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和解释气流组织对净化站污染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常见的旁通式净化站为例,基于FLUENT软件建立包含主隧道和旁通净化风道的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来流压力下主隧道和旁通风道的流动规律以及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旁通风道风量只取决于设备阻力以及风机性能,与主隧道环境无关;当来流风量小于净化风量时主隧道将发生净流量回流的现象,导致两旁净化风道的负荷不同;当净化风量比为100%时,净化站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空气动力学及污染物运动分析发展程序模拟台湾雪山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车行上坡隧道塞车是雪山隧道的最大通风需求工况,雪山隧道通风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将通风竖井和空气互换管道整合一体,故隧道塞车时的最大通风需求可由相邻隧道共同分担。通风竖井或空气互换处是隧道内空气最污浊的地方,通风设备运作使通风竖井或空气互换处的污染物浓度恰能符合安全标准即可;通风竖井较空气互换耗电但排污最有效,空气互换对平衡两隧道通风需求差都有优良效果,两者功能类似。本文模拟雪山隧道在数种不同交通流状况下的通风需求及隧道内的污染物分布。  相似文献   

3.
用一维不可压缩、非稳态管内流动模型描述公路隧道气流流动与浓度分布,并结合实际的越江隧道,对各种工况下隧道内空气流动状况和污染物浓度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多匝道城市公路隧道,利用SES通风模拟软件研究通风孔布置、通风孔个数等因素对隧道内污染物体积分数分布、通风孔排污效率等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隧道采用顶部开孔自然通风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隧道内及出口处污染物体积分数;2)在匝道分岔点上方集中布置通风孔能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开孔个数较少可减少土建投资;3)隧道段过长污染物体积分数不能满足标准时,应在隧道段后部增设开孔。  相似文献   

5.
汽车隧道内气流及污染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研究了汽车隧道内的空气流动及污染扩散问题。对隧道内各种通风竖井进行简化,建立相应的隧道内空气总的运动方程。在采用龙格-库塔法求出流动情况的基础上,求解污染扩散方程,计算隧道内的污染纵向分布,从而建立了一套隧道内的流动及污染分布的工程估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得出了使用不当的通风竖井方案反而会抑制隧道内污染物扩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针对两河特长公路隧道左右线通风负荷差异较大的情况,采用双洞互补式通风设计理论及方法,对两河隧道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横向通风道使上下行隧道形成整体通风网络,以下坡隧道内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空气去稀释上坡隧道中污染严重的空气,使2条隧道内的通风均满足娩范要求。互补式通风方式充分利用隧道内部空间与下坡隧道的富裕通风能力,取消通风竖井,使通风系统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纵向通风隧道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及通风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大气扩散方程导出了计算纵向通风公路隧道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和给定隧道内空气质量设计标准计算所需通风量的方法,并考虑了隧道洞口进风空气的污染物浓度和竖井送风景空气污染物浓度对计算机新风量的影响。通过某高速公路隧道内CO、HC和NOx浓度的实例计算实例计算表明:计算浓度值与实测浓度值非常接近,其线线性相关系数r^2在0.7926-0.8913之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换气风量与换气通道位置对互补式通风隧道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规律,建立隧道通风三维数值仿真计算模型,分析4种不同组合工况下换气风量和换气通道位置对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换气风量的增加,上坡隧道排风段污染物浓度减小,下坡隧道全段污染物浓度减小;随着换气通道与上坡隧道入口距离的增加,上坡隧道排风段污染物浓度增加,下坡隧道排风段污染物浓度减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特长公路隧道互补式与竖井送排组合式通风系统的污染物分布规律,依托云南省昆明至宜良高速公路阳宗隧道通风工程,利用Fluent软件建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原理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推导了通风系统设计参数的估算方法并优化了实际工况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特长公路隧道中组合式通风系统的工作效果良好,污染空气浓度在竖井和互补通道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显著降低了隧道中污染物浓度极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公路隧道空气质量模式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大气扩散方程建立了公路隧道内空气质量与方程和方程中相关参数,并导出了计算自然通风、纵向通风、全横向通风和半横向隧道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解析解。实例计算了中国3座营运公路隧道内的CO浓度值与其实测浓度值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的平方R^2在0.8499 ̄0.9231之间。  相似文献   

11.
赵朝阳 《公路工程》2009,34(6):85-89
在竖井送排式通风时,排风口和送风口之间可能产生短道流动,这种短道流动会阻碍隧道内的空气交换。将以某分段纵向通风特长公路隧道为例,主要运用CFDesign软件,对短道进行数值仿真模拟,通过模拟得出不同的短道长度,不同送排比对隧道回流状况的影响,通过对比,确定短道的最佳长度。  相似文献   

