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隋使使日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礼尚往来,互通有无.自古中日两国的通交也是你来我往,十分频繁.史载第一个赴日的外交使团为<魏志·倭人传>所载曹魏派遣的张政一行.该次遣使是在邪马台国多次遣使之后所派出的,当时曹魏与邪马台国的交往频繁,十分友好,可以说是中日两国通交的第一个高潮.至隋时,随着两国交往的深入和"国书问题"的发生,中央政府派出的裴世清一行12人的访日使团是中国古代第二个代表中央政府正式访问日本的外交使团.[1]  相似文献   

2.
李成桂所建立的朝鲜王朝(1392-1910年),又称李朝,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王朝建立后,她与中国的明朝以及清朝曾保持着频繁的使节往来.由于朝鲜王朝所派遣的来华使节,回国后往往要由国王召见,汇报有关中国的情况,尤其是书状官,必须将途中以及中国的见闻记录禀报国王,从而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记闻.一般来说,朝鲜使节访问明朝的记闻多被称为<朝天录>,而访问清朝的记闻多被称为<燕行录>.通过<朝天录>和<燕行录>,我们可以获悉很多明朝人和清朝人未曾注意或记录的情况.所以,<朝天录>和<燕行录>无论对于我们研究中朝关系史还是研究明清史,都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海洋贸易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明一代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中外史家对明朝海外贸易的历史格外重视,所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几乎囊括或涉及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明初的郑和下西洋到明中期朝贡贸易的转型与逐渐衰微,从葡、西、荷、英等欧洲早期殖民贸易商人的东来到澳门开埠,从明隆庆年间的福建月港开港到中国私人海商集团的崛起,无所不及.诚然,在过去的这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大陆史学界在此领域贡献良多,弥补了诸多学术研究方面的空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海外学术界同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值得国内同仁重视和借鉴.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郑永常教授的近著<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即为其中的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  相似文献   

4.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古道上.黄河纵贯八百里,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总人口600多万.其中回族人口200多万.占总人数的36%.在全国1000多万回族人口中,宁夏的回族占了将近1/5。回民信佃伊斯兰教,全自治区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被海外宾客称为中国的“伊斯兰省、穆斯林省”。  相似文献   

5.
南海神庙是岭南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广州的历史见证,更是广州对外交流、商贸往来和传播友谊的文化窗口.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复航广州、国家元首拜祭南海神庙是一次比较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表达了两国人民对海洋文化的热衷与敬仰,续写了中瑞、粤瑞之间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朝鲜人鲁认在《锦溪日记》和《锦溪集》中记载了其被俘日本两年,及从日本逃亡到中国福建后近半年期间的见闻,涉及中日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研究明代中朝两国官员学人交往及福建人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本文即以鲁认所著《锦溪日记》、《锦溪集》之记述,结合中方文献,以企还原当时之史事一二。  相似文献   

7.
《华夷变态》卷3收有《大明论》和《清朝有国论》两篇论策,作者分别为以明朝遗民自居的何倩甫和林上珍。但二文皆不署日期,何、林二人亦未见诸中国史籍记载。本文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华夷变态》所收风说书及相关史料记载,确定二人皆为福建人,托庇于台湾郑氏政权。二人在明清鼎革的大变局中中断儒业,随郑氏官商贩海为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东渡日本,很可能是追随东宁船头蔡胜官等人,前来参与有关郑氏后裔长崎存银之争讼。其羁留长崎期间与日本儒者大高坂芝山颇多交游酬酢。二人对于清朝政权心怀怨望,对于明朝的兴复则充满期许。出自二人手笔的《大明论》和《清朝有国论》逃脱了清初的严密文网,流播海外,对于观察明清鼎革期间普通明朝遗民的华夷观念以及正统意识,有极其珍贵的文献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冈本  弘道 《海交史研究》2001,2(1):76-97
前言 14世纪末以后,琉球王国作为东亚和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而繁荣,已广为所知.明朝洪武五年(1372),琉球初次入贡明朝,当时在琉球的三个势力--中山、山南、山北--分别和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不久山北、山南两个势力被中山合并,琉球作为统一贸易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福建与朝鲜半岛新罗、高丽两朝的交往关系由来已久.早在唐五代乃至宋元时期,福建人就在中国与新罗、高丽的互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最主要的表现在于通过海路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物产、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及历史遗迹的综合考察,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具体的研究素材,充分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2014,(5):96-97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NRDC)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这份报告创建了首个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体系。在选取的35个东、中、西部城市中,香港、深圳、上海、广州、大连步行友好性排在前五,而鄂尔多斯、鹤岗、常熟、榆林和吐鲁番被评为“不适宜步行”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回族心理特质(也称心理素质)是回回"民族共同体在心理层面上一切独具本民族特征的总体." 回族谚语是回族人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来反映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的艺术语言,它是回族民间文学的精华.本论文通过大量的回族谚语透视了蕴含在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等因素上的和表现在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学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上的回族心理特质.使人们对一种比较于回族外形装束、民俗习惯更为深邃更内在的东西,对一种富有生机的可感知而不易捉摸的气质,对一种极为张扬的然而又是无法透视清晰的东西有个基本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与琉球(今日本冲绳)由于其特殊的地缘关系,在明清时期曾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交往.明初,凡外商入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在福建者专为琉球而设".[1]清袭明制,福建仍是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在明清中琉友好交往的五百余年间,福建文化通过各种途径输入琉球,对琉球的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生产科技、教育医学、园林建筑、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明清时期福建生产技术在琉球的传播作一粗浅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江南 《交通与运输》2014,30(5):74-75
近代中国的海上充满辛酸和耻辱。鸦片战争时中国无海军,英国军舰打来了,只能靠岸上的炮台防御;英国军舰却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机动灵活,专挑中国防守薄弱的地方打。清政府吸取教训,从欧洲购买军舰,辛辛苦苦地建立起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了个全军覆没。难道中国人在造船和航海上真的不行吗?不,正好相反,直到明朝初年,中国一直是海上强国。  相似文献   

