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广滨 《路基工程》2015,(2):98-102
为了研究高模量剂掺量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劈裂强度、静态回弹模量和动态模量等试验,分析了高模量剂在不同掺量、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抗压强度、静态回弹模量、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模量剂的加入能明显提高劈裂强度,但其掺量不宜超过0.6%;随着高模量剂掺量的增大,抗压强度和静态回弹模量逐渐增大,当掺量由0%增至0.7%时,抗压强度和静态回弹模量分别提高30.8%和49.4%;高模量剂掺量对动态模量的影响小于静态回弹模量;高模量剂的加入对相位角的影响很小,表明高模量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黏弹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何俊 《路基工程》2018,(2):136-139
为提升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模量,采用DXG-2高模量剂,分别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进行劈裂强度、静态回弹模量及动态模量试验,并对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高模量剂的增加,混合料的抗压强度、静回弹模量逐渐增大,劈裂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高模量剂掺量>0.6%时,其劈裂强度会随之减小,施工中高模量剂量应控制在0.6%为宜;在相同温度和频率下,随着高模量剂用量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相位角逐渐减小;在同一温度和相同的加载条件下,随高模量掺量的逐渐增加,混合料的动态模量逐渐增大;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也会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提升,动态模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对沥青混合料掺入PR-Module高模量添加剂以提升其模量,通过劈裂强度试验和静态回弹模量试验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试验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添加剂,并将试验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可直观说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相对于普通沥青混合料在力学性能方面的具体优势。  相似文献   

4.
郭乃胜  赵颖华 《公路》2006,(12):136-140
为了研究纤维掺量对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的影响,选用5种聚酯纤维掺量沥青混凝土的圆柱体试件在M TS810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单轴静压试验,试验温度为20℃。分析了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随纤维掺量变化的规律以及纤维的作用机理,同时对回弹模量取值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对纤维的掺量反映敏感,适量地加入纤维会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根据试验分析结果确定纤维的合理掺量范围为0.2%~0.25%,纤维掺量为0.3%的回弹模量合理取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斌 《公路》2011,(11):169-171
采用低温弯曲试验和冻断试验评价了掺加“路宝”外掺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分析了级配和沥青用量及外掺剂成分对“路宝”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低标号沥青与高掺量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材料)拌制混合料的高模量性能,对4种RAP材料掺量的混合料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混合料的体积和力学指标来确定最佳掺量,并从劲度模量、韧性、温度敏感性、抗车辙能力和抗疲劳性能等方面分析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高掺量RAP材料拌制的高模量混合料和传统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具有相似的良好力学性能.但是,厂拌冷再生沥青路面材料最大利用率为30%.  相似文献   

7.
基于粘弹性理论,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NSYS,建立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变形的计算模型,并对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进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和蠕变试验。对2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分析,得到外加剂(PR PLASTS)不同掺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参数,并利用这些参数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轴载、温度、外加剂(PR PLASTS)掺量、荷载作用次数和面层厚度等对车辙变形的影响,且拟合得出车辙变形的计算公式,其可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托埃塞俄比亚AA高速公路项目,对添加4种高模量剂的沥青混合料通过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劈裂试验、单轴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温度散失及压实效果分别进行路用性能、力学性能及施工性能评价,最终比选确定出适合工程需要的高模量剂。  相似文献   

9.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两种集料级配下,乳化沥青用量分别为7%、8%、9%,水泥用量分别为2%、3%、4%时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在乳化沥青含量不变时,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的马歇尔稳定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压回弹模量、抗折回弹模量随之增加;在水泥用量不变时,随着乳化沥青用量的增加相应的力学指标呈降低趋势;矿料级配中粗集料含量增加后,混合料的抗折强度和抗折回弹模量有明显增加,但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指导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和应用,采用简单性能试验机(SPT)测试了两种不同掺加剂(ZQ-2和ECB)的高模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根据时间-温度置换原理,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参考温度下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并应用其预测了两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最后与抗压回弹模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依赖温度和频率的变化;ZQ-2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和低温抗变形能力均优于ECB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对应于频率较低时(0.01~0.1 Hz)的动态模量,采用动态模量进行沥青路面设计更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11.
李芸 《路基工程》2017,(6):165-168
研究了用破碎混凝土废弃物部分取代水泥稳定碎石中的集料,通过不同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试验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得出结论:破碎混凝土废弃物可以作为集料用于沥青路面基层。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掺加直投式高模量剂的沥青混合料的合理层位,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面结构模型,分析了三种沥青路面结构的竖向变形的层位变化规律,分析表明:直投式高模量改性剂掺加下面层后,面层的弯沉变形降低了9.47%,是掺加上面层结构弯沉降低速率的1.78倍,而且下面层的变形率由普通结构的67.8%减少至60.1%,下面层的变形贡献率得到大幅降低,说明下面层掺加高模量剂能有效地提高下面层的抗变形能力,增加下面层在抗竖向变形的基础作用,对于整个面层来说既减少了变形量,又增加了整体稳定性,是掺加直投式高模量剂的优先层位。  相似文献   

13.
田伟  周杰  曾梦澜 《公路工程》2020,(2):178-184,206
为探讨生物沥青调和沥青结合料与混合料性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制备了掺量为0%、5%、10%、15%、20%的生物沥青调和沥青结合料和相应的AC-20C型沥青混合料,并进行了沥青结合料的常规性能试验、流变性能试验以及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试验、低温性能试验、力学性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主要结论为:结合料与混合料高温性能指标之间基本上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但结合料的60℃黏度与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指标之间不具有线性关系,而呈抛物线关系;结合料与混合料低温性能指标之间亦呈线性相关,但以延度作为生物沥青调和沥青低温性能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与低温性能指标相比,结合料的针入度与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指标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更优,对于力学性能指标来说,针入度与抗压回弹模量之间线性相关性很好,而与劈裂强度之间则呈二次相关。  相似文献   

1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力学角度研究沥青混凝土模量的提高对于车辙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抵抗车辙危害新方法。从车辙产生的机理出发,分析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路面结构中面层模量对车辙产生的影响;利用试验方法分析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动稳定度和动态模量值,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路面结构力学性能并分析高模量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动稳定度和动态模量值都有显著提高,有利于抵抗车辙产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路面承受最大剪应力的范围在路面结构的中面层,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提高路面结构中面层的弹性模量,可以有效地改善路面结构的受力状态,降低剪切应变的数值,抑制和减少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沥青路面的车辙损坏,通过掺加改性剂PR/RA以提高沥青混凝土模量,达到有效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的目的。介绍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HMAC)的研究成果,如提出基于抗车辙功能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合理设置层位和模量值的合理取值范围、抗车辙能力强的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以及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等。并结合试验路实体工程,提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含有地下管道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现象,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道路结构力学计算模型,研究分析道路回填材料的回弹模量、管道埋深及沟槽形式等因素变化下的力学行为,得出地下管道的存在对路面结构影响受力分布规律与范围,并和调查路面的病害情况进行对比,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与现场施工及改善路面的结构性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