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列车的舒适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障旅客热舒适性的同时降低能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热舒适性评价指标和车厢能耗模型,针对影响列车空调系统能耗以及热舒适性的车厢内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加以综合探讨,提出了列车空调系统的节能调控措施,为列车空调系统的进一步节能改造和改善车厢内人体热...  相似文献   

2.
李佩叶  葛幼松 《城市交通》2022,20(1):59-66,82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构建高铁站周边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主要对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节点价值维度反映车站区域的可达性;场所价值维度反映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开发进度与发展情况.同时加入表征高铁车站与其周边区域联系程度的指标,并对京沪高铁沿线高铁站周边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内部交通联系便捷度、企业集聚程度与所在城市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高速列车舒适度调查的成本,避免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高速列车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通过确定高速列车座椅舒适度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获得座椅舒适度计算方法;其次,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以高速列车座椅8项人机几何参数为输入、以座椅舒适度评价为输出的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实例研究,对构建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并对神经网络进行权值和阈值的提取,构建神经网络的数学表达公式. 研究结果表明:当神经网络为1个隐含层、13个节点时,训练达到误差均值2.13 × 10?3、均方误差6.091 × 10?6的理想效果,且不存在过拟合现象;利用CHR2的一、二等座椅人机几何参数测量数据及对应舒适度评价对该网络进行验证,验证显示一等座的神经网络预测值跟实际评价值误差为3.07%,二等座评价误差为1.42%,该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且优于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全国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的运营效率和影响因素,构建基于投入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对全国32个高铁综合客运枢纽运营效率进行实证化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枢纽运营效率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50%的高铁综合客运枢纽运营效率有效,其中武汉站的运营效率最高达到126.3%,佛山西站运营效率最低仅为...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速铁路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评价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构建了高铁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4个指标即素质水平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合理调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FAH)计算指标权重,获取专家组对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的隶属度;提出了基于证据推理ER(evidential-reasoning)算法的评价模型,以高铁列车调度员应对"道岔失去表示"为例,说明了 ER算法模型的评价过程;对比分析了 ER算法模型与AHP模型对高铁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在处理评估信息模糊性和不确定问题时,相较于AHP模型,ER算法模型评价结果的可靠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某高速动车组头车车厢空调通风系统性能,基于CFD数值仿真技术对该车空调通风系统模型进行数值计算.为评价数值计算结果,引入UIC-553标准,分析标准测点的温度值和速度值,证明该车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合理,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同时,将该空调系统的设计理念推广到国内其它客车的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某高速动车组头车车厢空调通风系统性能,基于CFD数值仿真技术对该车空调通风系统模型进行数值计算.为评价数值计算结果,引入UIC-553标准,分析标准测点的温度值和速度值,证明该车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合理,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同时,将该空调系统的设计理念推广到国内其它客车的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PID控制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实现PID模型中比例、积分、微分参数的自适应整定.文中分析了神经网络算法中迭代收敛慢的特点,提出了在多个方向上搜索BP神经网络隐层和输出层权值的增量,寻求最佳的收敛路径.设计了基于ProcessLogix系统特点的天然气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结构,并成功地应用于武钢某制冷站综合控制系统中.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性, 提高铁路线路运载效能, 针对移动闭塞系统, 研究了高速列车追踪运行的间隔弹性调整策略和操纵轨迹的动态优化问题; 以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效率、能耗和乘客舒适度作为列车运行控制策略曲线的优化目标, 研究了列车的追踪运行过程; 采用差分进化算法求解了列车运行过程多目标优化模型, 设计了离线最优运行控制策略曲线; 提出了列车弹性追踪间隔模型, 分析了列车运行过程中追踪间隔的实时变化; 基于弹性间隔模型设计列车追踪运行控制策略动态调整机制, 采集列车实际运行数据, 实时监测相邻列车间的实际追踪间隔, 评估其是否符合安全性与效率约束条件, 并分析了评估结果; 依据工况调整原则在线调整追踪列车的运行状态与工况, 实时优化列车追踪间隔; 应用武广高速铁路赤壁北—长沙南区间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 与真实区间运行数据相比, 采用离线最优运行控制策略曲线后, 运行能耗降低了6.86%;与固定追踪时间间隔模型相比, 采用基于弹性模型的控制策略动态调整机制有效提升了铁路整体运输效能, 将临界安全发车间隔从234 s缩短至161 s, 线路整体运行效率由6 434 s缩短至6 376 s, 与真实运行数据相比, 追踪列车的运行能耗降低了7.194%。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兰州地区两个分别采用散热器采暖和空调采暖的同结构居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分析得出散热器采暖室内的热舒适性要优于空调采暖的,运行成本也更经济.为今后兰州地区采暖方式的选取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