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洞法暗挖地铁车站钢管柱设计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地下工程的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钢管混凝土柱,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地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暗挖地铁车站,也随暗挖工法的不同,其施工工艺也有所不同。以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站为工程背景,系统分析总结中洞法暗挖地铁车站钢管柱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和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暗挖地铁车站中洞法施工地面沉降控制的关键工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沐良 《铁道勘察》2006,32(1):82-84
以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工程为例,利用施工力学理论,对中洞法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地面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中洞法施工地面沉降控制的关键工序,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陡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为例介绍采用洞桩法开挖地铁车站的顶纵梁施工技术。顶纵梁是PBA工法施工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的关键结构,它与主体围护桩顶冠梁共同支撑车站上部结构,并将荷载传递给主体围护桩及钢管柱。顶纵梁施工中做好模板支架设计、防水层施作、施工缝处理、预埋件安装、混凝土灌注以及填充注浆每道工序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混凝土施工中,模板体系的设计和施工,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文章结合沈阳地铁黎明文化宫车站混凝土施工,介绍了地铁车站混凝土施工中冠梁模板、底板模板、侧墙模板、顶板模板、中间反梁模板及施工缝模板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以及模板施工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中洞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浅埋暗挖隧道中洞法施工技术,对地表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于三拱两柱暗挖车站的施工,该方法对控制地表沉降是可行的.如何确保初期支护安全形成,如何采用长大管棚技术,如何有效解决残余水对地下工程影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6.
分离岛式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和施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离岛式地铁车站是一种新型结构型式。在分析分离岛式车站结构型式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铁10号线光华路站的实例,介绍了此类车站设计施工中的难点。该站中洞采用洞桩法施工,两侧洞采用中隔壁法施工。介绍了中洞的施工步序与相应的工程措施,以及结构侧向开口施工风险的控制、合理组织主体群洞结构的施工、横撑及其预加力的设计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本文依据北京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洞桩法的工艺特征,对洞桩法设计中施工竖井设置方式、横通道设置方式、导洞设计、钢管桩设计、扣拱设计等进行系统研究,从设计方面进一步总结探讨洞桩法的应用边界条件,在设计及施工中进一步研究发掘关键技术及重点措施,总结出一套洞桩法的综合技术,以便为今后类似的地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洞桩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尽快形成竖向承重结构,整体工法理念优势明显;(2)洞桩法施工灵活,施工基本不受层数、跨数的影响,且对周边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特别适合于复杂环境下暗挖地铁车站的施工,目前已经成为软土地区暗挖地铁车站的主流工法;(3)目前关于洞桩法的设计及施工方面的系统研究仍然滞后,同类工程参数的选取差异较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4)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复杂环境下洞桩法地铁车站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对洞桩法暗挖地铁车站,进行关键节点防水施工技术论述。洞桩法暗挖地铁车站中导洞宽度宜为5~6 m,以适应防水层与结构施工工艺要求;顶纵梁与拱圈施工缝宜采用齿形施工缝;顶纵梁防水板铺设要与拱圈施工段划分相协调,同时防水板甩头应用多重措施予以保护;逆筑法侧墙施工缝做成45°斜坡便于墙体接缝处混凝土浇注密实;拱圈顶部混凝土采用安装排气管等措施进行浇注,达到强度后再用水泥浆回填注浆;明挖、暗挖结合部位防水层根据不同防水材料特性进行过渡。  相似文献   

9.
