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汽车内热舒适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文中对汽车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对车内乘员身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基于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和ASHRAE的热感觉七级分级法,建立了汽车内热舒适环境的模糊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评价得出相应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2.
胡克容  刘豪杰  陈龙 《时代汽车》2023,(14):26-28+32
武汉作为发展中的大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公交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由于路况、公交车空气品质差等问题使人们在乘坐公交车时产生晕动症,造成呕吐、晕厥等,影响人们的精神和身体状况。本试验选取武汉某路段,通过仪器测量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交车内实际空气品质进行测量和调查人们在此环境下的感受。测试分析表明公交车内外温差异常、CO2浓度过高、车内空气洁净度低等问题是造成乘客不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空气品质角度,应当加强车内空气的流通、减少车内外温差和去除异味提高空气洁净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影响车内空气品质的因素,开发一种车内空气品质的综合调节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汽车需求量的逐年升高,人们对汽车的综合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汽车的舒适性成为人们购车的最基本要求。空调系统的性能作为评价汽车舒适性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汽车上必不可少的配件系统。汽车空调可以调节车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空气洁净度等空气参数,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本文介绍了东风悦达起亚福瑞迪轿车智能空调系统的构造、使用方法和主要部件动作原  相似文献   

5.
车内空气质量已成为汽车品质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标,汽车企业只有创造安全、健康的车内环境,才可使其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文章简单介绍了车内空气动态净化技术,以某款车用动态空气净化装置为例,验证了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为核心的动态净化技术对车内空气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汽车的普及,车内的空气质量引发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糟糕的车内空气质量会增大人们罹患某种特定疾病的概率,因此控制与减少车内空气污染成为汽车生产设计商所追求的目标。微颗粒污染物,即PM2.5是车内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负离子因能有效沉降空气中的微颗粒,成为车内快速去除微颗粒污染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我们通过在车内进行微颗粒沉降实验,记录微颗粒物浓度在负离子仪以及车内空调内/外循环净化模式下的变化,并通过SPSS与MATLAB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负离子仪器并无法有效降低车内空气的颗粒浓度,而必须配合车内空气循环系统。在负离子作用下,结合车内空气循环系统,微颗粒浓度迅速下降,下降速度与空气交换速度和微颗粒在空气中的迁移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汽车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并对纯电动汽车在匀速及加速工况下的车内噪声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在参考语义细分法(ASDM)的基础上结合区间灰数理论,提出一种改进的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评审员以某一基准样本作为参考,采用模糊打分方式对车内噪声样本进行主观评价,以灰色关联度作为评分者信度来筛除无效评分,提出了一种区间灰数的确信度参数,作为计算分数权值的重要指标,以求得各个样本的综合评分结果。通过与传统语义细分法(SDM)以及ASDM的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的方法能在保持相同工作量的前提下,更准确地反映人对汽车车内噪声的主观感受。并采用该方法对3款不同定位的纯电动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车内噪声品质进行了主观评价试验,对比分析了3辆车的声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8.
汽车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隐伏着诸多危害。由于车内空间狭小密闭,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内极易聚集数百种有害物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车内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汽车通风状况、车用内饰材料、车内温湿度、车龄、采样点位置、行驶里程等对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源头控制和末端处理两种途径来遏制车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支持向量机在汽车加速车内声品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汽车加速时车内声品质进行预测。以噪声样本的响度、尖锐度、粗糙度、AI指数等客观评价参量作为输入因子,主观烦躁度评价结果作为输出因子,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了汽车加速车内声品质的预测模型。对比结果表明,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汽车加速车内声品质预测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客观评价参量与主观烦躁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汽车所处环境对车内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对车辆在不同静止时间、不同光照条件下车内VOC的不同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汽车所处环境对车内VOC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评价车内空气质量,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给出应对策略。对日常人们使用汽车的状态进行模拟,进行车内VOC数据测试,对比分析模拟测试方法与国标测试方法的差异,规范人们对车内VOC的正确认识,为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研究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汽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及车辆的急速增加,车内空气污染问题逐步显现。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释放到车内环境,造成车内空气污染。由于汽车空间狭小,车内空气流量有限,加上汽车密封性好,因此车内的有害气体超标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极大。基于以上考虑,有必要对车内空气污染预防及治理进行解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汽车车内气味评价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了影响气味评价的因素。说明了汽车车内气味评价是提高和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源的分析及其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旭东  方勇 《汽车工程》2005,27(3):289-291
对轿车内的污染源作了详细的分析,并由此选择了11种污染物作为车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的评价因子。对客观评价的方法做出了规范,并给出了数据的处理办法。提出了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来评价轿车内的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4.
汽车的进气噪声能够直接影响车内的噪声水平和声品质。在车内动力感声品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进气噪声能量增强车内噪声的动力感,在发动机半消声室单纯测试进气噪声的传统方法无法满足汽车声品质研究需要。因此,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在整车半消声室NVH底盘测功机上同时获得进气噪声和车内噪声的方法,通过现场测试人员的主观感受和测试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能够获得相对纯净的进气噪声;并对研究车型急加速工况下的进气噪声和车内噪声品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4个典型的声品质客观参量的对比分析发现进气噪声是车内动力感声品质实现中比较优秀的噪声源,其研究对汽车声品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的不足,介绍了各心理声学参数的应用。以10种类型轿车在不同车速下不同位置座椅处的耳旁噪声为评价对象,对车内噪声品质用成对比较法进行了主观评价试验;分析计算了各噪声样本的主要心理声学客观参数;在精确计算评价结果误判率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匀速车内噪声主观偏好性与心理声学参数间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轿车匀速车内噪声品质相关的主要心理声学参量根据车速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谢卫林  汪洋  郭学龙  邓瑞 《专用汽车》2023,(12):83-86+94
汽车空调系统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是衡量汽车功能是否齐全的标志之一。在车内空气温度调节过程中,需以冷媒为媒介进行温度传递,因此冷媒加注一直是整车装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序。为了保证冷媒的加注品质,整车总装车间基本采用冷媒真空加注机完成加注工艺。从冷媒真空加注机设备的结构原理、加注品质保证及常发不良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整车冷媒真空加注这一重要工序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7.
汽车的噪声问题已成了汽车开发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从车辆开发前、中、后三个阶段车内噪声控制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对提高车内声品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的试验基础上,摸索出了采用示踪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衰减法测定汽车车厢内空气交换率的方法。通过对汽车车厢内空气交换率的测定,为汽车车厢内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中采样条件的确定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试验依据。同时,通过测定汽车车厢内空气交换率,进而可以测出汽车车厢内的新风量,这也是评价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当人们把目光注视在汽车尾气污染所造成危害的时候,也许有人没有意识到,在同一环境中,车内被污染的空气对人的危害是车外的20倍以上。根据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研究结果,汽车内苯系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汽车外空气中的含量最高时达到14~18倍,这些致  相似文献   

20.
近期,新冠变异毒株新一轮传播让整个防疫形势更加严峻,不断涌现的新病例促使人们对过滤、通风等空气质量安全有着更强的警觉.在此前提下,作为密闭空间的车内空气质量也成为车主关注的焦点.因此,解决车内空气安全问题,是整个汽车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汽车的原材料、零部件到整车层层把控,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车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