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对接缝压实耗损、摩阻耗损和收缩徐变耗损,借助工程有限元ANSYS系统对块式、肋式转向块的功效适用性开展模拟计算分析,揭示预应力耗损和两种转向块结构型式对工程技术实现以及施工中的结构安全性影响,对同类桥梁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钢结构转向体系设计中锚栓受力不明确的问题,采用Abaqus/CAE三维建模软件分别对块式和横隔板式2种钢结构类型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体系建立了2种转向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并为了精确模拟锚栓的粘结-滑移特性,对锚栓节点采用了非线性弹簧本构,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了2种转向器受力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1)块式转向体系结构刚度一般,在转向力作用下锚栓受力较大,结构安全系数较低;2)横隔板式转向体系结构刚度较大,在转向力作用下,结构破坏形态是钢结构屈曲,锚栓受力较小,整个结构安全系数极高。  相似文献   

3.
转向块是体外预应力桥梁中的一种特殊构造,它能够传递体外束所产生的水平力和竖向力,调整体外束偏心距,由于转向块结构形式不规则,且受到较大的集中力和预应力筋的摩擦力,其受力状态较为复杂.该文通过空间有限元仿真模拟,从箱梁和转向肋本身构造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肋式转向块受力的因素,得到了箱梁底板厚度与转向肋的厚度是影响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的结论,提出了尽量采用整体加厚的转向块,并将转向块设置在箱梁底板厚度较小的位置,以改善转向块受力状态,保证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横隔板式转向块结构参数对其受力的影响,以某波形钢腹板PC箱梁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转向块节段实体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转向块在体外预应力作用下的受力行为,分析了波形钢腹板厚度、转向块横隔板厚度、预应力孔道距底板的距离等参数的变化对该类转向块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横隔板式转向块受力合理,传力明确,传力路径短;转向块的厚度对其受力影响较大;波形钢腹板厚度在大于一定值之后对转向块受力影响很小;转向孔位置对局部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建议转向孔距底板间距应大于1倍孔径,转向孔间距应大于3倍孔径。  相似文献   

5.
转向块是体外预应力桥梁中一种传力构件,由于转向块形状不规则,且要承受预应力筋对转向块中预留孔道的巨大作用力,所以转向块会出现受力集中的情况,其预留孔道周围应力分布复杂,是控制设计的关键部位。转向结构的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大桥的安全和稳定。该文应用Ansys软件对一横隔板式转向块进行仿真分析,揭示了转向块的应力传递路线和受力特性。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横隔板式转向块在抵抗预应力筋转向力的过程中,形成了预应力筋孔道上部受压、下部受拉的应力分布,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发生在预留孔道的下缘和上缘处。提出了在设计中应优先选用整体加厚的转向块,能改善转向块的受力特性,保证大桥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随动式悬架转向原理及操纵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孔辉  殷承良 《汽车工程》1997,19(6):322-324,341
本文简要介绍了随动式悬架结构。通过对其中的橡胶悬置块结构与功能分析,揭示了其中随动转向特性原理,并初步揭示这种特性对改善汽车操纵稳定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种悬架结构也有县于汽车平顺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以某大跨径波纹钢腹板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转向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模型和空间三维局部模型对全桥进行平面整体受力分析和局部受力分析。求出管道压力和边界条件后,在持久状况最大弯矩工况和最大剪力工况两种工况下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转向块的受力状态是十分复杂的,必需通过精确的空间分析方能准确掌握它的受力特性;除转向孔洞削弱以及转向块四个角点因此产生应力集中外,其余地方受力均合理;转向块较大应力主要分布在上下缘。  相似文献   