天津地铁和平站逆作法模板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铁车站混凝土施工中,模板体系的设计和施工,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地铁车站混凝土施工中模板关键节点技术、结构计算情况、主要施工步骤作了详细的分析介绍,并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明挖地铁车站抗浮设计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的压顶梁抗浮型式。该型式具有易于与围护结构结合使用、施工简便、抗浮性能可靠等优点。将压顶梁和围护结构二者结合作为抗浮压重措施,对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足尺三维荷载-结构模型,从理论上对抗浮工况下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进行受力分析,揭示压顶梁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的一系列力学响应。研究表明:在浮力和压顶梁共同作用下,车站结构顶板呈下沉状态,浮力影响主要通过侧墙传递至顶板,结构抗浮满足要求;底板位移呈山峰状分布,底板中部为结构抗浮不利部位,宜增设必要的抗浮措施,如抗拔桩等;底板配重可较好地约束浮力作用下底板结构的上浮变形,且变形更均匀;车站结构局部出现裂缝,但通过配筋设计可使裂缝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瑞邦公司始终贯彻“我为用户,我创名优”的质量方针,在“三年攻坚,二次创业”的进程中,积极贯彻各项标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用标准化创建质量名牌产品,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坚定地走出了质量名优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张书叙 《铁道车辆》2005,43(10):37-38,42
分析了车钩自动分离的原因,提出了对13A型车钩上锁销加装防跳机构的构想,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3.
悬空支架现浇盖梁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采用于墩柱两侧安装牛腿再在其上安装型钢钢梁作为悬空支架来现浇盖梁的技术 ,并列举较为详尽的支架设计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2月20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向社会发布“2005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序”。这是我国首次按照主营业务收入,对物流企业进行年度排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2409号)的要求,为了鼓励扶持培育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更好地引导国内物流产业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了物流企业统计调查。2004年12月开始,根据国家基本单位普查名录,按经营规模在全国选取759家重点物流企业进行了统计调查。截至2005年10…  相似文献   

15.
在这篇文章里,秦家铭总经理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成为世界500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扼要的回顾。在描述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内在涵义的同时,指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决定性战略和措施。并通过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一种理念,即:“先进和科学的企业管理思想是引领中国国有大型企业走向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王永生 《铁道车辆》2012,50(9):37-40,6
对安装防跳式上锁销组成的13号上作用车钩分离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家创办不到五年,员工不过百余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却在短短一年中,跃然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六大干线提速安全标准线建设工程改造任务、更改和大修计划安排的通知》、在铁道部安全监察司颁布的《铁路运输安全技术装备发展规划》、在铁道部信息办部署的《铁路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在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发出的《关于委托编制六大干线安全安全标准线机务安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函》等文件中!这些事关我国铁道建设方向的重要文件,都明确规定将这个企业生产的“机车走行部监测装置”作为对列车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系统的关重设备。根据这个部署,这家企业一举赢得了1亿多元的订单,并成为中国铁路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的设备供应商。 这家企业就是北京唐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而带领这家企业取得矫人成就的领头人就是有着“中国故障诊断专家”之称的北京唐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唐德尧教授。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刊发一组系列报道,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缁北京唐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智科技)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突出业绩的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结合高耸铁塔测试项目,介绍了项目主体测试小车在高耸异型铁塔上,实现不同运行方式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阐述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控制原理、软件编程、界面设计、测试系统限位及安全防护、自控元器件选型等,并对系统通讯集成和测试体系控制精度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浅谈双边墙矩形顶梁式棚洞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和对多种棚洞应用体会,首先说明了双边墙矩形顶梁式棚洞的优点,然后以具体工程为设计案例,对棚洞顶部缓冲层、限界、基础的变更、地基的处理做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阎成栋 《铁道车辆》2003,41(1):34-35
近年来,随着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线路和车辆质量均有了大幅度提高,使4次大提速和不断增加牵引定数的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然而,牵引定数的增加,却使现有制动条件下所产生的纵向力与车钩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日益突出,列车分离事故(人为因素除外)居高不下,造成列车晚点并延误其他列车(包括旅客列车)开行,严重地干扰了铁路运输秩序.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防止列车分离已成为当务之急. 铁道部运装货车(1999)337号、396号,(2000)280号文件以及(2001)1434号电报的陆续颁布,对提高车钩检修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出了新的标准,这无疑对防止列车分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然而,段、辅两级修程在执行过程中却因没有相应的检修设备配合而难以实施.比如在钩腔及其内部配件的检修上没有相应的仿形刨、铣设备,而运装货车(1999)396号文件对钩腔及其内部配件均有焊后需磨修恢复原型的要求,工人们只有打磨一点用样板卡一卡,磨过时再焊再卡,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及劳动强度;而对于钩腔内防跳台磨耗更是无计可施.因此,笔者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防止列车分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