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双车道公路超车特性的基础上,将超车过程划分为超车意愿、超车条件、超车行为、超车中止强制回车4个步骤,建立了超车模型。选用超车率、超车次率和区间平均速度作为验证指标来对比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结果符合误差范围,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应用模型进行仿真试验,通过分析得到的超车率一流量关系,发现该关系曲线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且呈现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随着双车道公路流量的增加,超车率逐渐增大至最大值。后一阶段流量增加而超车率不断下降,当流量达到2900pcu/h以后,超车率几乎为零,以此作为临界点,推荐我国标准2级双车道公路的双向通行能力为2900pcu/h。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车行为的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双车道公路上的超车行为,定义了可回车车头时距与可超车车头时距,通过超车试验得到了两者的临界间隙值;分析了单向、双向车道的最小通行能力,合理解释了双向车道通行能力值小于2倍单向车道通行能力值的原因;最后确定了中国双车道公路上跟车车头时距值和跟车率。结果表明:根据实测数据及拟合仿真试验得到的双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为3 000 pcu.h-1。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双车道扩建4车道后的安全影响,选择某平原区域内条件类似的双车道公路和4车道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其安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整体安全性、事故分布特性、公路条件安全影响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地区4车道公路平均事故水平高于双车道公路,事故在地点特征、形态和车型分布等方面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双车道公路接入口安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对大量的双车道公路进行了调研和采集了海量的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基础上,针对接入口对双车道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采取的分析方法包括接入口单因素对安全影响分析、考虑交通量和路段长度因素接入口对安全影响分析、接入口和其他因素综合对安全影响分析等。分析结果表明,接入口对双车道公路的总事故率尤其是追尾事故率有重要的影响,并得出了双车道公路接入口对交通安全影响的量化结论。全部事故、一般以上事故、路侧事故、追尾事故和碰撞事故等的次数都随接入口密度增加而增加;在山区双车道公路上,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接入口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全部事故增加4.36%,追尾事故增加11.9%。  相似文献   

5.
根据采集的双车道公路的事故、线形、交通等数据,考虑公路横向干扰、路侧情况等,将双车道公路划分为普通路段、村庄路段和交叉口,分别建立了事故总数、一般以上事故次数以及碰撞、追尾和路侧等不同形态的事故次数与道路和交通要素关系的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基础模型.然后,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路基宽度等事故修正因子(AMF)的研究;使用基础模型经过AMF修正、经验贝叶斯过程(EB过程)、标定等进行双车道公路机体事故预测.最后,介绍了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模型在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我国将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定义为高速公路。由于路况的特殊性,新手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超车技巧。左侧超车道超车是在高速公路上超车的基本原则,反之,右车道超车则很危险。偶尔会有左侧超车道因车多堵塞而右侧车道较为空旷的情况发生,这时我们就要慎重地考虑了。因为,从右侧车道超车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分析了汽车专用双车道公路路段上快速车(如小客车)的延误、速度等现象,推导并建立了计算它们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对不同交通量及不同禁止超车区长度下快速车的延误、速度等作出了定量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我国双车道公路普通路段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车道公路路侧事故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车道公路路侧事故预测模型,探索双车道公路路侧事故的分布规律。研究中根据我国双车道公路两侧用地情况,把公路划分为普通路段、村庄路段和交叉口路段,并对普通路段进行了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路段的划分、路侧事故的定义、路侧危险度的划分、模型的结果自检验以及应用检验等等。研究结果表明交通量、货车比例、平曲线用长度加权的弯曲度、所在地域对路侧事故率的高低有较大影响,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路侧事故预测值和实际值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双车道公路线形连续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公路线形连续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基本要求,以运行车速为中介,提出了相邻路段运行车速相协调的路线设计理念,并参考国外双车道公路及国内高等级公路线形连续性评价标准,提出了双车道公路线形连续性评价标准。经实例分析,证实所提标准较为合理,从而为设计和改建双车道公路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该路段事故多发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此外,从驾驶员行驶舒适性的角度对线形的舒适性作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双车道公路线形舒适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由于事故车辆占用车道,使得车辆通行的车道数目减少,道路的通行能力降低,造成排队和交通拥堵,对交通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双向6车道的城市道路为例,运用Vissim仿真软件模拟交通事故下的交通运行,分析车流量、占道类型、事故持续时间以及借道超车4种因素下的交通影响。结果表明,流量越大、事故持续时间越长、占道数目越多,事故对交通的影响越大。当流量达到3 400 veh/h(D级服务水平),占1个车道的车辆延误显著增加,直至流量达到4 000 veh/h时才逐渐趋于平稳,且占据车道2比占据车道1和占据车道3的延误要大;当流量达到1 900 veh/h(B级服务水平),占2条车道的车辆延误显著增加直至流量达到2 700 veh/h时才逐渐趋于平稳,占据车道1和3的车辆延误要小于占据车道1和2以及占据车道2和3的延误;在相同占道情况下,不同事故持续时间下的车辆延误随流量变化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当事故道路服务水平为D/E/F级,对向道路服务水平在A/B/C/D级时(事故占用内侧1个车道),以及当对向道路服务水平在A/B/C级时(事故占据内侧2个车道),进行借道超车均能有效减少事故路段车辆延误。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安全》2011,(7):63-63
法则一前车之鉴 雨中视线不好,路上到处是浅浅的积水,分道线难以看清。但是交通法规并不因下雨而暂停使用,变线或超车后,车辆一定要回到车道内,万一出现刮蹭事故时,车身不在车道内的车辆则会承担事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横断面要素指标是公路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提高公路横断面要素指标有利于安全水平的提高,由此倾向于修建更宽的公路,这在平原区尤其明显。为客观分析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的安全特性,对72条平原区公路进行了现场勘察和交通事故、道路线形、交通组成等数据的采集工作,并把研究对象公路分为双车道和四车道两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包括双车道和四车道公路路基宽度、路面宽度对全部事故率、事故死亡率、普通路段事故率的影响规律。该规律可为平原区路基、路面宽度等指标的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十四、行车道和路肩 1.行车道数的确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因计算行车速度高,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和交通量大的需要,一般为四个车道;必要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即可加至六个车道或八个车道等等。二、三级公路基本上是双车道。但二级路在平原、微丘区,当混合交通量大时,可用划线办法将快、慢车道分开,实际上是两个汽车道、两个慢车道。这样处理,因缺乏超车车道,一般情况只能尾随行车,欲达到  相似文献   

