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交IC卡收费系统和车辆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为获取公交客流OD提供了新的途径。针对现有公交客流OD推导算法的不足,从上车站点识别和下车站点推导两方面入手,对公交客流OD推导算法进行了改进。为了修正公交IC卡数据时间偏差,提高上车站点识别的准确性,在分析公交乘客上车刷卡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VL数据的公交IC卡数据时间修正方法。根据公交出行链的特性差异,将公交出行链划分为连续链和非连续链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公交出行链的下车站点推导模型,优化了下车站点推导流程。以苏州市的公交IC卡和AVL数据为例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对推导结果合理性的讨论分析,论证了改进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践表明,改进后的公交客流OD推导算法流程清晰,易于程序实现,可以用于公交客流的自动分析。  相似文献   

2.
今后长江三角洲 1 6个市之间的公交IC卡 ,将实现“一卡通”。游客只需持一张公交IC卡 ,便可在任一城市乘坐公交车观光旅游。可能最先成为现实的是苏州与上海之间互通。1 6城市指上海、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黄  相似文献   

3.
公共交通系统在运行中产生的IC卡刷卡及车辆运行GPS数据为量化描述区域公交系统的压力提供了数据支持。基于公交系统在运行中产生的大量的GPS数据和IC卡刷卡数据,选取了包括满载率、停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进、出站量和地铁剩余运能等压力模型的评价指标,基于加权平均理论建立了地面公交及地铁压力指数模型;根据公交及地铁站点的等级及登降量因素提出了不同类型站点的权重系数阈值;取地面公交和地铁站压力均值建立了区域公交运行压力模型,并划分了压力分级体系。最后以北京市的国贸和东单区域为例进行了压力指数的计算,分析了两区域压力指数差异的时间及空间原因,并提取2个区域的实际公交登降量数据对压力指数进行了验证,证明该压力指数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公交系统的运行压力。  相似文献   

4.
一票制(单次刷卡)公交线路IC卡数据中缺少乘客上车站点信息,为获得乘客上车站点信息,需要将IC卡交易数据与公交站点进行匹配.首先根据公交车辆GPS数据和公交IC卡数据分别推算站点间运行时间,建立匹配约束规则完成首次站点匹配,并求得公交车辆GPS系统与公交IC卡收费系统的时间平均偏差值,再将时间平均偏差嵌入数据匹配模型,利用禁忌搜索算法对其他未匹配的交易记录进行二次匹配.为作比较,数据试验还包括仅根据站点间运行时间对GPS和IC卡数据进行匹配,从而找到IC卡交易记录与公交站点对应关系.数据试验表明:在GPS数据较完整的条件下,该方法能够精确实现IC卡交易记录与上车站点的匹配,而对比试验方法的匹配精度为80%,低于本文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的交易安全性,在分析当前国内单程票交易与储值票充值交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PKI技术的交易内置型IC卡读写器。讨论了交易内置型IC卡读写器的结构原理,阐述了其在票务交易过程中安全认证的具体流程与方法。研究成果已在南京地铁应用,实践表明,该读写器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在国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隶属度函数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方案优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方案优选过程中,模糊隶属度函数主要用于确定功能要素重要性系数。介绍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概念,确定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常用指标,应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功能要素的排序,以及3种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功能评价。结果表明,模糊隶属度函数可以有效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方案优选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乌鲁木齐乘坐BRT的出行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分线路分方向跟车调查,将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个指标,建立得出评价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乌鲁木齐快速公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中,实现对快速公交的服务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的权重集,并对模糊综合评价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了改进.进而根据评价结果,结合乌鲁木齐BRT 3条线路的运营现状,对乌鲁木齐BRT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乌鲁木齐BRT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BRT建设影响因素多和模糊性的特点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方案进行评价。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BRT方案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然后计算影响因素对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对评价指标的权重与隶属度进行模糊运算最终得到BRT设计方案的评价等级,为BRT建设多方案间的比选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通过实例研究证明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公交IC卡使用以来,一直是"一票制",但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在扩大,城乡之间的往来越来越紧密,实现公交IC卡的分段收费有着广泛的市场和社会需求。然而,要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分段收费,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的。文中仅就利用公交IC卡现有系统,实现分段收费的方法加以探讨,得出可行的、可靠的方案来实现公交IC卡分段收费。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公交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公交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推行科学合理的公交安全评价体系是提高公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利用模糊集合理论所提供的隶属函数、语言变量和模糊算子,建立一个基于模糊逻辑的宏观评价模型。采用二级评价方法,以西安市和昆明市为例进行城市公交安全模糊评价,模型得出结论与实际调查基本相符,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对公交IC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以为公交客流分析提供重要依据。文中针对一票制IC卡数据信息不完善的缺陷,结合公交其他运营信息,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公交IC卡数据的匹配技术,并给出应用于匹配技术的实例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为得到准确、实时且连续的公交客流信息提供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公交出行距离和下车站点的用地性质等因素对公交乘客下车概率影响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站点对周边区域换乘的辐射影响,引入了1个新的影响因子---下车站点换乘能力,该因子利用以站点为中心,300 m到500 m为半径,可利用换乘的公交线路条数来表示;综合考虑上述3个影响因子,构建了基于站点吸引的公交客流O D分布概率模型。基于济南市公交IC卡数据,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该模型,得出了公交客流出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核查线法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OD反推误差可以控制在10%之内,反推精度较高,较好的贴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边坡支挡设计前期信息量少且设计方案影响因素多等问题,综合考虑边坡地质条件及支挡加固技术以及经济情况,将边坡支挡方案选择中的各种模糊因素转换为数学形式,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量化分析,并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各方案的可选度,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方案的优先次序,从而得到最优边坡支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公交IC卡数据处理的换乘矩阵构造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城市公交换乘枢纽选址中换乘量调查所面临的困难,利用了公交IC卡的大量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得出城市公交线路间的换乘量,进而得到城市公交换乘矩阵,并结合长春市公交换乘枢纽规划实例,将该方法应用到城市公交换乘枢纽选址中去.  相似文献   