8.
崔振山  欧阳平  刘文强  马楠 《公路》2022,(5):199-203
针对大跨径的钢—混叠合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中,常规齿板存在施工复杂、自重增加量大、工期长、对原结构损伤较大等缺点,以及常规转向块存在施工复杂、与原结构整体性较差等缺点,以某65 m钢—混叠合梁为工程依托,对锚固钢齿板及转向块进行合理优化,对优化后的钢齿板进行局部应力分析。与常规齿板及常规转向块相比,优化后的钢齿板与原结构形成整体,受力性能良好,对原结构损伤小,施工便捷;优化后的转向块利用原结构横隔板,整体性能良好,有利于后期预应力钢绞线的更换;同时,优化后的锚固钢齿板应力满足规范要求。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非线形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除了考虑了一般混凝土结构具有的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外,还考虑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特有的二次效应以及预应力筋在转向块处的滑移,并对体外预应力筋在多个转向块处发生滑移的情况给出了分析方法。根据此有限元分析模型,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编制了有限元分析程序EPA。最后使用此程序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曲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所分析的参数包括体内体外混合配筋、二次效应、接缝和体外预应力筋在转向块处的滑移等。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网格计算模型,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中的肋式转向结构中受拉区域拉力进行了参数分析,分析了该部位受力性能在转向结构形状、箱梁截面形状及尺寸等参数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根据参数分析结论,提出了用于肋式转向结构受拉区配筋设计的平面框架计算模型,并和相关实桥的配筋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为给特大跨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体外预应力设计提供参考,以港珠澳珠海连接线工程前山河特大桥为背景,介绍体外预应力体系的布设、转向与锚固装置的设计细节、体外束保护与减振装置的构造及减振机理。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体外预应力钢束转向块、锚固端节段及运营阶段全桥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转向块及锚固端的局部应力,研究施加体外预应力后运营阶段结构受力情况,比较不同体外预应力张拉工序对成桥状态结构挠度、应力、弯矩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向块及锚固端节段满足结构局部应力安全要求;运营阶段结构挠度、混凝土主梁及波形钢腹板应力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安全可靠;"全桥合龙后先张拉中跨,后对称张拉边跨"的体外束张拉方案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2.
邱琪 《上海汽车》2014,(4):21-24
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现状,双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机的结构、原理及国产化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了双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机国产化实施策略,及其对产品开发、工业化及供应链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两款前部结构完全不同的车型,在实车正面碰撞试验基础上,分析了转向机构对驾驶员的伤害程度.建立了针对转向机构的台车试验模型和人体胸块、头型撞击试验模型,对不同试验形式下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带假人的台车试验能更好地再现事故伤害和考核转向机构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配筋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重庆某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利用拉压杆模型法进行配筋设计.根据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的主应力矢量图和主应力云图确定转向块设计的B区和D区,然后运用"弹性应力法"和"拓扑优化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转向块D区设计的拉压杆模型.再由平衡条件算出拉杆和压杆内力,根据美国ACI-318-05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设计公式、规定进行转向块D区的配筋设计和压杆承载力检验.最后,给出了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相应的配筋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轮式车辆差动转向理论中未考虑胎体扭转特性和稳态差动转向动力学特性的问题,结合分布驱动轮式车辆结构特点,进行基于轮胎扭转和侧偏特性的轮式车辆差动转向动力学特性研究。通过建立单轴和双轴分布驱动轮式车辆动力学模型,分析轮胎与路面相互作用机理和稳态差动转向形成过程;讨论胎体扭转和横向变形引起的车轮回正力矩与侧偏力、侧向外力和车辆结构尺寸等对车辆稳态差动转向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轮胎扭转迟滞及其产生的回正力矩对稳态差动转向影响较大;双轴轮式车辆差动转向过程为侧偏与侧滑的耦合作用,其差动转向的必要条件为轮距大于轴距。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转向系统的分类以及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对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推导。详细介绍了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各子模块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经验,对转向系统匹配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针对摩托车的行驶特点,如对蹄块式自动离合器的关键参数进行确定和计算方法;对蹄块式离心离合器的结构是怎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8.
为配制适用于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中转向块的自密实混凝土,以随岳高速汉北河大桥加固为背景,通过分析转向块应力分布特点及结构特性,结合转向块受力复杂、浇筑空间受限的特点,采用普通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研制了具有良好自密实性能和较高强度的混凝土。结果表明:转向孔之间区域混凝土所受拉应力较大且分布复杂;研究得到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出的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表现良好,28d抗压强度较高,达到C55强度等级,满足汉北河大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利用ANSYS对醴潭(醴陵-湘潭)高速公路白马垄桥体外预应力T梁现有转向块进行了空间弹性应力分析,继而进行拓扑优化,得出转向块合理的构造形式,并结合主应力迹线和拓扑优化结构图对转向块进行了拉压杆模型法配筋设计.  相似文献   

20.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机械式转向系统一传统液压助力式转向系统一电液助力式转向系统一电动助力式转向系统一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和四轮转向系统一线控转向系统。助力式转向系统由于具有使转向操纵灵活、轻便和能吸收路面对前轮产生的冲击等优点,因此已在汽车制造业中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