14.
一幅新近发现的明朝中叶彩绘航海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江 《海交史研究》2011,(1):1-7,I0001
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近来发现了一幅被人们忽略了长达350余年之久的、绘制于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幅手工绘制的彩色航海图,而且或许是一幅出自明朝福建海商之手的地图。这幅航海图来自于英国一位著名的律师约翰·雪尔登(John Selden,1584—1654)的私人收藏,并于1659年捐献给了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该图相当大,大约长1.5米,宽1米。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的回族绝大多数是宋元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古阿拉伯、波斯人的后裔,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回族便是其中的主要现存者之一.一般学术界认为,丁氏回族一世祖丁节斋于宋咸淳年间自姑苏货贾于闽泉,并卜居于泉州文山里,至三世祖硕德率子于元末迁居陈埭.[1]由于长期处于汉族社会之中,在风俗习惯上受到汉人的熏染,特别是在明清科举时代,陈埭丁氏不断有人进入仕途.……  相似文献   

16.
回族习俗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回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帜,本文叙述了回族习俗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特质与功能以及回族习俗与国家法律之间的一致之处与差异,旨在探讨自治法规即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在沟通二者之间关系中的地位和回旋习俗法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宋时,自阿拉伯地区来广州住在"番坊"的外国人颇多,史称"番客".随着时代发展,绝大多数"番客"均已华化,融入汉民族当中.如今广州地区唯一有迹可寻的"番客",乃为散布于南海、黄埔、白云地区的蒲姓族人.该蒲氏南宋时来华,聚居广州"番坊",至元末明初衍分八房,至今仍自认其先世为阿拉伯系统,家谱有载,宗祠俨然,史乘可征.作为外来种族,蒲氏诚中国回族早期来源之一,在航海、商贸、建筑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能力,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与汉民族交往中,渐被汉化.  相似文献   

18.
中外交往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国外的一些马路上可以看到以中国人名命名的街道标牌,这也是中国人在国外产生影响的见证。  相似文献   

19.
泉州与新罗、高丽关系文物史迹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近年来通过搜集有关历史资料及田野调查与访谈所撰写的.其中如古代泉州南安县二十二都的新罗村和新罗寺,泉州中心老城区的高丽巷,南安县十三都的高丽厝,永春县七都的高丽村以及肇基者之一林佛生的"高丽墓"等等.就其名称而言,似乎都与古代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和高丽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而有关新罗参、新罗松、新罗葛、高丽菜等,都是通过相互交往所引进的植物.至于与雪峰义存禅师及其法嗣相关的福清寺和招庆寺,则无疑是唐五代时期泉州与新罗国佛教界人士友好交往的最佳见证.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初,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荷兰也踏上了远征东方的旅途.他们早已听说葡、西两国通过对华贸易赚取了巨额利润,因此憧憬着到中国谋求同样有利的通商条件.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刚建立即着眼于对华贸易“[1],然而,当时的明朝政府只许中国海商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后出海贸易,而不许外国商人到东南沿海一带从事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