15.
基于IC卡数据挖掘获取公交OD矩阵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羊城通IC卡以及广州市公交系统信息为例子,探讨了实现基于IC卡信息获取公交客流出行特征的方法。在IC卡数据挖掘和统计基础上,对线路站点OD矩阵、区域OD矩阵进行了推算。相比传统的人工统计法。该方法易于实现,能运用到实际中且运算效率高,适用于海量数据的客流出行特征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6.
The culture of “tingi-tingi” or sachet economy provides a strong backdro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yment mode preference of the riding public in the Philippines. First, the use of single journey tickets (SJT) reflects the purchasing practices amongst the urban poor thereby affecting the promotion and uptake of public transport smart cards. Second, as a glocalization strategy, it can inform what, how, when, and why services that has global uptake can be tailored towards the realities of a differentiated, local market conditions.Categoric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ATPCA) is presented to determine the key variables explaining the likelihood of uptake of smart cards for public transport passengers in the Philippines. The Metro Manila Light Rail Transit Line 1 (LRT-1) presents an appropriate context to examine how the glocalization of smart cards can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and to provide planning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smart card uptake and integrated ticketing, with the end goal of improving public transport provision and management. LRT-1 alongside its change in management, also introduced a new smart card payment system. However, more than half continue to use single journey tickets.The model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using primary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LRT-1 passengers. Transit smart card has been widely used around the world and effectively reduces waiting time for passengers who used to purchase paper tickets.The main results of the model reveal that: (1) only groups with high education background, stable income, or with stable job would likely to use smart card; (2) passengers with lower education level, lower income, or with unstable job prefer to use single journey ticket; and (3) the sachet economy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purchasing practices amongst Filipinos, particularly the urban poor, hence may affect the promotion and uptake of public transit smart cards. These findings may inform change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lternative payment schemes and the planning of public transport policies that recognise the need for an effective glocalization strategy, paving the way towards improved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nd provision.  相似文献   

17.
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小城市公交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分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在确定权重时利用SPSS对专家权重意见进行了聚类分析,剔除个别离异程度较大的专家意见,使指标权重结果更为合理。以12个中小城市为样本,通过统计中小城市公交系统的指标分布规律,利用M atlab模糊数学工具箱建立了中小城市公交系统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中小城市公交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阜新市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实践性,从评价结果中除了可以得到1个分值外,还能直观地看到公交系统隶属于各个等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规划公交线路,优化公交路网,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在交通工程学、模糊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影响公交出行的主要因素定性分析,确定了影响出行生成量的模糊因素;结合对某地公交出行实地调研,分析出影响因素与出行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并采用空间静态模糊预测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公交出行中快捷、舒适、方便、安全的隶属度,最后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出该地区的公交出行生成量,为交通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管流类推法(fluid analogy method ,FAM )研究公交线路 OD 矩阵的估算,该方法利用管流概念,将公交线路和乘客分别视为管道和流体,利用乘客在各站上下车人数来估算公交线路 OD 矩阵。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分段计价的公交线路中,通过对比估算结果与实际公交 IC 卡的出行 OD分布,结果表明:在早高峰、晚高峰、全日的 OD 估算误差指数在0.75以上,且早高峰、晚高峰、全日估算的公交乘车站距与实际乘车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8,0.99,验证了 FAM 法在公交线路不同时段 OD 估算中的精度与可靠性,与传统的均衡算法等解析模型相比,该方法简单、高效,且能够得到惟一解,在智能公交实时调度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