案中选出中线和西线盾构隧道方案为推荐方案。最后结合琼州海峡铁路跨海隧道工程条件,从地质勘查处理、结构设计优化和工程施工措施3方面,提出控制和降低盾构法方案重大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台湾东部滨海公路改善工程某隧道通过八里湾层与蕃薯寮层,岩性主要为砾岩、砂岩、泥岩及其互层,选线过程考虑地质特性、地形限制与施工维持等因素,并将生态保育、景观美质与工程技术等纳入规划与设计中.惟施工过程遭遇地形变动剧烈、洞口边坡与隧道围岩遇水弱化、依时变形显著等不利因素,历经数度修正设计得以突破.以此案例为背景,提出砾岩的工程特性以及隧道选线与规划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泉州湾跨海通道工程是泉州市绕城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桥梁与隧道的各自优点,利用泉州湾跨海通道工程的现场地形,提出桥隧组合这一新颖的设计方案,并对桥隧组合方案的构思、设计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20,(5)
综合考虑隧道工程的实际地质情况及施工量测体系,选取净空收敛、拱顶沉降、围岩压力、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地下水等5个因素作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动态风险评价指标。采用粗糙集理论确定指标权重,基于云模型基本原理,建立了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可以将施工量测数据量化为动态指标,并随隧道的开挖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开挖情况相吻合,对后期的隧道施工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泉州湾跨海通道工程是泉州市绕城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桥梁与隧道的各自优点,利用泉州湾跨海通道工程的现场地形,提出桥隧组合这一新颖的设计方案,并对桥隧组合方案的构思、设计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作为国内第一条地铁下穿海域的轨道线路,其跨海段为2号线全线的关键工程与控制性工程。该段地质条件复杂,周边控制性因素多,为降低工程风险、减少工程投资、缩短施工工期,从线路、车站建筑、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工程投资等角度对跨海段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熟的隧道设计经验,提出了厦门2号线跨海区间的隧道建设方案,为轨道交通2号线跨海段的线站位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多数研究学者钻研重点在隧道开挖诱发地表沉降规律,但对于其深层位移的规律钻研甚少,且实际工程中获得任意深度土层位移实测数据比较困难,目前土层沉降的计算公式较多,由于基于实测数据的Peck解相对于Mindlin解、随机介质理论、源汇积分解而言,计算公式简单,且在国内多数城市均有较强的适用性,利用平面应变原理和岩土体的不可压缩性,考虑围岩土质概况,利用Peck公式通过简单推导得到隧道任意土层沿其横断面的水平位移积分表达式,通过与已有的案例工程、现有的诸多计算分析方法和平面有限元结果进行比较探究,验证了公式的适用性及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从而为类似工程初步估算深层土体位移提供了简单快速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外公路》2021,41(3):217-220
结合界牌岭隧道衬砌纵向裂缝的成因分析及治理,通过建立裂缝性质判断、反推外力大小及位置、结合地质资料判断裂缝成因、开裂结构综合处治等一条新的研究路线,明确背斜挤压构造发育带的岩质隧道偏压成因,由此总结出存在地质偏压的隧道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选线、支护、防排水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上海地铁在长期运营中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地铁运营安全问题,以上海地铁4号线隧道段监测数据为基础,从隧道变形曲线的曲率半径、相对变曲、绝对沉降3个方面对地铁隧道的变形进行评估,并对其长期变形特征进行探讨,分析地铁隧道变形与其下部土层变形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铁隧道变形由沉降转变为抬升,其开通后3年是沉降转变为抬升的分界点; 2)地铁隧道相对危险的区域(即隧道变形曲线曲率半径小于500 m和相对变曲大于1/250的区域)集中在车站附近,特别是车站和地铁隧道连接处; 3)地铁4号线隧道变形曲线曲率半径的变化主要在地铁运营1年内产生,相对变曲和绝对沉降安全区域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减少; 4)地铁隧道抬升的原因除了隧道下部土层的膨胀,还可能是由于浮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软硬不均地层盾构隧道纵向差异沉降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坚 《隧道建设》2019,39(Z1):57-64
为探明不同海水水位、地层损失作用下穿越软硬不均地层盾构隧道结构纵向变形与发展,依托厦门地铁2号线跨海区间隧道工程,采用相似模型试验,以堆载模拟上覆水位荷载、漏砂法模拟下卧地层损失,分析上覆荷载、下卧地层损失下隧道沉降和曲率半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1)上覆海水水位荷载下,隧道纵向沉降呈“勺形”分布,沉降过渡区范围为20环,原型长度为30 m; 2)随上覆荷载增大,沉降过渡区差异沉降呈二次函数增大,曲率半径呈指数形式减小,当上覆海水水位荷载为7.50 kPa时,原型水压为60 kPa(历史最高水位6 m),曲率半径最小,对应原型曲率半径为156 450 m,远大于《规范》控制值(15 000 m); 3)下卧地层损失下,隧道纵向沉降呈“高斯”分布,沉降槽范围为24环,原型长度为36 m; 4)随下卧地层损失增加,沉降槽差异沉降值呈三次函数关系增大,曲率半径呈三次函数关系减小,当地层损失率为4.57%时,原型沉降槽曲率半径达到《规范》规定控制值(15 000 m)。  相似文献   

17.
