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会产生一系列特定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如压力波动、出口处微压波、洞内行车阻力增大等。如采用普通铁路隧道设计参数,这种效应将十分明显,甚至威协正常运营,这已被日本、欧洲等高速铁路发达国家的运营实践所证实。为此,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沉管隧道不同于一般山岭隧道,加这通过高速列车,又对其有着特殊要求。因此,本文着重介绍高速铁路越江沉管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及其指标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沉管隧道高速列车空气阻力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鸿  吴剑 《铁道建筑》2007,(5):41-45
为了分析拟建的京沪高速铁路越江沉管隧道中高速列车通过时遇到的空气阻力问题,采用水流模型模拟气流原型,根据模型试验获得的列车空气阻力及相关数据,结合国内外的有关理论和试验成果,形成隧道中高速列车的空气阻力计算方法,并最终提出沉管隧道列车空气阻力参数。  相似文献   

3.
隧道透水是越江地铁工程建设与运营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隐患,探明越江地铁防水可靠性对保障地铁隧道运营安全至关重要。采用层次-熵值组合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铁隧道透水灾害风险因子进行汇总分析,得出越江地铁隧道运营期防水可靠性评价模型;并以武汉地铁2号线为例,对该隧道工程运营期防水可靠性进行风险评价,得出隧道运营安全等级,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结论认为,层次-熵值组合法综合考虑主观性与客观性,所得指标权重更加科学,构建的越江地铁隧道运营期防水可靠性风险评价模型适用性好;其中,管片拼接质量、地基承载力和结构抗渗等级为系统安全关键节点。研究成果为越江地铁隧道防水可靠性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越江跨海领域,沉管隧道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理论分析往往关注其纵向受弯特征,忽略了沉管隧道的抗剪特征.为研究潮汐荷载影响下的管节位移,通过三角函数模拟潮汐荷载形式,计算土层非线性固结沉降,并由此反算随时间变化的等效压缩基床参数.建立管节-地基计算模型,将沉管隧道等效为置于Winkler地基上的Timoshenko...  相似文献   

