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港口资源整合具有解决港口能力过剩,优化港口功能布局,节约岸线资源,做大做强核心港口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港口资源整合成为近年来港口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港口资源整合的示范效应带动下,我国沿海港口由南向北出现了一波港口资源整合大潮。随着港口资源整合的不断深入,我国港口也进入后港口资源整合时代,如何在前期港口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加快港口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港口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港口资源整合的模式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阶段港口深度融合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下,在沿海港口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港口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内港口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港口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势在必行。一、我国港口资源整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现状分析"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港口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展开,各地区港口整合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3.
徐杏 《中国港口》2013,(1):13-15
<正>1997年,为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国务院下达文件正式批复上海组合港的组建方案,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港口资源整合之旅。此后,随着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2002年以来港口管理体制的下放改革,我国港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大大推动了港口资源整合的步伐。港口资源整合作为推动资源有序开发、促进港口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我国沿海港口发展的重要特征;尤其是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港口资源整合更是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因此,探讨新形势下沿海港口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4.
<正>港口资源整合成为近年来港口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港口资源整合的示范效应带动下,我国沿海港口由南向北出现了一波港口资源整合大潮2001年港口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后,出现港口投资盲目建设、产能过剩,港口间功能定位重合,对货主、货源、集疏运渠道等资源的恶性竞争等问题。港口资源整合具有解决港口能力过剩,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做大做强核心港口的作用。有鉴于此,港口资源整合成为近年来港口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港口资源整合的示范效应带动下,我  相似文献   

5.
分析港口资源整合成为我国港口发展趋势的原因,指出我国典型港口资源整合特点,借鉴已进行资源整合港口的经验,提出对辽宁省港口资源整合的建议:(1)政府推动,企业参与;(2)以国家政策为主导,结合自身条件;(3)制订发展方案;(4)借鉴其他已进行资源整合港口的经验,调整方案和进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港口资源整合主要模式深入调查,综合分析我国现行港口资源整合优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港口资源整合模式进一步优化对策,为国家经济带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在我国港口界港口资源整合正形成一种新浪潮。目前的港口整合中,其模式多种多样,其中以资产为纽带的资产型整合、以岸线资源为纽带的资源型整合、以行政管理机构为纽带的机构整合型这3种模式最为多见和典型。然而,在围绕港口管理机构整合中,我们必须科学和辩证地分析其利弊,特别是要拿出化解其风险的对策。一、港口资源整合的利与弊从资源配置经济学的角度讲,港口资源整合,就是对港口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使其  相似文献   

8.
我国港口发展的七大新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港口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历了港口下放、政企分开、港口资源整合、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变革后,港口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港口规模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区域港口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的形势,分析促成我国港口资源整合的主要因素,从港口对岸线利用的影响、港口博弈产生的货源分配影响等多角度阐述必要性。从多港组合和区域协调两个类型总结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模式,研究主要特征和经验启示,提出方向和建议,为推动港口协调发展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港口资源整合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稳健运行和区域物流合理配置的大局,是当前港口行业讨论的热点问题。过去几年,伴随港口市场的逐步放开,港口建设经历了大发展的时期,通过这段时期的快速建设,部分地区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受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的驱动,国内港口动作不断。进入2017年,国内港口资源整合再次迎来新一轮热潮。那么,如何看待新一轮的港口资源整合热潮?未来港口资源整合应沿着什么路径进行?港口资源整合的历史港口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营资源和行政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岸线、水域、陆域等资源;经营资源,包括港口生产经营中所需要  相似文献   

12.
<正>8月30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在辽宁省大连市就港口资源整合等工作开展调研。何建中指出,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港口资源整合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了整合原则,明确了港口定位,积极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工作。近年来,部印发了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开展了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联合制定了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推动区域港  相似文献   

13.
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齐娜  王伟 《水运管理》2005,27(1):24-27
我国沿海港口群已经初步形成协调发展、层次分明、重心突出的格局,但港口发展与它们承担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港口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开发。提出借鉴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经验,以期提高我国沿海港口群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港口资源整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提速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快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工作,针对辽宁省现阶段港口资源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构建立体化整合体系的建议:整合舆论力量,扩大宣传效应;整合港口行政管理资源,构建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多层次整合港口资源,实现“两链”融合发展;整合投融资资源,化解投融资瓶颈;整合信息资源,构建海陆物流信息联动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喜平  冯彦明  张楠 《中国水运》2010,334(6):22-23
<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我国港口资源整合的势头从南到北已席卷了整个行业,成为处理区域内港口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有效途径。目前,广西自治区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统筹整合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地港口;福建省组建了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将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纳入其下;河北省组建了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个省级港口资源整合平台,统筹考虑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地港口资源;辽宁省港口将形成以大连和营口为龙头共同发展的竞争态势,大连港将整合锦州、葫芦岛、丹东等港口资源,而营口港将整合盘锦等周围小港口,大连和营口将形成优势互补、区别发展的港口群。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港口行业已经普遍认识到以往港口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现有港口资源的优化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港口资源整合是伴随着港口体制改革而推进的。在过去十年港口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功能布局,形成了区域港口发展的合力,资源整合的效果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7.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同经济、贸易密切相关.分析了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从7个方面对加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港口资源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刘伟 《水运管理》2008,30(2):14-16
分析国外区域港口资源整合模式,得出区域港口资源整合模式的对应规律,进而对长三角港口目前整合模式进行剖析,认为上海港、苏州港、宁波-舟山港都在朝着政府主导紧密型资源整合模式推进,指出长三角港口资源整合应跳出区划限制、实现一体化发展,并给出实施政府主导联盟型港口一体化模式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航运作为我国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与港口发展,也间接加剧了港口间的竞争,限制了港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沿海各省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整合省内各港口资源,打造一流的现代港口群,提高整体竞争力与综合实力,进一步推进我国航运业的发展,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暴露出众多问题,对航运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不利作用。为此,本文主要结合港口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作用,提供有效的对策意见,指导国内航运企业加快联合与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我国港口物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竞争力及促进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据新形势对我国港口物流的影响、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港口物流企业的实际进行探索,提出新形势下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完善、共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公开共享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运用港口物流关键技术,形成良好的港口物流交易制度等促进港口物流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港口物流管理主体促进港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实践提供借鉴:加大引导、监管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信息公开;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建立港口物流要素间资源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