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层建筑的摩擦桩基础极易受暗挖隧道影响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广州地铁五号线小北站暗挖隧道近距离通过既有摩擦桩群,车站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以成功的工程实例做背景,详细阐述了地铁车站暗挖隧道紧邻高层建筑摩擦桩基础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以深圳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深外站为依托工程,开展了浅埋暗挖车站的开挖支护施工数值分析研究,通过分析隧道开挖后支护结构的内力分布情况、结构变形规律和地层位移结果,得出了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测的项目以及可能发生危险的结构部位,同时明确了车站浅埋暗挖段的地表变形的主要影响范围,该研究结论对该车站的安全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春凯  午鹏奇  李云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309-313,324,M0030
现依托贵阳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北京路站,研究中心城区采用暗挖法实施的换乘车站方案。通过研究,在有条件情况下换乘方式采用十字换乘。根据客流预测核算,站台宽度为15.5 m;结合设备限界、管线敷设、施工误差等要求,车站净宽为22.8 m,为大跨度车站。当中心城区车站施工的变形控制要求高,暗挖车站断面跨度大时,可采取中洞法施工。可通过数值模拟,对暗挖结构初支及二衬进行受力分析,并且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当采取一定的初支措施时,中洞法对变形控制能够起一定的作用;通过暗挖断面优化、全包防水及接缝防水加强,来确保暗挖车站的防水质量;中洞法暗挖车站结构型式可以满足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4.
《隧道建设》2009,29(5):596-596
近日,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国内首条“大跨度浅埋暗挖非岩层穿河隧道”、长沙市首条过江隧道—长沙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胜利通车。浏阳河隧道是长沙市投资建设的首条暗挖隧道工程,下穿浏阳河,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施工期间,项目部克服了冰冻灾害和汛期洪峰等各种困难,有效规避了安全风险,明挖主体结构、隧道贯通、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地铁五号线蒲黄榆车站为例,介绍了大跨度单柱双层岛式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的设计构想和实施过程;结合监控量测信息,对设计支护参数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优化;为类似暗挖地铁车站设计及施工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0月16日,随着最后1根钢管柱缓缓施工到预定位置,标志着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北京地铁19号线平安里车站超浅埋暗挖施工实现了车站结构上方全棚盖,至此,该车站历时14个月的大规模管幕棚盖施工圆满结束。这是北京地铁首次大规模运用管幕棚盖施工工艺,在国内尚属首次,对以后的城市地铁超浅埋暗挖棚盖施工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平安里站上跨6号线既有线,车站上方市政管线多、改移难。此次北京地铁19号线平安里站主体暗挖工程创新研发并成功应  相似文献   

7.
姜冲 《隧道建设》2011,(Z2):97-102
在重庆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配套施工交通工程高义口车站施工中:施工通道进入车站主体转换施工采用混凝土与工字钢门架相结合的方式;车站主体开挖施工采用周边钻设减震孔的方式进行减震施工;2号风道与车站主体交叉口段施工开挖采用静态爆破方式施工,衬砌采用先交叉口门柱后车站主体衬砌的方式进行。通过以上施工技术顺利实现了复杂环境下浅埋暗挖隧道施工。  相似文献   

8.
王刚 《隧道建设》2010,(Z1):365-370
采用大断面分离式暗挖隧道近接穿越既有线地铁车站,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高。且既有地铁结构和运营都对变形控制要求非常高,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和合适的辅助工法是决定施工成败的关键。某新建地铁车站中间暗挖段采用两分离单洞隧道下穿即有线地铁站,施工中,采用全断面深孔预注浆进行超前加固,并对既有线进行监测,信息化施工,合理安排工序,确保施工安全、迅速进行,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隧道建设》2014,(3):242-242
<正>近日,中铁四局"特大断面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技术研究"荣获2013年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科技创新奖。特大断面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技术是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及专家论证,将传统的地铁车站特大断面暗挖双侧壁导坑9部开挖法调整为6部开挖法,相比之下,可减少开挖步骤,优化临时支撑,增大各断面的作业空间,方便机械施工,在满足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深圳市中信地下商场超浅埋暗挖大跨度隧道过不良地质地段的开挖与支护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武汉市地铁5号线终点武汉火车站后折返线区间大跨度浅埋暗挖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及开挖施工力学分析。研究结果及现场施工实践表明,设计采用的双侧壁导坑工法、衬砌支护参数及辅助措施可有效满足隧道结构受力、控制地层变形等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城市暗挖大跨地铁车站"洞柱法"施工沉降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车站穿越粉细砂层、热力隧道、上水、污水、燃气管道等不良地质,周围毗邻使馆区等重要建筑物的特点和难点,介绍了暗挖三联拱地铁车站采用"洞柱法"施工所采取的优化方案、超前探测加固措施以及二衬施工中采用的主动换撑技术,确保了地下车站结构施工的环境安全、地表一级风险源管线安全,满足了工期要求.