刘健美 《隧道建设》2020,40(Z1):138-144
为解决盾构隧道沉降预测现有计算方法考虑因素单一、以短期预测为主等问题,提出在软土固结和流变共同作用下的隧道沉降简化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验证。首先,利用Merchant流变模型和太沙基-伦杜立克二维固结理论构建固结-流变耦合模型,该模型将盾构隧道的长期沉降分为2部分: 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引起的主固结沉降和土体流变引起的次固结沉降;然后,考虑地表荷载、土层性质、结构自重以及列车荷载等因素对沉降计算的影响,求解出隧道长期沉降解析式;最后,选取新建盾构隧道3个典型断面,利用该解析方法对隧道的长期沉降进行预测,并对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沉降速率及最终沉降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运营初期,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度较快,尤其是在最初的2年内最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断面的消散速度逐渐趋于稳定。2)盾构隧道的长期沉降与下卧土层的性质有关;下卧土层厚度越大,性质越差,所产生的沉降量越大;断面1、2、3最终沉降预测值分别为146.8 mm、97.6 mm和46.1 mm。  相似文献   

18.
为控制隧道穿越暗河发育区突涌水风险,通过对中国21例隧道穿越暗河发育区突涌水工程实例的统计分析,研究暗河发育规律和地质判识特征,提出"横向查延伸-竖向定标高-洞内探位置"的三阶段暗河识别方法和隧道穿越暗河发育区选线原则;研究隧道穿越暗河发育区突涌水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遴选出隧道突涌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隧道穿越暗河发育区突涌水风险评估层次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开展暗河发育区隧道选线与突涌水灾害预控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三阶段暗河识别方法综合采用地质勘察、工程类比、示踪试验、物理探测等方法,可依次确定暗河流向、暗河水位、暗河与隧道空间位置关系;暗河发育强度、暗河水流量、暗河与隧道的空间位置是隧道穿越暗河区突涌水风险的主控因素,其次为超前地质预报、暗河形态、暗河坡度,最后为前兆信息、监控量测、开挖支护。研究成果在利万高速齐岳山隧道德胜场暗河的识别与风险评估中得到了成功应用,验证了暗河识别和突涌水风险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类似穿越暗河发育区隧道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公路选线要全方位地考虑路线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当地风俗习惯和工程的难易程度,以及路线的性质、使用任务、等级和投资等因素.该文通过对山区公路中的沿溪线、越岭线、山脊线的选线基本方法和理论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山区公路选线中存在的问题及初步解决措施,并概括出在山区公路选线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研究了公路选线的设计方法,并应用到石门县S304改造工程中,对该工程起点选线进行了研究,得出选用推荐线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南吕梁山特长铁路隧道工程地质选线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吕梁山隧道工程地质选线中,如何绕避采空区,优化穿煤段,并确保工程建设不破坏龙子祠泉域水环境,保证临汾市70万居民用水是关键问题。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对水文与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查明测区的煤层与岩溶水环境等地质条件,创造性地提出隧道从煤层与采空区以下、龙子祠泉域饱和水位以上的地层中通过。施工实践证明,隧道工程地勘资料是准确的,地质选线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