14.
韩丽  吴育琦  程建川 《中外公路》2005,25(6):160-164
目前,发生在双车道公路的交通事故高于其他任何一级公路。而选用新的线形和RRR方案并不能处理所有双车道公路存在的安全问题。为了更快地提高交通安全性,必须使用更多更经济的评价方法。德国德斯累顿工业大学采用了驾驶冲突技术和双车道公路交通安全分析法来改善双车道公路上的安全。该文主要针对这两种新方法的重要理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安全》2009,(4):59-59
追尾相撞事故发生频发的原因:一是惟恐其他车辆加塞或自行车、行人穿行而采取紧随前车行驶的方法,前车刹车,后车刹车不及:二是后车驾驶人精神不集中.前车刹车情况发现晚.采取措施慢;三是超车或借道行驶时不注意安全距离,强行超车变更车道发生追尾碰撞:四是前车刹车灯或后车制动系统不合格等。  相似文献   

16.
双车道路段通行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状况。根据我国绝大多数公路为混合交通双车道公路的特点,提出了载重车辆折算系数、双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路段服务水平划分、各种影响因素的修正系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铁军  唐琤琤 《公路》2007,(9):116-122
在综合事故预测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包括基础模型、事故修正系数、标度程度、EB函数应用等几个部分。事故修正系数的研究和使用可以使事故预测模型应用时包含更多、更可靠的影响要素信息。针对我国山区双车道公路两侧路侧危险度的实际情况,对路侧危险度对安全的影响规律做了具体分析,分别建立了针对全部事故预测模型、碰撞事故预测模型和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的我国双车道公路路侧危险度事故修正系数函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开展了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设置长度、宽度及纵坡度研究。基于交通仿真数据,构建了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等宽段长度与交通量、行驶车速的关系模型,结合不同设计速度与地形条件下双车道公路设计通行能力分析,计算给出了对应不同设计速度与地形条件的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等宽段长度建议值。基于车辆行驶安全性分析,提出了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宽度的计算公式,根据驾驶人侧向车间距选择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计算给出了对应不同设计速度的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宽度建议值。基于汽车上坡行驶时的受力分析,给出了坡长与纵坡度的简化关系式,并计算给出了对应不同设计速度与海拔高度的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最大纵坡度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双车道公路超车两难区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超车行为分析,提出了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的两难区域概念,在该区域内超车车辆既无法完成超车动作又不能在避免与对向车辆相撞前安全避让。应用运动学理论建立了下游车队规模、车速、设计车速与两难区域范围以及安全超车视距之间的关系,发现与超越单车的视距要求相比,超越车队所需的安全视距较大,且随着设计车速、下游车队规模以及车速的增大而增大。并发现当流量或车速较大时,两难区域出现的概率较大,且因驾驶者错误估计引发交通事故的机会增多。最后给出了不同下游车队规模条件下安全超车的速度限制及视距要求,为制定安全行车策略以及道路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目前双车道公路安全平面线形安全设计与评价缺乏科学可靠的方法问题,从几何设计标准以及双车道公路平面线形指标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出发,提出以平曲线半径和曲率变化率作为平面线形安全评价的几何指标,通过运行速度反映几何指标与事故关系。基于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下大量运行速度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运行速度分布规律,建立了双车道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基于运行速度一致性评价标准和跟驰理论,将曲线间直线长度区分为独立直线和非独立直线,对于非独立直线,曲线与曲线的关系是安全评价的控制因素;对于独立直线,直线与曲线的关系是安全评价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和直线独立性分析的平面线形安全性评价程序,可用于指导双车道公路安全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