12.
王耀  高菊茹  张博 《隧道建设》2016,36(6):717-720
海拔在4 000 m以上地区的雀儿山隧道采用钻爆法无轨运输施工时,在主洞掌子面附近测试空气中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粉尘等污染物的含量,发现除CO以外的其他污染物在通风作用下均可达到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为了分析解决CO含量超标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爆破作业CO生成量、内燃机械的CO排放量和隧道内CO含量变化趋势,得出内燃机械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时CO排放量较大是导致隧道内CO超标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采用尾气净化技术解决隧道施工通风中CO超标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公路隧道自然开口及射流风机的位置,实现降低隧道建设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影响的目的,以开设自然开口的公路隧道分段式纵向通风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公路隧道的通风数学模型,研究自然开口和射流风机的布置位置对隧道CO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自然开口后,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并非一定优于不布置自然开口;在多自然开口通风方案中,将距离隧道出口较近的自然开口作为排风自然开口可提高分污效果;将自然开口集中布置在隧道后部,同时将较多的射流风机布置在自然开口群后端,可增大隧道出口的实际通风量并降低隧道出口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隧道内污染物控制标准和通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隧道由于在地理位置、服务功能、交通特性、空气环保等方面与公路隧道不尽相同,隧道内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与公路隧道也有区别,两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城市隧道污染物浓度控制标准的相关规范.基于此,依据隧道内污染物浓度控制标准的确定原则并参考国内外最新成果,提出城市隧道污染物控制种类及浓度标准,为通风系统的合理设置提供理论基础,保证隧道运营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运营通风作用下高海拔隧道的保温隔热层的设计参数,通过建立考虑气-固耦合换热的隧道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通风工况下的气流流动特征,分析了保温隔热层的合理敷设长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通风工况下,隧道内气流流动特征不同;平导压入通风时,在横通道和主洞相接处出现漩涡;自然通风下,二衬表面温度在洞口段骤然升高,而后趋稳;建议主洞进出口保温层的敷设长度为565 m,导洞进出口保温层的敷设长度为680 m。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运营通风作用下高海拔隧道的保温隔热层的设计参数,通过建立考虑气-固耦合换热的隧道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通风工况下的气流流动特征,分析了保温隔热层的合理敷设长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通风工况下,隧道内气流流动特征不同;平导压入通风时,在横通道和主洞相接处出现漩涡;自然通风下,二衬表面温度在洞口段骤然升高,而后趋稳;建议主洞进出口保温层的敷设长度为565 m,导洞进出口保温层的敷设长度为680 m。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双洞互补式+静电除尘"组合通风方式的通风效果,该文依托于荣乌高速公路营尔岭隧道工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数值仿真模型,探讨换气通道位置以及射流风机增压在不同除尘效率下对隧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换气通道距上坡隧道入口距离的增加,两条隧道出口污染物浓度逐渐接近;除尘设备可显著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随着除尘效率的增加,换气通道对平衡上下坡隧道出口污染物浓度的作用降低;随着隧道内射流风机增压的升高,隧道出口处的污染物浓度均逐渐减少,除尘设备除尘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双洞互补式通风在大别山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别山特长公路隧道左右线通风负荷不均衡的情况,提出双洞互补式通风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即在左右隧道之间增设横向通风道,将两条隧道联系起来,用空气质量较好的隧道内新鲜空气去稀释空气质量较差隧道内的污浊空气,并使两条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均满足通风要求。在大别山隧道应用中可取消增设的通风斜井,大大降低土建费用和运营管理费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ANSYS/FLOTRAN软件对南安(金陶)—厦门高速公路(厦门段)莲花公路隧道进行火灾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同一火灾规模在不同风速下,火灾时隧道内火风压特性及其对通风气流组织的影响,为厦门段莲花隧道和与其相似的大坡度公路隧道的消防预案和火区火风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下道路分(合)流匝道通风阻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浩庭  陈超  李琼  王陆瑶  李亚茹 《隧道建设》2017,37(11):1409-1416
为分析多点进出结构的城市地下道路空气流动特性,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为原型,通过现场实测、缩尺模型试验以及CFD软件数值模拟方法,对分(合)匝道通风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雷诺数、风量比、分岔角度对分(合)流匝道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主隧道与匝道风量比、主隧道与匝道夹角是影响分(合)流匝道局部阻力系数的关键因素;2)城市地下道路分(合)流匝道局部阻力变化特性,不宜简单套用通风管道的三通构件的参数;3)结合最小二乘法和Matlab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给出了基于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的分(合)流匝道主隧道和匝道的局部阻力系数关联式。研究结果可为复杂结构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阻力特性分析及通风工程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