5.
杭州地铁1号线滨江站—富春路站区间盾构施工隧道穿越钱塘江,介绍该区间的纵断面设计在多个设计阶段进行调整的过程,阐述冲刷线下盾构隧道的覆土厚度确定的多种因素,除了要满足抗浮的要求,还需要满足纵向计算中接头张开量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开导致较大工程风险的卵石层、下部岩层等较硬土层。介绍越江盾构隧道的冲刷线下覆土厚度情况,以及如何确定越江盾构隧道的冲刷线下的覆土厚度。说明越江盾构隧道的冲刷线下覆土厚度的确定是隧道设计的关键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条件,确定合理的纵断面。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一条重要线路,通过越江隧道沟通武昌和汉阳,越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大,影响因素多,对整个工程的进度起着控制作用,本文针对越江线路方案和环境特点,国内外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技术经济条件比较和评价,拟通过研究分析选择一种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规模合理、能保证工程质量的越江隧道施工方案.研究结论:通过对4号线越江通道线路走向4种方案的研究分析和2种越江隧道施工方案的比较得知,越江通道线路走向应综合考虑线路线型、客流量、设站条件、沿线拆迁等因素的影响后择优选择.越江隧道施工方案应针对环境条件和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技术经济条件的比选后确定.本工程经研究分析、比选后,线路走向推荐采用腰路堤方案,隧道施工推荐采用常规的单孔单线直径6.2 m的小断面盾构法施工,可有效降低工程实施难度,确保工程安全,减小工程总投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大直径盾构越江区间隧道的通风设计方案,特别对火灾工况,从排烟模式、风道漏风、风机配置等方面,比较了分段纵向通风和半横向通风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最终选定了分段纵向排烟方案。在火灾规模取值10.5MW条件下,利用SES软件对区间内典型火灾工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区间两端风机联合动作,采用集中设置排烟口的分段纵向排烟方案,可满足越江区间内火灾排烟临界风速及人员疏散要求。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盾构越江区间内设置单渡线十分少见,单渡线处连通面积较大,且越江区间较长,通风排烟气流组织复杂,控制火灾时的有效排烟及正常运营时区间隧道内的温度、新风量,对越江区间通风设计尤为重要。通过模拟计算,对排烟及正常运营通风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技术可行性的角度,应用遥感技术对越江通道的自然地质环境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为越江通道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佛莞城际铁路是珠三角城际铁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采用何种方式过珠江狮子洋是本工程项目的一个重难点。为确定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越江工程的敷设方式,本文结合佛莞城际铁路沿线地形、城市规划、狮子洋两岸港口布局、通航要求等工程建设环境因素,从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出发,根据桥梁、隧道不同的工程特性,对沿西部快速干道隧道过江方案、沿西部快速干道桥梁过江方案、下穿规划港区隧道过江方案、上跨规划港区桥梁过江方案和绕避规划港区桥梁过江方案五个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结论:(1)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从工程实施对外部条件的影响、工程经济合理性、运营风险及养护维修等方面进行分析,沿西部快速干道隧道过江方案相对较优,推荐为贯通方案;(2)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或公路跨越大江大河线路敷设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越江盾构隧道的防渗止水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越江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的渗漏水机理,总结国内外盾构隧道管片衬砌防水的技术方法,包括管片接缝防水、管片自防水、管片二次衬砌防水。重点介绍管片接缝止水的功能要求、材料种类及断面形式设计方法。并结合杭州庆春路越江隧道工程提出了防渗止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鱼珠至长洲岛越江隧道工程为背景,对工程方案进行多方面比较、论证,并重点比较沉管法隧道和盾构法对该工程的适应性,结论为沉管隧道方案优于盾构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沉管法是水下隧道修建的一种先进方法,其设计需考虑结构、施工工艺、水文地质条件、运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结合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工程设计,对其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指导设计。 研究结论:通过对隧道水文条件、沉管结构及管段沉放水流阻力、GINA橡胶止水带选型计算、工程耐久性设计措施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解决了该隧道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并指导完成了隧道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海底沉管隧道设计积累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4.
沉管隧道接头的理论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沉管隧道一般由管段通过永久接头(即中间接头)连接而成。接头的设计,计算便是建造沉管隧道的关键问题,本文对沉管隧道接头的设计与理论计算进行了阐述,结合双框箱形截面沉管隧道中间接头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为较为通用的中间接头的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接头中的五大部件-端钢壳,GINA止水带,OMEGA止水带,水平及竖直剪切键,欧米加部件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上元门越江工程是京沪高速铁路跨超长江的关键工程。为了合理、准确地分析越江工程的兴建对上元门河段的影响,采用了资料分析和整体河工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工程河段自然概况和工程断面历年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周密的模型设计。根据长江下游河段 泥沙特性,专门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模型沙,应用该模型沙对天然实测河床冲淤资料进行了充分的验证,既保证了模型与原型水流运动的相拟,同时也达到了泥沙运动的相似性要求。在方案对比了工程前后试验河段的不流泥沙运动特性及河床冲淤变化,此外还探讨了越江工程对长江上元门河段行洪、河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越江区间内列车按移动闭塞方式行车的最小追踪间隔,越江风井间区间一列车的列车控制方式的特点.探讨了在移动闭塞系统下风井设置与列车最小追踪间隔的关系、列车越江追踪运行原则和越江隧道风井设置的核算方法.对保证列车在越江区间内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列车荷载对长江沉管隧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GAO Feng  高峰  关宝树 《铁道学报》2001,23(3):117-120
拟定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长江沉管隧道,设计中需确定列车荷载的影响。本文根据弹性地基梁原理,采用计算各截面的影响线方法,按最不利情况加载,得到了最大的反应值(沉陷,剪力和弯矩),并采用三维有限元拟静力方式,对沉管隧道接头受力状态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为长江沉管隧道的初步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速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沉管地基整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高速列车在通过沉管隧道时,对沉管地基的影响,分析评价沉管地基在高速列车作用下的液化可能性。利用车轨动力相互作用模型,重新研究确定高速列车在不同速度下作用于沉管隧道整体道床上的动荷载;对沉管隧道的三个典型断面,计算高速列车动载作用下地基的最大剪应力分布;最后确定了沉管地基3种等效振次的抗液化剪应力。结果表明长江沉管隧道地基有足够的能力抵抗列车的周期性荷载。  相似文献   

19.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长江沉管隧道为背景,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分析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沉管隧道二维分析的合理计算范围分析表明,横向半宽取3倍洞径为宜。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随着周围岩土的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在减小,因此,从抗震的角度讲沉管隧道宜浅埋,但浅埋必须满足抗浮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沉管隧道4个角的动力反应较大,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在设计中应予以加强。考虑水的耦合作用时,隧道的地震反应增强,在水深20 m条件下,应力增量最大超过10%。实际工程中水深一般较大,因此,计算中应该考虑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建议修建京沪高速铁路时采用水底隧道越过长江。概要介绍了修建上元门越江水底隧道的意义、作用、方案概况及施工设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