最后,探讨了目前城市大跨暗挖隧道施工中沉降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沉降分配系统,取得了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以白云山车站隧道为依托,采用有限差分数值分析软件,对连拱与大跨度车站隧道过渡段进行了施工力学行为研究,获得了过渡段施工过程中隧道周边位移、塑性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暗挖车站多且车站端头无法设置盾构工作井情况下盾构施工与暗挖车站施工相互干扰的难题,基于轨道交通环线工程的应用实例,研究盾构掘进过站、初期支护步进过站和二次衬砌步进过站3种过暗挖车站的方法,讨论其优缺点与适用条件,并应用于设计。建设过程中,根据外部条件变化与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合理调整工程筹划,修正过站方式。对盾构过站所涉及的重点技术进行探讨,对盾构灵活过站方式、车站二次衬砌与盾构过站同步实施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在暗挖车站端头增设过站导洞、采用高净空桁架式模板台车等新工艺,解决了暗挖车站与盾构工法组合在工程实施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以长沙地铁2#线溁湾镇停车线区间超小净距大跨度暗挖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台阶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小净距大跨度隧道时中岩墙的稳定性,并对比分析了中岩墙土体注浆加固与否对中岩墙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刚 《隧道建设》2013,33(11):908-913
2条平行暗挖输水隧道从北京地铁五棵松站下方穿过,2条隧道中心间距为94 m,隧道毛洞顶部距离车站底板仅3717 m,属于近接施工问题。为了确保输水隧道施工时,地铁车站结构及轨道的安全,采用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方法对输水隧道开挖全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地表位移和车站顶、底板位移随开挖过程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需要对输水隧道扩大段、注浆通道和下穿隧道周围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才能确保地表和轨道位移不超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并提出为了降低施工过程中,地铁车站两侧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扭矩,需要在车站两侧采用对称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峰 《隧道建设》2015,35(4):335-341
为避免车站和区间盾构隧道施工在"时空"方面的矛盾,充分发挥盾构的使用效率,同时减少车站施工中管线迁改、拆迁、征占地、交通倒改等工作,可采用盾构法与浅埋暗挖法结合修建地铁车站。以北京地铁4号线暗挖车站建设为背景,采用FLAC 3D软件对采用盾构法与浅埋暗挖法结合修建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管片结构及周围环境均处于安全状态,工程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8.
范育辉 《隧道建设》2011,(Z2):187-190
根据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会展中心支线高义口站的工程特点,通过对比浅埋暗挖车站的多种施工方案,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结合高义口车站的施工经验,为今后浅埋暗挖车站选择合理、快速的施工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市政下穿隧道与地铁车站合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至盛  杨凤梅 《隧道建设》2015,35(12):1301-1305
按照规划,成都市一环路某下穿隧道与地铁车站位于同一路由。简要介绍下穿隧道的地理位置、主要技术标准,以及隧道的平面、纵横断面、结构类型等。重点介绍下穿隧道与地铁车站的位置关系、结构处理方式、设计施工要点等。为了解决2个工程分期建设造成工程浪费、施工风险大和多次影响道路交通,以及先期工程未给后续工程预留施工条件,导致后续工程无法实施等问题,经过方案比选,采用了隧道和车站空间"上下重叠",隧道底板与车站顶板"共板",隧道侧墙与车站侧墙"上下对齐",2个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合建方法,得出隧道与车站合建的设计施工方法是可行的,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叠落隧道施工会对地层产生多次扰动,较之单线隧道地层变形机制更加复杂,对变形的准确预测并采取可靠的控制措施是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依托某地铁区间叠落式暗挖与盾构隧道工程,首先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叠落式暗挖与盾构隧道地层变形特性;根据数值分析的结果从地层超前加固、开挖方法、支护结构等方面制订了地层变形的控制措施,使地层变形在控制标准范围内;实际施工中采用给出的控制措施来控制地层变形,保证了工程施工安全,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并通过现场试验对此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暗挖隧道(上行)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明显大于盾构隧道(下行)开挖,两洞施工结束后的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暗挖隧道拱顶上方;对本工程不同开挖顺序产生的地表变形而言,"先上后下"施工产生的地表最大沉降值及沉降影响范围均大于"先下后上"施工,工程实际中可采用"先下后上"的施工顺序;监测数据表明将暗挖隧道作为地层变形控制重点,通过对暗挖隧道采取超前注浆,可有效控制地表变形,减小两隧道开挖的地表影响范围,说明在暗挖隧道中采用超前注浆可作为叠落式暗挖与盾构隧道修建过程中的重要安全控制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